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在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争论的焦点不外有二:其一是思维与语言孰先孰后?其二是语言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是先有了思维或思维能力之后,才逐步产生了语言的。大量的古人类学、古神经生理学和儿童生理心理学,已从人类思维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这点,我将另文论述。现在,我要着重论述的是在语言产生之后,二者的关系问题,即语言是如何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这个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把各家之言归结起来,不对乎有三种看法:其一,是语言先于思维说。这种观点流传很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其二,是同步说。这种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因而语言史同人类的整个历史同样长久;其三,是思维先于语言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和人类思维的发生,都先于语言。他们认为语言是在人类思维有了初步发展之后,原始先民为了固定和交流思维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有二;一是思维与语言就先孰后?二是语言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点,我已另文论述。本文要看重论述的是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投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四,即语言是如何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的。 据古人类学的研究资料证明,早在法言产生之前,人类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历来是许多专家在语言思维关系方面争论的一个问题。文章总结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综合论述前面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了其进步和不足之处,进而又在含义和起源方面论证了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指出其尚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刘春萍 《殷都学刊》2012,(1):96-100
文章以传世战国文献与出土战国文献为语料,考察了疑问代词"谁"与"孰"的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时代性等问题。"谁"主要问人,"孰"人、物并询。战国早期,"谁"作主语较多;战国中晚期,"谁"作主语较少,主要作谓语、宾语、定语等,而"孰"主要作主语,这时"谁"、"孰"在句法成分上形成互补关系。出土文献中"谁"、"孰"的数量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但出土文献中"谁"、"孰"的语言面貌与传世文献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理上看,则是自孟子、荀子以来在认识论上"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分野,也和自张载以来知识论上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相关,这种为学工夫论之争也是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哲学本体论分歧在方法论上的反映.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不是本末之争而是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之争.关键在于二者所理解的知识仍是"道德知识",最终都仍是落在修身成圣这一目标上,这也和中国哲学德性至上的大传统相符.  相似文献   

7.
刘怀惠在《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认为,要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除了应从思维入手外,还必须弄清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则是两种现实之间的关系。物质和精神是两种存在、两种东西、两种力量。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同起来是不对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派别,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划分的。用对物质、精神孰先孰后的回答划分“唯物”、“唯心”不具有普遍性,而用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回答划分“唯…  相似文献   

8.
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捷莎 《东岳论丛》2002,23(6):66-68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讨论基本是围绕二者孰先孰后的轴心进行的 ,这种观点存在疑点。实际上 ,公平与效率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是不可同得的对立关系 ,而是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体系相适应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假说,这一假说又称为"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研究者则更倾向于主张"语言思维等同论".从英语与汉语比较的视域看,可以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基因,语言结构与思维模式是相互照应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片面性恰好就是植根于英语语言系统本身;汉语语言系统决定了在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倾向于走向"语言思维等同论".  相似文献   

10.
<正>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本文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人们通常把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这是因为二者的思维工具不同:形象思维的工具是形象,抽象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语言和形象是不同的.二者的关系是: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而语言用符号书写出来就是文字.文字不同于语言,也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  相似文献   

11.
走出法哲学基本理论困境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哲学面临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层面上的基本理论困境,即法的事实与价值、科学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理想语言现与日常语言现的对立,并因此而形成"三大"法学流派的对立.人类理性是以不同的法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法律语言形式把握和表达不同的法律对象世界,在法的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指导原则、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所以,解决好法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法存在、法语言和法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走出法哲学理论困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界定"小农"概念是认识和把握小农经济形态变化的前提,也是解开整个问题的一把钥匙.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小农经济必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未过时,中国目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超小型"自给自足式农户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超大型的"赢利性家庭农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世界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一般是以农场規模不断扩大的"横向一体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二者交融互补、相件而行,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互相排斥的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九亿多农民与土地分离的速度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现代化实现的程度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世界近代史上,各国都发生过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也是近代中国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旋律.李泽厚先生自提出启蒙和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以后,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不过,启蒙与救亡之间的关系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救亡与启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说互相联系当然是不错的,但说二者是"互相促进"似乎就有疑问了.甲午以还,爱国救亡运动可说是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发展到抗日  相似文献   

14.
不同思维范式的哲学对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不同深度的认识。本体论哲学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现代实践哲学则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包括二者何为基础和本源的问题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将会使许多"伪问题"被消解,而使许多以往被遮蔽的"真问题"显现出来,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解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特殊的心理行为。语言与思维之间复杂的关系表现在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影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同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中西方思维最具代表性。而思维方式同语用形式密切相关,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风格和语言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6.
语言修辞与思想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修辞外,还有一种"修辞"尚待研究,这就是"思想修辞"。如果说,"语言修辞"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语言运用的最佳效果;那么,"思想修辞"就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思想传达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要通过"修辞"手段以达到自己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围绕的核心,一是语言,一是思想。简言之,前者是语言润色,后者是思想润色;前者着重的是如何使语言漂亮、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后者着重的是如何使思想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更为普遍接受。前者一般是局部的、分散的、片段的,而后者则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比喻延伸和中观思维,是思想修辞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7.
王靖懿 《阴山学刊》2004,17(5):42-46
白居易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由于"东坡"之名来自白居易以及东坡对自己"似乐天"的一再标榜,后人在论及二者关系时多从"似"处着眼.白苏二人固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东坡在慕乐天、学乐天的同时,更鲜明地表现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东坡对乐天的接受与继承明显地表现出"取貌遗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哲学观念,是哲学体系中基本的、核心的概念,也是贯彻于体系的主题和原则,它所规定的,是特定哲学体系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黑格尔依据他对哲学史的系统研究,指出哲学所要探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并由此确立自己的哲学观念和体系.据此,恩格斯进一步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这个概括性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哲学史上的各派别,在现实中如何研究哲学问题,是有指导性方法意义的.不过,我认为应将黑格尔所说的"思维"改为"意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或矛盾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存在与意识关系的规定,首要也是主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存在的主体,也正是对存在主体的不同规定,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构思中伴随着意象思维的语言存在,认为在此思维发生之际语言就推动和制约它的发展,直到在语言和思维的往复运动中,思维用语言获得存在的物质形式,也越来越清晰.虽然他们没有再进一步讨论思维中语言的性质、特点等,但是其思想在今天思维和语言的讨论中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内部言语"的理论对文学创作思维中的语言性质以及与意象思维的关系做了补充,进一步论证了意象思维和内部言语没有隔阂,可以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语言与思维在很多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从功利主义角度看,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从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一个由思维到语言走向的因果关系,同时,大量的语言实验和生活事例说明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思维,因而,二者是 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