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内涵,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教育在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的作用,同时就教育存在的局限及其对构建公平的社会流动模型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适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中间变量,作用于从分层到流动的逻辑过程之中,并且在不同的逻辑单元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屏障"和"桥梁"。其中,前者的分析单位是家庭层面,后者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层面,分析单位的不同造成了现有研究的理论分野。本文构建了"社会分层→教育→社会流动"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从理论上梳理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对人的职业生涯乃至社会分层有着重大影响。因为,从高等教育阶段起,就根据专业的划分重新进行社会分工,地域、户口等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也被冲破。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直接因素可分为两大类: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状况和高考招生政策,以及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延续性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况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域分布、各种层次高校的分布状况,高考招生政策包括考试方法和标准、录取分数线的划定、考生资格的规定、收费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从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看待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状况。而高中教育机会获得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是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由杨东平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显示: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影响普通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狭窄瓶颈。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阶层固化严重,社会流动大为减少。在这个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将对农村青年社会流动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南充市B社区为例,进行调查走访,探究高等教育对农村青年社会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中国社会分层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机遇和空间,探讨新的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Michael  Hout  Thomas  A.  DiPrete  卢文峰 《社会学》2009,(2):51-62
RC28,即国际社会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下属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Mobility)。因为它是名列该学会的第28个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28),所以简称RC28。RC28自1960年苏黎世大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研究及国际比较,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跨国学术共同体,吸引着该领域一流的学者在此交流合作。现在RC28负责出版该领域的权威刊物《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Research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并且按照常规每年召开两次国际研讨会。2009年的春季研讨会首次由中国大陆承办。届时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变迁”。本文是基于Hout和DiPrete同名文章的编译,2006年发表于《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杂志。该文系统地回顾和小结了50年来RC28学者在社会分层和流动领域的学术贡献,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限于篇幅,本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7.
"蚁族"群体向上流动困难重重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减弱、社会阶层良性流动机制的缺失和"蚁族"主观抉择的盲目性三方面因素造成。化解"蚁族"向上流动的困境依赖宏观层面健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保障,中观层面丰富"蚁族"向上流动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增强"蚁族"个人向上流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出国留学和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长。基于一手访谈数据,探究海外博士教育是否能带给海归博士带来预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流动,并分析出海归博士归国工作后的社会流动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深入地研究了海归博士的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海归博士的社会流动性比较小,大部分的海归博士都守住了原有的中产阶级社会地位,并没有取得很明显的向上流动;关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奖学金和家庭背景在博士海归归国后的社会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迄今对中国社会分层模式变迁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收入和职业流动的分析上。本文则关心在分层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住房。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中的城市住户的分析,我们得以了解不同职业阶层在住房产权、房屋面积和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在2 0 0 0年,72 %的城市居民户拥有住房所有权,比1 990年的2 4%增加了48%。户主职业地位高的住户在产权拥有率、购买租赁比、购房能力(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另一方面,自2 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住房面积和房屋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管理精英和专业精英的家庭所拥有的住房往往面积更大、质量更好。这些发现说明,在成功的经济改革背后,社会分层机制既体现了制度跨越又保持了制度延续  相似文献   

10.
日常休闲是流动儿童与居住环境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日常休闲的特征及满意程度可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进程。对上海某小学流动儿童的实地调研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处在一般水平。流动儿童的日常休闲方式、范围及频率等日常休闲特征都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产生影响,日常休闲环境作为流动儿童休闲行为的空间载体,日常休闲环境感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日常休闲满意状况是流动儿童休闲行为体验的结果,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1.
职业流动是劳动者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是指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或职位到另一个职业或职位的变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流动日渐普遍。合理的职业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个人的特长发挥。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社会等级序列客观存在,而较高的社会等级、社会地位又可以成为人对良好能力表现的一种肯定与褒奖,所以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进取意识与竞争意识,并增进创造能力和开拓能力。一、职业流动分类职业流动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职业性质和…  相似文献   

12.
社会声望,也被称为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综合性价值评价。换言之,是指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与经济地位差异相比较,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持久的影响力。韦伯在其著名的《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对经济分层(阶级)与社会声望分层(身份)加以区分并进行比较。他认为,社会声望分层由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所决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影响,而经济分层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则不那么直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差异导致了社会差异,或者说,经济分层与社会声望分层相吻合,社会分化才得以结构化,即产生了阶级或阶层,形成了阶级结构或阶层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当前我国各职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违背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而且对流动儿童自身成长成才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社会工作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社会渠道,帮助流动儿童提高自身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流动儿童及家庭的现实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已达到2.2亿之巨,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并不是静止的社会图景,而是"流动中的中国"。众所周知,流动农民对流出地与流入地都会造成一系列问题,产生正负面影响,怎样有效解、消弭负面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本文将浅析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展给流动农民带来的影响,以期对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地位获得和经济地位获得的异同,试图考查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制度分割机制,如何对社会流动产生影响。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最终获得的结论是,三重制度分割———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使流动人口劳动力被隔离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空间之内,而正式制度对这个空间领域的控制和影响较弱。这就导致了流动人口的极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分层形态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模式,它也迫使流动人口沿着特殊的流动路径并遵循着非正式的规则来现实上升社会流动,这些特殊的路径和非正式规则构成了一种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非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获得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机制。通过对大学生及其家长的访谈,分析了跨省就学流动发生的微观机制,讨论了影响学生高等教育就学地选择的微观和宏观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和家庭背景对就学地的选择有重要作用。在个体性的微观因素之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高等教育招生体制等制度性因素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在宏观制度的框架下,学生和家长基于高考分数发展出了一套"不吃亏"的选择逻辑,以最大程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象征性价值。学生高等教育地域的选择,可能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对其他因素权衡下的伴随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依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就三大资本对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曦  曾小飞 《现代交际》2012,(3):221-222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其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表现更加突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因素是多样的,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9.
陈序 《现代妇女》2013,(11):35-35,40
社会学家三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奠定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分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也是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现状的关键之一,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理解其社会分层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社会流动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在现代开放性的社会中,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不同阶层获得教育资源的能力的差异越来越大,教育公平恶化问题逐渐得以凸显,这种教育不公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