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国际化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感知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从国际化感知风险概念出发,通过引入企业资源能力(调节变量)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中介变量),剖析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际化感知风险与国际化绩效关系整合研究框架。通过对463家中国国际化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国际化感知风险与国际化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国际化感知风险不仅直接作用于国际化绩效,而且还经由企业的市场进入模式间接作用于国际化绩效,即市场进入模式的中介作用显著;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受国际化经验的调节,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的回归系数是国际化经验的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入手,研究中国企业面对新的全球竞争环境而应遵循的国际化双向路径(即内向国际化路径和外向国际化路径),按照双向路径设计中国企业全球学习战略模式,全面探讨基于内向路径的互动型学习战略与基于外向路径的本土化学习战略的架构及其展开方式。  相似文献   

3.
外来者劣势是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显著劣势,现有理论在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如何克服外来者劣势研究方面存在缺口。选取4家中国跨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探索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具体策略,构建以边界跨越为核心范畴的外来者劣势克服策略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面临的外来者劣势主要来源于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边界跨越是克服外来者劣势的有效策略,其中信息内化通过设置边界跨越角色、聘请外部顾问、环境扫描、产品策略和信息内部整合等活动将外部环境信息传递到企业内部,提高企业获取异国环境信息的能力,降低不熟悉危害;有利的外部显示通过品牌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名人效应和获取第三方认证等活动向环境释放积极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规范和认知合法性,降低歧视危害和关系危害。针对研究结论,从构建环境扫描系统和外部显示机制两方面对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边界跨越、降低外来者劣势提出具体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4.
江旭  潘珂 《管理评论》2022,(6):76-89
在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热潮中,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制度逃离与制度套利双重视角,探讨新兴市场企业通过激进而冒险的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venturing)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机,提出高水平的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有助于企业在逃离母国制度限制的同时,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制度优势,从而有效提升国际化绩效。基于此,以国际创业为中介变量、环境扫描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而揭示不同组织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作用机理。结合我国150家制造类企业的双份调研数据与年报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对国际创业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环境扫描对上述关系均产生正向的调节作用。此外,国际创业在技术能力与国际化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环境扫描对这一中介效应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国际创业在营销能力与国际化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环境扫描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环境扫描水平越高,国际创业的中介作用越强。研究结论拓展了制度理论在企业国际化研究中的应用,对探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机与绩效提升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小节  谭晓霞  曾华 《管理科学》2018,31(4):120-134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决策。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制度因素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但大多集中在对东道国制度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考虑母国区域制度环境的复杂性,且缺乏相应的实证检验。         在此背景下,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母国区域制度质量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机理。以规制差异和文化差异为调节变量,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构建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2015年进行海外市场投资的210家中国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呈正相关关系,即所处的母国区域制度质量越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②母国与东道国间的规制差异和文化差异负向调节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正向关系;③社会资本对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民营企业获得的社会资本越多,对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采用独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研究结果展现了中国市场分割情景下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独特性,拓展了国际商务领域对新兴国家制度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管理实践中,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所在的区域制度环境,同时也要善于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以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外来者劣势和组织学习理论,从外来者劣势的固有来源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两个维度出发,分析外来者劣势对跨国企业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探索种群密度、文化交流、股权比例和企业年龄4个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构建外来者劣势与国际并购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选取2004年至2010年中国企业国际并购事件为样本,利用SPSS软件进行大样本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外来者劣势对国际并购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种群密度、文化交流和企业年龄皆能显著弱化信息不对称对国际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股权比例越大则越强化信息不对称对国际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从提高目标国选取的合理性、考量东道国环境、采取内部股权治理战略和平衡组织学习模式等角度给出降低外来者劣势进而提高国际并购绩效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国际扩张与国际化绩效一直是国际商务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在国际化扩张中最大差异之一则在于其所有制形式。本研究从中国企业所有制独特特性出发,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所有制形式对企业在国际扩张中行业环境风险感知、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进入模式的绩效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进程中:(1)行业环境风险感知对国际进入模式选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行业环境风险感知与国际进入模式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3)不同进入模式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时的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新设投资或并购现有的企业.假定东道国是寡头市场结构,在位企业面临比自身更高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分析表明进入成本的差异和进入后市场的竞争状况影响外国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研究结果显示,在多数案例中进入者倾向于收购本地在位高科技企业,进而与本地较低技术企业形成双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研究同时还表明,外国企业会通过较低的定价战略把本地市场的在位企业挤出市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有望成为企业国际化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推行跨国经营战略以来,受西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我国规范化地实施国际化战略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像中化、中粮、首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给人的感觉是惟有国有企业才能实施国际化。但形势的发展却告诉我们,民营企业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体。1.民营企业自身优势明显,有实施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海默的垄断优势说认为,具备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投资并发展成跨国公司的基本前提。虽然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劣势明显,但其优势也非…  相似文献   

10.
企业国际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是国际商务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针对中国企业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中小民营企业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分析,发现国际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倒S型曲线关系,并据此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权变因素:企业的风险规避行为和独特的内向国际化经验。本文完善了现有研究并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最后本文做了针对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