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贵晨 《东岳论丛》2006,27(2):128-136
《西游记》“四大部洲”之“东胜神洲”拟山东古齐地,与“西牛贺洲”相照应,以“东胜(圣)”“西……贺”,寓道、释一家,道为佛阶之意;写“傲来国”、“花果山”拟自泰山主峰西南之傲来山,泰山有“水帘洞”;孙悟空“齐天大圣”名义为与泰山“东岳天齐”相反相成,而远祖古齐之“天主神”;泰山有“玉皇顶”、“一天门”、“南天门”、“三天门”、“王母池”、地狱等等,为《西游记》虚拟“三界”之地域背景。《西游记》写孙悟空“籍贯”、“故里”及其所大闹的“三界”,有现实地理环境的参照即背景,这一背景是“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西游故事最后形成的“齐天大圣”是一只“泰山猴”。  相似文献   

2.
一、“泰山《西游记》文化”的提出这里提出的“泰山《两游记》文化”是指泰山作为百回本《西游记》人物、故事背景所形成的文学——人文内涵。这在泰山文化是一个大而新的增量,在《西游记》文化是一个深而广的开拓,二者结合并依托于泰山,是名著与名山结合的文化典范。泰山为天下名山,近又有号称中国“国山”,亿万年发展的历史使泰山多层类地积聚了无比富厚的传统文化;而《西游记》为古典小说名著,从某一方面说,堪称中国文学上的“泰山”。但是,泰山亿万年,西游故事一千余年,《西游记》成书四百年,这两大文化长期形成的内在联系,历史上并没…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4.
心路历程——《西游记》主题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游记》所描写的主要是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西天所取真经的内容,在《西游记》中只出现过3次。第八回如来佛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第十二回观音菩萨在寻找取经人时,对陈玄奘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  相似文献   

5.
《二郎宝卷》与小说《西游记》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宝卷》因其卷末有“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壬戌刊”的字眼 ,一般被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宝卷 ,但根据宝卷所载的一些内容 ,如吕祖归圆等祖师的事迹以及《伏魔》《泰山》《十王》等宝卷 ,可以判断它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一部宝卷 ,有可能出现于崇祯元年。理由一 ,宝卷所记之归圆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 ;理由二 ,《伏魔宝卷》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 ;理由三 ,宝卷提到戊辰年 ,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戊辰年 ,应是崇祯元年。尽管《二郎宝卷》晚于万历二十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 ,但并非是小说《西游记》影响的产物。在南方刊行一系列小说《西游记》前后 ,北方的民间宗教中普遍流传着西游故事 ,这些故事不论在故事形态上 ,还是宗教譬喻上 ,与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还留有明初《西游记平话》的痕迹。民间宗教家们基本上是农民 ,知识有限 ,他们接受宗教思想基本上是口耳相传 ,不可能成为小说的直接读者。这说明在北方可能流传着以唐僧取经为底本之讲唱文学。这种讲唱文学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都是明初之《西游记平话》的后代 ,其最终形态的差异 ,应该是传播过程中 ,被不同接受群落改写加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7.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符号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游记》的原型,即《西游记》人物形象渊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讨论得尤为深入。概括地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国货说”,指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这种观点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介绍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李汤》B寸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游国恩、冯沅君、吴晓铃、金克木、刘毓忱等著名学者都持类似观点。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瑜珈教与《西游记》的众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西游记平话》的诞生与宋代以来一个民间宗教有关,这个民间宗教即为源出于密宗的瑜珈教,《西游记》中的多数佛教神明皆为瑜珈教崇尚的神明,其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皆与瑜珈教有关。最早完成《西游记平话》故事构架的是南宋福建永福县的张圣者,他是一位瑜珈教大师,在民间有广泛信仰,闽南与台湾又称其为“法主公”。  相似文献   

10.
有关孙悟空原型的讨论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取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还有人认为孙悟空是个“混血猴”。我们认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故事和人物受多方面作用和影响,包含的思想、文化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大多为“杂取种种”而形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