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宋时期,骈文正式形成,但对仗、用典、藻绘等形式技巧的讲究尚不严格。作为此时的骈文名家,鲍照虽注重雕琢辞藻,但其骈文以风格古朴浑厚、骨力劲健而显示出汉魏文风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不仅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骈文家,他的文也和诗一样,有工整典丽、博奥精深、流畅精切的特色,但他最早的文集樊南甲、乙二集都已散佚,保存至今的只是后人的一些搜集整理的版本,本篇文章就是从李商隐的文集版本出发来进行分析。在本篇论文中,主要是按时代顺序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注家版本,同时又对各家的注释特色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清代骈文堪称复兴,而首先打开这一复兴局面的,是清初的一批骈文家。不过,在文学史不无偏颇疏漏的选择淘汰下,一些作家被逐渐遗忘了,吴农祥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吴氏骈文虽散佚较多,但仍有《流铅集稿本上册》16卷121首行世,这占据了吴氏骈文作品将近一半的分量。在《章岂绩花隐亭文集序》中,吴农祥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自己的一些骈文主张,弥足珍贵。吴氏骈文形成了以雅饬清畅为主体的多种风格特色,这是他在取则古人、转益多师的基础上,自我创辟的结果。吴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琢词精巧、属对工致、音节谐畅以及叙事简隽清畅、议论闳博畅达等方面。就文学史地位而言,吴农祥虽然不及陈维崧,但足可与吴绮、章藻功、陆繁弨、尤侗颉颃并驾,堪称清初骈体文名家。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丽辞》是现存最早的骈文专论,刘勰在此文中探讨了骈文的起源、骈文文体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对骈文创作经验的总结树立了后世骈文的评价标准与批评模式。这标志着骈文在齐梁时期的文体自觉。  相似文献   

5.
中唐古文运动没有彻底改变骈文的主流文体地位,唐代仍是骈文风行的时代。唐代骈文的普及,除了骈文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惯性之外,科举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唐代科举中的进士科考试以骈体诗文为重心,广大士子以骈文为必修课,科举制度遂成为骈文流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自清代乾隆时期至当代,学界对汪中骈文研究,从内容上说,一是高度赞扬汪中的文学成就,肯定汪中是清代骈文创作的最高峰;二是指明汪中的骈文创作根源于六朝。从形式上说,各家评论以评点式为主,寥寥数语,没有翔实具体地说明汪中与六朝骈文之间的渊源。由此观之,对汪中骈文的研究尚有较大学术空间,应当系统研究汪中骈文,深入分析其对六朝骈文之师承与超越,进一步探讨汪中的骈文主张及创作对清代骈散之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期学界对初盛唐骈文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新文化运动之前主要是复古派出于保存国粹而进行的维护骈文正宗的论争,他们以传统的治学方法来探讨骈文发展,对初盛唐骈文关注很少;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是现代学术体系建构的时期,骈文理论也渐趋现代性,这一时期初盛唐骈文研究在骈文史中已开始得到重视,突出了初盛唐骈文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但仅限于较为零散的探讨,而且没有专门的理论专著。因此,对20世纪前期初盛唐骈文研究史进行深入把握和细致勾勒,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术界发生了由“宋学”到“汉学”的学术转型,学风由空疏玄虚转向崇实尚博。在这种学术背景下,骈文理论观念也发生了由空转实的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将训诂学引入骈文研究领域,从而催生了骈文训诂。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成就尤为突出,其继承《文心雕龙》的实学精神,引“汉学”训诂之学入骈文领域,以成骈文训诂,实现了由空疏玄虚到实事求是的骈文理论观念转变,开创了骈文理论的崭新局面。这也是《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的根本价值和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清初骈文尚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辩护,乾嘉时,骈文创作高峰到来,其成就足以与散文相抗,文坛因此出现了骈散之辨。在此大背景下,从嘉、道至晚清,骈文的尊体意识日趋明晰。骈文尊体的思潮与努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追溯骈文源头,确立骈散同源、骈散相通观念,并在创作中融通骈散;其二,确立骈文的批评标准,一方面强调骈文的立意、风骨、结构开阖等,表现出向古文标准靠拢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在逐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批评话语;其三,区分骈文与四六,为骈文正名辨体,提升骈文趣味。