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坏乐崩,历史正经历着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勃兴的社会大变革。承时代之召唤,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应运而生。如同他们在哲学观上各具特色一样,在法律观上老子孔子也有不同。具体说来,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鄙弃仁义、忠孝、礼法;“不尚贤”,鼓吹愚民政策,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主张德治、礼治、人治,倡导“贤人政治”,形成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这些重要的差异在史学界日渐引起重视和讨论。但是对他们在若干重大原则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认同性,史学界探讨较少。而只知其异不知其同,无疑会影响到对孔老法律观的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管仲法律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具有深远影响。他在齐国主持政治、经济方面改革的同时 ,非常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 ,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他致力于发展经济 ,主张“案田而税” ,并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的口号。为了加强统治 ,他提倡“四民分居定业”。他反对专任刑罚 ,主张省刑慎罚。这些思想主张与后来的儒家和法家都不尽一致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岳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这段话是孔子因弟子冉求、子路的谒见,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时说的。他批评了冉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探讨孔子政治观的重要文献。然而,其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句,历来多有歧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始,将此二句中的“寡”与“贫”二字互易,改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是否有自然观,他以什么语言和形式来表示他对世界的看法?历来就有争论。从《论语》、《左传》和《国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来考察,围绕着春秋时期哲学上斗争的中心问题——“天道观”,表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素,当然,是不彻底的,但不能说孔子没有自然观。孔子的“天道观”是与其政治观相联系的。当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论”,来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时,孔子代表着奴隶主贵族向封建地主转化的集团的利益,开始冲击“天命”、“鬼神”的束缚,而强调人为的作用。正如墨子所评论:“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  相似文献   

5.
<正> 一我国古代文论文道关系中,有个影响深远的传统观点,即文道统一的观点,实来源于孔子的“文质彬彬”观。《论语·雍也》篇载: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并非现今所说的“文学”。孔子生活的时代,文学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品格,也就没有现今所说的“文学”的观念。《论语·先进》中虽然出现过“文  相似文献   

6.
最近,广东历史学会和教育学会联合召开孔丘评价问题讨论会。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所在的鲁国,当时并不是封建国家,不能说他搞复辟。孔子一生只当了三个月的大官,其余的时间为教育而奔波。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而不顽固,不能认为孔子的一生是反动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一概否定。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的精华,有它比较符合时代的民主性的东西。如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便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风气,开创了私学的新风,反映了当时要求教育下移的进步趋向。另一些同志认为:孔丘代表奴隶制没落时期桎梏着生产力发展的奴隶主腐朽顽固势力。他轻视生产,反对“奇器淫巧”,整天栖栖惶惶去搞复  相似文献   

7.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确切地说,孔子的一生所从事的是伦理政治教育,他的伦理、政治、道德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  相似文献   

8.
吕华亮 《兰州学刊》2006,(10):53-55
孔子为追求理想周游列国却始终没有被重用。其原因不是后人所说的孔子之道“迂阔而不切实际”,主要应归之于以下两个方面:孔子的“正名”主张和为政实践;昏君乱邦。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春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孔子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烈,形成了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局面。充满矛盾  相似文献   

