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企业核心能力的测度方法日益受到企业管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关注.该文在述评已有识别企业核心能力方法基础上,基于"核心能力"、"企业资源"、"企业行产"间的内在关系,循着核心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逻辑途径对其进行层次和维度分析,拟定了一种能够直观地辨识核心能力细节的方法.并举实例说明如何应用该方法辨识企业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2.
马鸿佳  林樾  蒲清华 《管理评论》2024,(3):258-268+288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创业成为企业利用数字红利创造价值的关键途径,数字创业理论亟待完善。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MOA—数字创业网络构建—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框架,以杭州遥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创业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纵向单案例的研究方法,构建数字创业企业成长机理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从数字创业的前因条件来看,数字创业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由学习导向向技术导向再向市场导向演化;机会(opportunity)来源于市场匹配,即数字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性;能力(ability)来源于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实现数字赋能过程,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长过程通过数字创业网络中的多主体互动实现,网络结构由初创时期的政府、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和数字用户四个基本主体构成,逐渐增加孵化器和大学及科研机构,数字创业网络的广度、强度和多样性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增加。在价值增长方面,每个阶段产生的创新绩效通过资源积累和资源循环,使企业逐渐形成成熟的核心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拥有稳定的数字用户群体,在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在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圈。  相似文献   

3.
国有大型企业的公司创业发展迅速。本文从两方面讨论了国有大型企业的公司创业活动:一是论述了国有大型企业实施公司创业的背景;二是从创业过程的角度研讨了公司创业活动的发展。本文的结论有利于深入认识已建企业的公司创业过程,促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 创业导向与绩效的正向关系不断受到挑战.诸多学者强调, 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是“难以捉摸”的.新企业由于“新且小”的先天不足抑制了创业导向对绩效的积极功效.新企业的创业实践表明, 资源整合能力之资源识取能力和资源配用能力对于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34份新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了上述关系, 结果表明, 新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并非主流研究成果所认可的正向线性关系, 而是呈现出了倒U形的曲线关系.资源识取能力和资源配用能力对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倒U形关系分别具有调节效用, 即当这两种能力提升时, 低度创业导向对绩效的正面作用会增强, 高度创业导向对绩效的负面作用会降低.这说明了新企业创业导向并不总是有助于绩效的提升, 只有拥有适度创业导向的新企业才会有较好的绩效表现, 而要确保创业导向对绩效的积极作用, 新企业必须完善并提升其资源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连续创业者10年创业经历为纵向研究案例,基于事件系统理论深入探索创业者创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机理,并揭示创业活动的差异、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认知、创业学习对该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事件空间、强度影响连续创业者的创业认知模式支配地位,创业者在被动性事件中倾向于采用分析式认知模式识别创业机会,采用直觉式认知模式发现创业资源,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在行动学习中利用创业机会,在经验学习中获取并管理创业资源;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调节创业者认知模式的转变,创业学习能够促进主动性事件对创业能力的提升效果;连续创业过程中,被动性和主动性事件的交互作用形成创业能力提升的正反馈,被动性事件变少、主动性事件变多,创业能力得以巩固。研究结论对创业者如何在复杂事件环境中提升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尽管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适用于网络经济特征的体系化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通过对网络经济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整合,借鉴AMIT&ZOTT提出的虚拟交易的四维价值空间理论框架,并将其推广应用到WEB2.0企业,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揭示了网络企业的"3+1"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构成体系。理论研究表明3种核心资源--原创内容资源、匹配数据资源、关系网络资源和1种核心能力--汇聚资源能力,对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为了检验假设,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的248家网络企业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原创内容资源、匹配数据资源和关系网络资源对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的产生具有显著作用;而汇聚资源能力对原创内容资源、匹配数据资源和关系网络资源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实证数据部分支持了本文的原始假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模式框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的企业购并模式研究, 目的在于帮助企业从持续发展战略的高 度去确立购并的动机, 从深层次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的战略高度来指导购并行为, 使购并后的 新组合体能有效地整合, 并促进新组合体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从企业购并和核心能力构筑 和培育的关系分析入手, 提出基于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的企业购并模式总体分析框架. 在框架 确立后, 分别从基于5 个方面表现形态的核心能力层面, 提出各种购并模式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情理文化背景下,创业者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人际情感交流,这种交情行为对把握创业机会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20个农业创业故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探析创业者如何在创业实践中运用交情行为获取创业机会。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采用面子、人情和关系等社会技巧,向创业资源所有者寻求情感交汇以获得对方的社会认同,以此揭示创业者运用交情行为塑造创业导向性社会情境的行为机理;通过构建创业网络和激活创业资源,交情行为促进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探索和利用,具体表现为交情行为能够促进创业者从社会网络关系中构建创业网络、提高从创业网络中调用创业资源的效率、强化将社会资源激活为创业资源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佛里德曼先生在<扁平世界>一书中,向我们描绘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运营新模式,即企业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但企业规模却没有大小的限制,关键是核心竞争力和高效率的运营模式,这一切都归功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显然,组织扁平化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现象.