这种尊体思潮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骈散并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骈文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从形成理论到美学特征,从句法特点到历史沿革等内容均有学者论及,从南北朝骈文的发展特征来阐述骈文对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对彰显南北朝骈文在骈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洪亮吉是乾嘉时期极具声望的骈文作家。他一生学问广博,识见超卓,其骈文既继承了六朝骈文优秀的抒情风格,又自成一家,有力地证明了清代骈文卓然自立、繁荣复兴的文化地位。古朴淡雅是其骈文的总特点。以学济文,气质渊雅;用典自然,高古为尚;韵律和谐,铿锵悦耳;情感真挚,凄恻委婉是其骈文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先驱者戴名世、方苞等关注时文对古文空间的挤压,主张复三代秦汉经史类"古文",对诗词、四六等"艺"都比较轻视、冷漠。创始者姚鼐在乾嘉汉学兴盛与骈文复兴的背景下,关注骈文,虽然对六朝藻丽俳语颇有微词,但对骈文文体本身并不轻视,对好友的骈文成就加以肯定。桐城后学,包括姚门弟子和曾国藩等,理解并接受骈文,他们不仅在骈散对举的话语体系中探究骈文的功能、特征、风格等,有的还喜爱骈文,创作骈文。整体上,桐城派主张文章以"道"、"理"、"气"而不是以骈体之"辞"来定高卑优劣。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为现代文章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初唐骈文继承了六朝骈文余绪,又有新时代的特点。序文是王勃骈文中最有声色的一部分,其文结合个人际遇,内容相对充实,情感抒发浓烈自然,于六朝骈文之外,别开高华、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4.
田媛 《东方论坛》2010,(6):125-126
"骈文"作为与古文相对的文体名称出现在清朝,但骈俪之文却早已有之。一般认为,后世所指称的"骈文"定型于汉魏六朝。从艺术角度来讲,六朝骈文也是骈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5.
以欧阳修骈文作品为例,深入、详尽分析其骈文散化的具体现象,如句式散化、句型多样化、用词通俗化、长句增加、用典减少、重叙述、多说理、善议论、具散文气势等。同时作了几方面的扩展论证,从作家散化骈文创作实绩,扩展到作家的观念更新、理论推动等思想根源的探究;从骈文散化的文学现象,扩展到北宋政治、文化、哲学和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的挖掘;从骈文在欧阳修骈文文本的表现和北宋变革的状态,扩展到骈文兴衰的历史进程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现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陆贽骈文自然晓畅,开卷了然,言事议论,深中要害,这是陆贽对骈文进行改革,采用运单成复、加上句子及骈散间行等方式进行写作的结果。陆贽给骈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骈文因之中兴。  相似文献   

18.
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之“气”即是指骈文创造者借助对偶、声律、辞藻等要素,在骈文中所展现的充实内容所寄予的那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所生发的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动气韵,这也是骈文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之气,然其中梁、陈时期有些骈文渐失于柔靡,其风延至初唐,而“初唐四杰”骈文则气象高华阔大、词采宏博瑰丽、气势充沛刚健,升腾着一股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9.
李华的文学成就以古文称著,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然而,李华的骈文是其古文成立的基础。在中国文类发展史中,李华的骈文乃是介于六朝骈文和唐宋散文之间的一个亚类。对李华骈文代表作的分析表明,其骈文不仅影响了唐宋古文,还对宋四六的形成起到了范型作用。此外,李华的骈文对研究中国韵文体寓言的缺类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彭兆荪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和理论家,他所编选的《南北朝文钞》是清代中期以后较有影响的骈文选本。本文结合乾嘉时期骈文复兴的时代思潮,从《南北朝文钞》和其他相关材料入手,对彭兆荪骈文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彭兆荪在选本编纂、理论阐发和创作实绩等方面为乾嘉骈文复兴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