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65-70
汉大赋的兴衰与简牍媒介发展历程是相当一致的。在简牍媒介应用最为频繁的汉武帝时代,大赋也达到它的顶峰。随着纸媒介不断挤压简牍媒介的应用空间,汉大赋也开始逐步走向衰落。简牍媒介的普及使中央集权的帝国模式得以顺利完成行政管理与意识形态建设,汉大赋即是当时帝国思想意识的产物。通过简牍这一特殊媒介,汉大赋沟通了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两种文学传统,并且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的分析,认为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关于简牍的出现不晚于甲骨文的观点不能成立,所谓文献记载、保存技术、气候因素、书写习惯、记录内容等诸方面的材料和论证,均不足以支持"简牍不晚于甲骨出现的"观点.相反,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分析表明,简牍出现的时代应略晚于甲骨文.  相似文献   

3.
纸与徽纸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纸又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商周时代,文字已经成熟,可还不曾有纸,当时,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称甲骨文和金文。春秋战国以后,我们的祖先又开始用简牍和缣帛以记载文字,它是可以用笔墨来书写的。  相似文献   

4.
辛德勇 《文史哲》2012,(4):49-59
学术界在研究新出土简牍文献的同时,也对简牍文献的发现和利用历史,作过很多研究。迄今为止,都是将西晋时期出土的《汲冢书》看作是首次出土的简牍文献。同样是在西晋时期,臣瓒在注释《汉书》时提到过一种名为《茂陵书》或《茂陵中书》的文献,前人对此没有作过深入考究。所谓《茂陵书》,是指在西汉茂陵出土的一批汉武帝时期的公牍,其具体出土时间,是在新莽东汉之间赤眉军占据长安的时候。就简牍文献的发现历史而言,《茂陵书》的出土要早于《汲冢书》二百五十多年,堪称最早见于记载的出土文献;就其史料价值而言,似亦胜过晚近以来敦煌、居延等地所获同类案牍。  相似文献   

5.
现已出土公布的简帛医书文献主要有《关沮秦汉墓简牍》之《病方及其他》、"马王堆医书"、"张家山医书"、《武威汉代医简》、《万物》等五套。此外,其他已出土简帛材料的零散医药资料,因其不成系统,故未作详考。简帛医书长埋于地下,其特殊用字数量丰富,且有些特殊用字不见于其他性质的古籍中,给古籍的阅读和整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简帛医书文献用字考据将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作为古医籍文献校勘整理的重要依据,又可为其它古籍整理提供字型、字义例证和有力补足。鉴于简帛医书用字考据与古籍整理的互鉴性,我们认为古籍文献整理应把握以下要点:注重古籍文献考证对用字研究的基石作用、将古籍文献材料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纳入用字研究的考量域、古籍异文材料应为用字研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6.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评《金文形义通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非常悠久,可惜起初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简帛之类易腐朽的物质,所以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简帛文书,时代最早的只是东周后期的.时代更早的毛笔写的文字,偶而也在商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和卜用甲骨上遇到,最近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发现的用毛笔写在陶器上的文字,年代显然早于殷墟的甲骨刻辞.但是,考古上已发现的商代的毛笔书写的文字,不是单个的字,就是简短的残辞.在西周晚期的虢国贵族大墓中虽已发现了一些用毛笔写在玉简上的遗策,至今尚未发表.而在侯马、温县等地发现的毛笔写在玉石片上的盟书,年代已和楚墓中发现的毛笔写的简策和帛书相近了.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晋书》记载的影响,学者一般都将太康元年视为晋武帝时代政治的转折点,但是这一看法实际上反映了唐人的观念,并不契合历史事实。从西晋政治演变的内在脉络而言,咸宁二年是更值得注意的年份。该年晋武帝病危时拥立齐王攸的密谋以及杨骏封侯这两件事虽然不太为学者所注意,但都对西晋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者彻底激化了武帝与齐王攸的矛盾,成为武帝后期一系列政治纷争的源头;后者标志着外戚势力在西晋政治中的崛起。武帝为了巩固皇权,抑制宗室、功臣势力,重用在曹魏时代默默无闻的外戚杨氏,将其作为一种异质力量引入西晋政治,改变了西晋政治的权力结构。因此,咸宁二年对于晋武帝一朝的政局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自稳 《文史哲》2022,(5):59-74+166
“单独简”是里耶秦简中典型的文书形态,即一枚内容已经写完而不需编缀成册的木牍。依据文书格式的复杂程度,单独简牍所载文书又可分为单一公文和组合公文两类,单一公文在呈送、转发和追文等场合下可形成组合公文。里耶秦简中还大量存在由多枚简牍组合而成的文书,依据文书所用简牍形制又可分为单行简册文书、两行简册文书和组合简牍文书。其中,将单独简牍文书中组合公文的不同构件分书于单枚木牍上时,所形成的文书形态就是组合简牍文书。根据里耶秦简中多简牍文书的存档方式以及汉初告地策文书的组合方式,秦代基层组合简牍文书可能使用编联或捆扎的方式形成完整文书。  相似文献   

