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文章是拙作《蒋廷黻的文化史观与中国近代史》(刊于《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一文的继续。因为写法上有所不同,只好改用现在这个题目了。如果说那篇文章侧重于史观和中西关系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篇文章则侧重于国内历史事件方面的问题。两者合在一起,始能反映出蒋廷黻史学观点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 1999年 1月第 1版 ,第 37页 )载 :“杨秀清向他 (洪秀全 )报告国事的困难 ,他 (洪秀全 )回答说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 ,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 ,何惧之有 ?不用尔奏 ,政事不用尔理。欲出外住 ,欲在京住 ,由于尔。朕铁桶江山 ,你不扶 ,有人扶。尔说无兵 ,朕之天兵多过于水 ,何惧曾妖 (国藩 )乎 ?”显然 ,上引文中的“杨秀清”应为“李秀成”之误。依据有二 :其一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 ,颁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 ,并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 185 6年上半年 ,除林凤祥、李开芳领导…  相似文献   

3.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它具有以下突出的史学特征:以"近代化"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以外交史作为撰写该书的切入点;以"以史经世"思想作为统帅全书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张玉龙 《云梦学刊》2004,25(2):16-18,54
蒋廷黻是民国史上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即开展对蒋廷黻的研究。迄今为止,学界主要以蒋氏的近代史观和学者从政前之政治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以后的思想演变和政治实践较少涉及。解读与析评蒋氏近代史观乃此一时期的中心论题。全面而深入地对蒋廷黻其人其学进行研究仍是学界努力的方向,而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出版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无疑是达成这一研究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赵庆云 《学术界》2008,3(2):227-236
金毓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探索未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实际上,他不遗余力地整理近代史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力倡导民国史研究,成为此领域的开拓者;对中国近代史宏观体系进行探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建国后以高度热忱为近代史研究机构的建设献计献策.作为传统学人,金毓黻先生关于近代史研究的理念和实践,对于今天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维君 《船山学刊》2009,(1):194-197
蒋廷黻在南开、清华从教12年期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目标上,他提倡通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教研理念和方法上,他严谨治学,倡导创新史学,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上,他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及其治学态度,至今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廷黻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事海斯而成为鲁宾逊的再传。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诠释主要依据海斯的族国主义的观点 ,其史学观念几乎是鲁宾逊及其弟子巴恩斯等人相关理论的翻版  相似文献   

8.
蒋廷黻的民族主义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将救亡图存的思想与刚健有为的实践结合起来,理性评价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积极探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和富强国家的途径,既有前瞻性和独特性,又有一定局限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刘超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208-220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蒋廷黻是清华史学系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清华史学近代化的首要推动者;他同时还是北大史学系近代史课程的主要担当者。其在北平学界影响深远,在国际上亦有较高的知名度。蒋在北平仅任教六年,但建树极丰,在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尤大。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其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头面人物之一,并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学界在北方的首席权威。其成就突出的弟子有何炳棣、邵循正、郭廷以、夏鼐、费正清、吴相湘等。这些弟子大都在上世纪30年代中前期开始起步,并迅速成长;由于政局鼎革,他们在1948年分别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等地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主要头面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风格各异,但都贡献卓著,蜚声遐迩。蒋本人虽在上世纪30年代已淡出学界,但仍通过众多门徒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学科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清华历史学派"是清华大学历史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似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学者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考据与综合并重"。在"清华历史学派"建构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蒋廷黻在立言著述和治系行政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华历史学派"和蒋廷黻之间的良性互动,缘起于诸多深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接续传承"清华历史学派"的学术精神,对于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梅光 《船山学刊》2008,2(1):174-177
蒋廷黻在近代外交史学界的地位是得到公认的,他的外交史研究范式的构建则来源于数十年外交文献的整理编撰工作。他以史料评论的特殊方式,来阐述“信、新、要、通”的四字史料评价及编撰标准。又兼采西方近代治学特点,搜集档案,并完成两部史料专著的编撰。其外交史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推动近代外交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革命领袖毛泽东之于中国近代史的许多论述曾经是激励共产党人率领劳苦大众改天换地的精神武器,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指导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前提。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的近代史论问题似乎已越来越明显地摆在研究者面前。不少学者认为,毛泽东之于中国近代史的有关论述是基于他对中国历史与国情的正确认识,这些论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性已为革命本身的巨大胜利所证明,故近代史学术界无须怀疑甚至试图放弃这些最富指导意义的论点而标新立异。至于对毛泽东的革命史观及其论点的内容、特点与指导作用予以具体分析,倒是一项弥足重要的任务。 无庸讳言,若干年来,对毛泽东的近代史论予以介绍、归纳和评述者大有人在,但似乎还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具体考察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与  相似文献   

13.
张玉龙 《东南学术》2007,(6):145-150
蒋廷黻早年思想异常驳杂,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诸元素构成其政治思想之基本内核并由民族主义而一以贯之.而这也使得其思想既具极强的西方背景,又呈现理性实用主义的特征,进而构成日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得以渐次展开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蒋廷黻早年思想异常驳杂,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自由主义诸元素构成其政治思想之基本内核并由民族主义一以贯之。这使得其思想既具极强的西方背景,又呈现理性实用主义的特征,进而构成日后其社会政治思想得以渐次展开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王宪明 《河北学刊》2004,24(4):134-143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文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但不是简单地承袭,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在档案文献的使用等方面补正了马士的缺陷,为此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著作和回忆录看蒋廷黻的思想和行为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中国西化程度较深的自由派,蒋廷黻一生颇遭议论的是1935年的接受蒋介石征召入阁和前一年与钱端升、丁文江等鼓吹“新式独裁”。前者在当时并不太出格,后来所以引起物议,多半是今人以今度古所致,后者则主要是自由派中一些人在民族危机面前的纸上谈兵。对蒋廷黻而言,无论是参与政府还是鼓吹“新式独裁”都与他自身的现实理性有关。这一现实理性又源自他西方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治外交史所形成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大约是十几年前,读《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时始知晓蒋廷黻的名字,书中就有一节是“蒋廷黻与现代化”。因为时间较久,内容大半忘记,但特殊的名字却是忘不掉的;而且有一句他的演讲词也依稀记得:“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后来在许纪霖先生论中国  相似文献   

18.
大约是十几年前,读《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时始知晓蒋廷黻的名字,书中就有一节是“蒋廷黻与现代化”。因为时间较久,内容大半忘记,但特殊的名字确是忘不掉的;而且有一句他的演讲词也依稀记得,即“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后来在许纪霖先后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书中又遇蒋廷黻,标题是“瓷器店中的猛牛”,对蒋的生平事迹才有较详实的了解。从此得知他曾获哥伦比亚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试论毛泽东历史观之基础雷戈一、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中国近代史始终是毛泽东从事研究和分析中国国情以及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有一段经典的概括和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  相似文献   

20.
张玉龙 《东南学术》2008,(5):162-167
体制内自由分子的政治重建运动经历了组建"自由主义内阁"与独立组建"中国自由党"两个彼此联系又因循递进的阶段,并彰显出异样的特征.由于情感上更多地倾向国民党政权,且视美国的支持为其行为之后盾以及预定揆首胡适的态度反复,使得这场先天不足的政治运动不得不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