本文将重点介绍基于信息化的扁平化组织运营模式,并通过建立扁平化组织运营模型,结合案例作实证研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虚拟衍生企业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有关衍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最新学说。并且,在融合这两种学说的基础上,探讨政府科研机构转移高技术成果的新模式——虚拟衍生企业模式。以求说明建立虚拟衍生企业、迅速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发展落后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本研究认为,虚拟衍生企业模式为中国的科研体制和企业体制的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社会认知与家族创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非家族性企业创建过程不同,家族性是家族创业行为所独有的特性.具有亲情或血缘关系的家族创业者之间强调奉献和关爱的利他行为,形成家族创业行为的集体性创业智慧即家族性社会认知.本文通过对思凡公司12年的创业历程分析发现,家族性能形成具有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家族性社会认知,而创业行动可以增强家族性社会认知能力;由家族性产生的集体性社会认知有利于家族创业机会识别和把握、资源能力改进和创业组织形式动态演变.研究表明,以不断提高的家族性社会认知为驱动力,组织认知模式和创业行动路径选择之间互动形成了家族企业创业活动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整合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出发,讨论了能力理论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动态框架的知识管理特征,认为核心能力的关键之处在于强调企业知识的整合,通过它可以将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实用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通过核心能力的营造和拓展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发展模型,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乔晗  张硕  李卓伦  万姿显 《管理评论》2021,33(11):170-184
去中心化电商是平台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共创实践.研究去中心化电商的价值共创实现过程,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现有研究对去中心化电商价值共创模式的演化过程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对梦饷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去中心化电商价值共创的演化动因和过程,识别出价值共创的5个重要演化动因:核心业务打造、社群渠道构建、情感网络建立、利益相关者赋能和可持续生态布局.研究发现,去中心化电商价值共创的演化过程包括5种模式:二元共创模式、枢纽分支模式、网络分支模式、多边协同和多边共生模式.本文由此提出去中心化电商价值共创的演化过程模型,揭开了平台企业价值共创模式演化的黑箱,阐明了不同价值共创模式的适用场景.该过程模型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平台企业价值共创的相关理论,为去中心化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庞长伟  李垣 《管理学报》2011,(10):1438-1443
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所有制结构与企业规模的差异必然导致企业发展轨迹的不同,这也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研究表明,大型非国有企业最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而大型国有企业则限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小型企业则因所有制的差异对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8.
汤文仙  李攀峰 《管理学报》2005,2(5):609-614
企业归核化发展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过程,是为了取得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持续竞争性.为此对企业归核化发展途径进行了阐述,针对企业如何主动性地进行业务或资产规模的缩减,提出了企业归核化战略设计的一个有用的分析决策工具--价值链分析,而且对企业实施归核化成长战略的个案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Corporations that provide services such as water, sewage disposal and electricity in poor countries or deprived areas fac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make it difficult to simultaneously favor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nd other relevant stakeholders. 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in which a company, Aguas Argentinas, promoted innovative and participative multistakeholder involvement that produced benefits for all parties. Key factors in the model employed were the generation of credibility and trust, adaptive management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deprived areas, stakeholder dialogue, and participation. It is argued that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 as reciprocity and common effort in solving interdependent problems were fundament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company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20.
Accumulat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adop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work practices (HPWPs) is related to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The evidence base is limited by its reliance on retrospective survey reports. This study uses an intervention, including longitudinal interview and survey repor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HPWPs alongside time series data of objective performance metrics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PWPs was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and sustained increases in productivity and safety performance.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a specifically designed intervention involving HPWPs can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both on productivity and safety, but other intermediary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ay be critical in mitigating potentially detrimental worker welfare effects arising from work intens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