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林同志主张第一张桌子的观念产生之前必须有桌子的存在,认为没有新事物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观念,很显然,这是把“桌子的观念”与“桌子的感觉”等同起来了。桌子的感觉,正如一切感觉那样,是直接依赖于具体事物、具体对象(在这里是桌子)的;没有桌子,是不能产生、引起桌子的感觉的。黄林同志的错误完全不在于强调理智依赖于感觉(这是完全正确的,否认这点就是唯心主义),而在于他忽视了感觉与思维的质的区别。人的抽象思维能够在苹果、梨、杏  相似文献   

2.
如今,数码相机由当初的遥不可及的贵族产品已经变为一件普通摄影器材。在购买时,除要注意它的像素、性能、价位以外,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一、软件、硬件配置的易用性。软件方面应是对软件汉化的重视。数码相机的操作软件一般以英文编写,让国人在使用中感觉麻烦不少。在这方面佳能(Canon)、柯达(Kodak)、富士(FujiFilm)三家传统的相机厂商就做得非常好,近期上市的家用数码相机都提供了简体中文菜单,很贴近广大国人的要求:硬件方  相似文献   

3.
正相恋时的一个生日,他送给她一枝水晶玫瑰。那是一枝由红、白、绿3色水晶精制而成的玫瑰,乍一看,像极了真的;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因为这枝水晶玫瑰,那个生日她比以前任何一个生日都快乐。但是后来,她发现这枝玫瑰碧绿的叶片背后有一点针眼儿大小的瑕疵,从此对这枝玫瑰有了一种憾然的感觉,每次拿起时,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射到那点瑕疵上去,即使偶尔想起,也总  相似文献   

4.
一 在心理学上,感觉一般被定义为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所引起。刺激在感官内所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而这种种不同类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的结果则成为知觉。感觉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大脑,知觉则从刺激汇集的  相似文献   

5.
要探讨知性是不是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首先要明确知性的含义。 知性这一认识范畴,首先由康德作了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批判旧哲学中,进一步阐述了知性的含义及在认识过程中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发展阶段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指出:“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既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因而它就是直接的直观的感觉的反面,而直接的直观和感觉只涉及具体的内容,而且始终停留在具体性里”(《小逻辑》173页)。在阐述知性的含义时指出:“知性式的思维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同上172页)。在这里黑格尔把知性的有限抽象和  相似文献   

6.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这是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时提出的一个科学的定义。然而这个定义,却被我国一些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了。出于学习和探索的目的,本文试图就这种误解作些澄清。由于水平所限,我不敢自信个人的观点一定正确,但我期望,如果我的观点能在同好之间引起争论的话,那将对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我所研究的论题很广泛,但我将集中研究起于1929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一年重操哲学旧业——迄于1936年——他这一年在“论私人经验和感觉予料讲课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骚动不安的时期。1930年,他在给剑桥听众的讲课中说明了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观点,这种说明已略有修改。193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论证来反对这样一种现象论,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说明感觉预料——即各种感官知觉、视觉印象,等等——从而主张有人能够设立一种私人语言来完全脱离于物理世界地报导他自己的感觉预料。 这似乎说明,当他写《逻辑哲学论》时,他曾是这样的现象论者,直至1936年他才摆脱了那种知觉论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不同意对他的哲学发展作这样的解释,但我不在本文争论此事,我只想对于这“中期”的七年中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不去详细考察对立主张的依据。因此,如果我对研究有所推进的话,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我想从在《笔记》和《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唯我论的论述谈起,对这一阶段的情况我只简略谈谈。因为,在我最近论维特根斯坦著作的第一卷(指1987年出版的《虚假的牢笼》第一卷)中,我反对这种看法;他的早期著作说明他力求摆脱以感觉预料为  相似文献   

8.
高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感觉学习物理很吃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一)理解能力: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的程度不一样,一部分学生能够全部理解;一部分学生能理解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少部分学生几乎全部不理解。 (二)应用知识的能力:既使对一节课讲的知识能够理解,但当把知识应用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时,就又出现不同:一部分学生可以用学过的概念、定律、定理解题;另一部分则不能。学生常说:课上听懂了,课下不会做题。这就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曾指出,金岳霖“是使认识和逻辑学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人”。这一评语是否确当或可讨论,不过,金岳霖建立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认识论体系,这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从理论渊源看,金岳霖的认识论思想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实证论思潮(包括新实在论)的某些影响,但同时又扬弃了其“唯主的方式”与经验论的立场,从而人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如果说,实证论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使他由传统走向了现代,那末,对实证论的超越,则赋予他的认识论以独创的形态,后者不仅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哲学演进的重要环节,而且至今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一金岳霖认为,知识论应当从官觉(感觉)说起。以感觉为知识之源而言,这种看法与实证主义无疑相近。早在实证主义的历史源头休谟那里,对感觉的确信即构成了其基本的信条,实证主义从第  相似文献   

