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其深层内核凝聚于道德价值,尤其是义利论的价值传统之中。义利论作为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在两千多年的伦理文化演进过程中,逐渐积淀为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不但在历史上规定着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而且直到今天还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义利问题是一个对经济、政治、伦理以至整个社会风尚起导向作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义利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义利之间的关系?义利统一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新的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利的内涵义、利常常被作为价值范畴、伦理范畴。这是因为,义、利确实代表着特定的道德价值论与道德价值导向,从而广泛地渗透在经济、法、…  相似文献   

4.
王敏 《理论界》2007,(2):12-1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观多元碰撞、价值评判的困难和社会荣辱观受到严重冲击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代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为社会建立了规范的道德体系、为社会树起了鲜明的道德标尺、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是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不同的价值选择都获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现阶段多元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溯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展流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凝练成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核的道德价值判断。"八荣八耻"的荣辱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取向,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探析其源流旨在深化道德认知、树立道德标杆、规范道德实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起着引导、激励、支撑和保证的重要作用。从道德的主体性上看,荣辱观能够为人的认知提供心理基础,为人的意志提供精神动力,为人的行为提供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在于能够使人以真正的道德主体性身份把构建和谐社会与融入和谐社会当作自我完善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严丽丽 《学术论坛》2007,30(8):130-13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价值、道德价值、法治价值,旨在全面认识"八荣八耻"荣辱观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道德流变轨迹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青 《齐鲁学刊》2004,1(3):22-25
道德流变是在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合力作用下的历史演进过程,这种演进意味着传统道德向现代伦理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的发展变化必然留下深刻的痕印及演进轨迹。概括地说,道德流变的轨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义利的分离性到义利的统一性;从律令的苛刻性到律令的宽容性;从价值的单向性到价值的辩证性;从取向的内敛型到取向的进取型。  相似文献   

10.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论特别是道德价值论,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确立了价值导向。义利范畴的内涵是义利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探讨。本文对此从古文字学、价值、伦理三方面作一点探索。 一、古文字学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管理伦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理论体系下的管理制度与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而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是管理伦理的现代化发展推进社会道德、组织道德、个体道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也是推进社会伦理道德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结果.文章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管理伦理、制度伦理、法制伦理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及与现代社会的交互作用,揭示了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的当下性建设就必须推进三个伦理概念及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义利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重义论,又有别于管子的功利主义,而是把义与利、公与私紧密而辩证地统一于荣辱思想的价值判断中,以先义后利为荣,先利后义为耻;同时,又主张义对利的制约性、先导性,以义胜利、以义克利。荀子重视制民之产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把义利统一起来强调道德与利益的一致性。荀子的义利思想对于今天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3.
荣辱观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的辨析对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道德性荣辱观是道德的动因,而非道德性荣辱观则失去道德的内容,它以为荣耻的行为和事物是非道德性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荣辱观之间的关系是或在本质上趋于一致,或无联系,或一体混存,或在褒贬的形式、获取条件上不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种真正以道德为动因的荣辱观,但它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荣辱观,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把整个社会风气引导到正常的道德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4.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是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基准坐标.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适应青少年道德发展需要,抓住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伦理是人们从制度系统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与人们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即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制度伦理化是指存在于制度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制度本身蕴含的伦理追求和道德价值的合道德性、合伦理性;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把一定社会的伦理要求制定、完善为制度并在道德生活领域贯彻执行的活动。制度伦理具有根本制度伦理、体制制度伦理和具体制度伦理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层次。制度伦理的可能性表现在:利益是制度与伦理同构的价值基础;管理是制度与伦理联结的价值中介;道德是制度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催化剂;社会公正是制度与伦理的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建设是制度与伦理联结的实践中介。作为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蕴含着功利、公正、平等和共富的制度伦理  相似文献   

16.
魏雷东 《学术论坛》2007,30(8):127-129
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了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响亮地回答了"做什么样的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站在和谐社会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道德标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特别是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群己观"、"人我观"、"义利观"、"得失观"、"道德观"、"法制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个人活动的伦理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活动的伦理尺度 ,包括“仁、义、礼”三个基本的类型和方面。其中 ,仁是道德生活的总的原则 ,包括 :“仁者人也” ,道德意识的根本要求 ;“仁者爱人” ,道德情感的根本特征 ;仁者“忠恕” ,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义是道德活动的价值取向 ,包括 :“唯义是从” ,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 ;“各处其宜” ,道德责任的价值取向 ;“义以为上” ,义利关系的价值取向。礼是人际交往的具体规范 ,本文所阐明的基本内容有 :“谦己敬人” ,礼的本质特征 ;“叙位定伦” ,礼的社会职能 ;“礼尚往来” ,礼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伦理社会学和社会转型论视角阐述微观义利问题即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通过实证资料说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义利选择模式,这种现状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应该努力倡导和实现个人物质利益与道德人格相整合的价值模式,以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中国带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的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对于同一件事,同一行为,同一道德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对于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分歧和对立,仔细分析,则清楚地看出,不同的伦理价值取向,往往是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同时,伦理价值取向的分歧,还会造成人际关系中某种深层次的不和谐,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道德混乱和道德滑坡,甚至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杜乾举 《理论界》2006,1(12):48-5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驱力和凝聚社会成员的道德力量,是和谐社会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公民提供了道德精神的定位。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我们既要宏扬传统荣辱观和党的优良作风,又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