10.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6,(5):111-113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伦理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论及."中"、"和"这两种政治伦理品格的实现是与多种其他政治伦理品格的完善相辅相成的.<论语>"中"、"和"观是孔子之时社会形态的映照,是和孔子一生的理想分不开的.它既是实践孔子所倡导的社会政治生活制度的方式,又是孔子对理想的政治伦理状态追求的体认,也是孔子对前人"中"、"和"以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文化功能的继承与阐释."中"、"和"观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中。在孔子那里,人性虽然没有被独立加以讨论,但是他似乎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他们之所以这样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论点,是因为这种主张构成他们政治理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正名是孔子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正式提出正名是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是年孔子自楚返卫,子路向他提出“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的问题,他回答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卫君即卫出公辄,当时他正与其父蒯聩为争夺卫国政权而兵戎相见。孔子的正名即针对这一事件而发。但正如谢良佐所说:“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此为先。”(《论语集注》卷七)谢良佐认为,孔子的正名不仅是针对卫国特殊国情而提出的政治措施,而且是一般政治原则,这是正确的。我们即把正名作为孔子提出的一般政治原则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本文集中探讨前二者在一定层次上的矛盾——教育目的的积极性与教育内容的消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一、孔子教育目的的积极性使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为自己的理想而投身宦途。从总体而言,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天下归仁”。“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大同”和“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但是,只有空泛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什么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观点主要有三,即“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作为“礼运大同”说的仿制品的“论语大同”说,存在着导致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他的治国主张的相互矛盾、对史料的运用和理解不够严谨、准确等不足,此说难以成立。因此,“有道”才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因为,第一,“有道”是孔子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孔子赞美“有道”、痛恨“无道”,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话,并视当世为“无道”社会,从逻辑上证明了“有道”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孔子“有道”政治理想有其具体内容,但孔子把实现“有道”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修己以敬”、“为政以德”上,反映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家。像林则徐这样杰出人物,是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即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他之所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划时代人物也自有其自身的主观条件,那就是他具有同代人所罕有的学识、才干和高尚的思想品格,本文试就林则徐的上述高尚品格,在他终生业绩中所起的作用,作简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中庸”曾被批判为折衷主义、调和主义,或者仅仅被理解为在矛盾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这都不符合先秦儒家所谓“中庸”的本来含义。“中庸”是以儒家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合于“礼”的道德准则为其具体内容的一种伦理政治观,抽去其特定的具体内容,就不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了。“中庸”说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完成。但关于用“中”的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而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既是军事宝典,也是哲学名著.孙子既是伟大的战略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为数并不太多,而能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觉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家更是不多,距今2500年前的孙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卓越的唯物观点孙子不仅以自己的五行说表明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且他的天道观也是唯物的,他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更是唯物主义的.战争的指导者、主宰者究竟是谁?战争结局是人与物的综合效应,还是天帝鬼神的旨意与效应?这个问题成了军事哲学中唯物论与唯物心论斗争的焦点之一.事实证明,孙子是完全站在唯物论立场上的.孙子认为,正确的战争指导必须依靠英明的国君和贤良的将帅,绝对不可依靠鬼神的指点,不可信赖占卜的暗示.他说:“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用间》)一连三个“不可”,说明孙子态度何等坚决!他强烈反对当时普遍流行的鬼神迷信,反对进行机械的类比推测,反对当时广为采用的占星、卜筮、望气以预测吉凶祸福的办法.因而孙子进一步主张:“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九地》)在军中必须禁止一切关于占卜、驱神弄鬼等迷信活动,禁止谣言惑众.只有这洋,才能消除官兵疑虑,以致战死也不会逃跑.这种对战争指导活动中天命观的批判,是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积极参予世务的政治家,他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游说于公卿大夫之间,栖栖惶惶;然而孔子尽管救世心切,却政绩平平,是一个失意的政治家。但孔子的救世热情从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同时代人的不理解而有丝毫的动摇,而是以更大的热情从事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事业。总之,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孔子的人生实践是济世救世的,孔子的教育是经世教育,孔子的全部学说,便是一种经世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具有舍己为公之心的著名政治家.他的品格不仅使他在当时受到了“士”阶层的推崇而获得“当时诸公间第一品人”的称誉,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家也有重要影响.早年毛泽东就是受范氏影响者之一.不同的是,毛泽东并未简单地继承范仲淹的品格,而是对之加以改造、升华,成为更优良的东西.这是使毛泽东得以从当时诸多政治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巨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孔子“诗可以观”,以往的解释主要在“观”的价值和意义上,集中探讨诗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之关系,而比较忽视从诗歌自身入手研究。孔子何以不曰“诗可以‘听”’?究其原因,还有两点值得补充。那就是,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制度下,一是诗乐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日常的弦歌吟诵、外交的赋诗言志,还是集体的乐悬演奏,都主要是表演性、观赏性的,而不是聆听性的。二是诗乐本身具有绘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