10.
艺术和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一样,都是表达人类经验的符号活动方式。人类以符号行为,给各种经验以一定的秩序。艺术,是人在感觉和情感领域的一种符号活动。一、情感投射的符号化以一般观点而论,把符号看成是任何一个能说明或涉及任何另一个统一体的事物,那么,当儿童会用一种东西来表示一个不在眼前的事物时,他就开始使用符号了。但儿童的符号功能真正形成,是在心理表象(即内化了的模仿)和言语表象出现以后。这是二~  相似文献   

11.
全球文化冲突与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刚结束时,习惯于以敌人的存在及其潜在的威胁作为国家公民团结的动力的美国,一时失去了共同的斗争目标,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感觉。在尝试寻找自己的敌人或“对手”的过程中,新保守主义曾经一度把主要目标指向中国,但是国际斗争的现实却迫使美国暂时放弃(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搁置)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到刘江的诗集《时间深处的爱》(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8月)。当我开始读他的诗并进而细细品味时,不由产生了阵阵喜悦。他的诗不仅使人能懂、使人爱读、而且使人感觉到与诗人心灵的相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颇不容易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前几年的诗坛上,就我们所能见到的“诗”来说,能有多少可以让人看懂、使人爱读、使人不产生反感的呢?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近年来)诗差不多只成了写诗人小圈子里的事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就是运动,生命形式也不例外。一、知觉情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感觉的情感形式尽管,在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对情一感觉这一姑且自命的"概念"感到有点不安:然而,本着探求科学的精神,我无意去重复旧有的命题,我想把作家  相似文献   

14.
李有亮 《社会科学》2007,(6):185-189
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系统进行运作的"特殊中介".视觉具有工具性特征,其它知觉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视觉还具有主动选择功能,这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倾向性.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种感觉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通感"的发生,终究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小说世界的色彩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是视觉形象 ,但是在阎连科的小说世界中 ,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都有色彩。色彩被当作一种特殊语言 ,用来表现各种感觉形象。色彩这种视觉形象通过联想会给我们一些其他的感觉 ,如暖色、冷色等 ,但是 ,各种色彩与语言中的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并且 ,色彩与色彩之间总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各种事物都是有色彩的 ,阎连科常常用事物的色彩来表现其他感觉的形象 ,这近于拈连的用法 ,是把用于视觉的词语巧妙地用于其他感觉形象 ,只是作为甲事物的视觉形象不出现。如 :(1)秋熟期是一天天踏来 ,先爷在正午的时候 ,已经能闻到穗儿里粘粘黄…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如何把这两部分经验恰当地结合起来,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很重要的。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论》)因为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肉体感官同客观外界的实际事物相接触,因而产生了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时,认识才开始发生。否认了这一点,就是离开了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早在五十多年前,列宁就谆谆嘱咐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注意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并吸收自然科学家参加哲学杂志所进行的这一工作。如果不解决这个任务,战斗唯物主义根本就没有战斗性,也不是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第608页)近几十年来三百余种基本粒子的发现和对一些基本粒子的利用,是微观物理学领域里的“最新革命”,探索它的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战斗性”,学习与掌握唯物辩证法。(一)基本粒子是物质不是“符号”和“感觉”围绕基本粒子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当基本粒子发现以后,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海森堡极力否认它的客观存在,说它“没有实在性”,只是“一种表达数学关系的符号”,是“观察时的一种感觉”。有些人则走得更远,认为可观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是指语言描写中的“感觉挪移’现象(详1962年第1期《文学评论》)。这是一种修辞格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巧,可以造成特殊的文学效果,给人以新鲜感,朦胧美,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用属于描写听觉感受的“闹”字,以形容视觉中的感受——红杏花的繁盛,按常理,是说不通的,因为人的感觉分析器的“单项性”决  相似文献   

20.
王天慧 《东岳论丛》2019,40(1):96-101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产生了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1924年10月,年轻的作家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今东光等人共同创立刊物《文艺时代》。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头与腹》《新生活新文艺(代创刊辞)》。至此,日本文坛上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新感觉派的文学运动。这一流派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目标与理论,而且坚持不懈进行文学实践,为世人留下许多修辞新颖、脍炙人口的小说。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派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有意识、自觉地有系统地引进了西欧小说的新方法,在日本创造出了新文学,一直引领着战前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