10.
陈志刚 《学术探索》2014,(8):104-109
本文讨论西晋文学的三个问题:一,西晋文学以"绮靡"为主潮,但也曾有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左思、刘琨对愤懑和灾难的抒写。二,不能简单地从西晋短暂安定繁荣的社会中去寻找"绮靡"文学观的形成原因,西晋"清议"的颓弛、玄学思潮的兴起和士人卑俗的人生旨趣等方面更重要。三,西晋文学大力吸收了前代文学的华美特征,同时遗落、摒弃了前代文学中"情"这一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偏执地走向重精致、细腻、工巧等文学形式美的西晋式的华美。曹旭、王灃华二位先生认为:"自公元420年至唐开元、天宝时期,中国诗学基本上走的是西晋张华、陆机、潘岳、张协等人开辟的缘情绮靡、华美亮丽的道路",本文所论有与这种看法进行商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在西晋,石崇是一个人格非常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处世名言"士当身与名俱泰"已经被公认为西晋士人的一种人生准则.在政治上,他身为上层士族却鄙于清谈任诞而向往儒家的功名事业.在生活中,他奢侈低糜却又风雅大方,他浮竞鄙劣却又爱敬正直之士和为正直之士所爱敬.可以说,石崇的人格特点的多元性正是西晋这个动荡时代的复杂人性与士风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简帛文献在传世经典文献解读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提出:一、简帛文献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了版本对比研究,更在于丰富了文献类型,能够更清晰完整地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许多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可以得到解决.二、充分发挥简帛文献的作用.就要多学科、多角度、多重证据、多种方法相结合.三、对简帛文献的作用不可夸大.  相似文献   

13.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冨谷至教授,是日本东洋史学界汉代史和简牍学研究的巨匠谄?诸多著作中,《文书行政の汉帝国:木简.汉简の时代》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本新作。本文试图从纵向"京都学派"三代简牍学学人(森鹿三、大庭修等)的发展脉络上,以及横向比较王国维、白乐日等氏之学术上,重点分析冨谷至教授研究之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1975年底云梦睡虎地秦简、1986年4月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出土,乃至1980年四川青川木牍的出土,秦代书法的全貌愈来愈立体地昭示于天下。同时引起了书法界许多说法的修正与争鸣。那么,就目前的文物出土状况而言,秦代是一个书法史上承前启后、诸体出新的大换血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有丞相李斯等人的大力倡议和实践,从而使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规范化的官方文字,实现了“书同文”的理想,但仍不可否认,在广大的民间,却有着与小篆大相径庭的书体的流行和潜变,如大量竹木简书和诏版书等等,而这一切统而  相似文献   

15.
沈颂金 《河北学刊》2002,22(3):138-142
陈梦家首次采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简,即把简牍作为烽燧遗址的出土物,全面进行考察,《汉简缀述》是其代表作。此外,他对简牍形制学的探讨,不仅拓宽了简牍研究的内容,而且为简牍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新疆古代鄯善国使用的佉卢文简牍的形制与功用,提出其形制深受汉地影响,有楔形检(kila-mutra)、矩形检(hasta-lekha)与不规则形简牍(ganana-prava爞nag'a)三种类型;就功用而言,楔形检用于国王颁布诏令,矩形检用于官员颁发法律文书与私信往来,不规则形简牍用于记录收支。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一件征集来的佉卢文简牍进行了研究,从形制、字迹与语义三方面证明了该简牍是一件以真迹为基础的伪造文书。  相似文献   

17.
西晋《新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制定化礼典,其中的丧服制度以晋武帝“三年之丧”为顶层设计,废除了汉文帝“短丧诏”,并对礼经中“三年之丧”和“谅闇”进行重新诠释,调整了汉魏以来不规范的丧服服叙制度。一方面,它规定天子(诸侯)“旁亲绝期”、卿大夫“绝缌”,确立了跟晋代五等爵制和官制相匹配的服丧原则和具体细节,使汉魏以来随意性较大的丧服服叙制度归拢到君统的原则之下;另一方面确定“弟子为师”及“寄公为所寓”之服,使私人关系不能干扰官僚等级制度。通过这些调整重新建立起丧服服叙所体现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此外,《新礼》对“汉魏故事”中丧葬用物和仪制的调整,反映了西晋政治上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跟大幅度调整丧服服叙制度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战国简帛文献语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理萌 《兰州学刊》2007,(9):143-145
文章回顾了战国简帛文献的语法研究概况,综述了前人对战固简帛词类和句法研究的成果,对研究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秦汉简牍中几个词语的训释提出秦汉简牍词语研究中的词语互证这一词义训释方法,为解决简牍中的词义训释问题提出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西域汉简和秦简材料,通过词语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发”、“别书”和“手”三个词语在简牍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20.
<正> 自清末以来,迄今出土的西晋墓志(也叫“墓志碑”)有20多块。本文拟通过整理每块墓志,分析其共同的特征,从而考察西晋墓志的意义。西晋墓志的形状特征为碑形,可细分为(1)圭形。(2)圆首。(3)方首。与东汉的墓碑相比,西晋的墓志是置于墓室之内的,而墓碑则置于地面上。西晋的墓志一般高度为40~60厘米,最高的华芳的墓志为131厘米,与高度多为2米以上的汉碑相比,可称得上是小型的。从刻文方面看,北魏的墓志已定型化,具有题(题额、标题)和散文式的志(序)、韵文式的铭等一整套墓志铭的书写方式,而西晋的墓志却尚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