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世界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是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带头人和最早的实践者。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从而道出了蒙太奇结构的本质特征;两个不相干的镜头,根据剪辑者的意志衔接在一起的时候,便各自消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产生出“某种第三种东西”。正象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联合进行  相似文献   

2.
在电影发展史上,蒙太奇的地位变化是有目共睹、发人深省的。早期的电影理论把蒙太奇看成电影的美学基础,俄罗斯导演库里肖夫说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实质。”①他的学生,苏联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也认为:“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创作力量,由于这种力量,那些没有生命的照片(分散的镜头)才被巧妙地组织成为活的电影形式。”②本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电影片的一举成功,人们普遍接受了把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础、特性、形象本性和时空结构的基本观念。后来,随着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3.
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银幕百年,从卢米埃尔兄弟纪实短片的诞生到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崛起,从好莱坞"梦幻工场"魅惑全球到中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起云涌,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到巴赞长镜头纪实美学理论的抗衡,从法国新浪潮到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潮起浪涌,从叛逆的新好莱坞到伯格曼的深入人的内心的"魔镜"……生命的记录与虚构始终是纷繁变幻的电影流派及理论抵牾相争又互动互补的焦点。然而,电影无法将记录与虚构彻底剥离,因为电影让你认识了你自己,留住了岁月流逝,还得张扬人类的天性———希冀在梦中飞翔。  相似文献   

4.
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和评价巴赞理论的得失。一、许多电影理论家在阐释巴赞写实主义理论和爱森斯坦画面主义理论时都有一种倾向:把两者反向地推得很远。这两种理论都是在电影实践中产生并为电影本身服务的,“长镜头”和“蒙太奇”都应看作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各自都有杰出的成就,它们是可以融洽的。巴赞整个理论的骨架是严密和完整的。他在对斯特劳亨、弗拉哈迪、雷诺阿及奧逊·威尔斯的长镜头的肯定中,总结出电影的照相纪录本性。他看到“摄影”是“唯一不介入人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自然在于真实地纪录现实原貌,电影是真实的艺术,而  相似文献   

5.
“蒙太奇是赋予两个静态画面以运动(即思想)的手段”,这是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在《一个电影工作者的回忆》中所说的话。①当然,动静转化不仅是电影的法则,它适用于一切艺术。可以说,动与静的文艺辩证法,对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艺术创作,是概莫能外的。动静结合,固然是为了丰富艺术表现力,但从根本上说,这种结合的产生却是为了  相似文献   

6.
电视作为以活动的视觉形象为主的传播方式,具有和电影相似的造型与结构特征。蒙太奇早先是作为画面组接技巧被电视继承和使用。“Montage”(蒙太奇)一词源于法语,原意为装配、安装,后借用到电影当中。一般新闻工作者只在编辑阶段运用蒙太奇技巧组接画面,将蒙太奇仅仅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本文将蒙太奇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且探讨蒙太奇思维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国 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以及法国的意识形态批判电影理论的初始情结标明了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的形成及其相互融会的发展趋向。当西方理论向我们靠拢的时候我们也应不失时机地向西方理论靠拢以争取理论融汇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外国经典电影理论回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视觉艺术及文化、纪实主义理论、蒙太奇理论、电影心理学四个方面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外国经典电影理论进行了概要回顾,注重理论的甄别与实证,评述各家理论流派对电影理论学科发展及对电影艺术创作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被长期忽视或混淆的电影理论流派和电影理论家(如于果·明斯特伯格、法国印象派-先锋派、谢尔盖·爱森斯坦、吉加·维尔托夫、安德烈·巴赞等)的观点,予以较为详实的论述,力求还其本来面目及电影理论史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热潮基于建构国家电影品牌的战略设想,它曾受到文艺研究“中国学派”的启发,“中国动画学派”和“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派”则从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两个层面推动了其建构进程。学界目前主要从三个层面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概念内涵界定(核心);理论体系建构(关键);创作体系、学术共同体和教育体系的建构(基础与保障)。未来,学界还需开拓新思路,在学术史视域下拓宽“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路径与范畴。  相似文献   

10.
“蒙太奇”,是电影用语,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即把许多个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前后连贯、首尾呼应的电影。写作学上常常借用这个术语,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的方法。近年来,记叙类文章出现了一种类似“蒙太奇”手法的结构。在“蒙太奇”后,缀以“式”或在前用“类似”,是因为它与传统的“蒙太奇”有所不同:几个画面不但时空不同,而且,一般地说,人物也不同,事件与事件没有任何具体的联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都可入文。所有片段都指向和表现同一个主题。“蒙太奇”式结构法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电影的制作流程中。胶片被转换成以离散方式来表示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在数字化影视制作流程中,剪辑操作的基本单位已由电影中的“格”变成了离散的、相互独立的像素单元。可以对画面内的像素单元进行任意装配与组合,从而产生了蒙太奇含义。这是蒙太奇理论在画面像素层次上的延伸。像素蒙太奇作为一种新的剪辑手段以及电影思维方式,为电影理论提供了新的扩充,同时也给电影在数字时代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太谷学派有“崆峒教”、“太谷教”、“大成教”、“泰州教”、“新泰州学派”等诸多名称。“太谷”、“崆峒”以“人”名,“大成”以“学”名,而“泰州”则以“地”名,说明泰州是太谷学派最主要的基地。 为什么太谷学派在泰州特别兴盛呢?《龙川夫子年谱》中有“东海文光烛天”之说,当属谶纬之方,自不足信。究其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学派活动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太平天国时期,泰州未遭兵燹,社会安定,得地域之灵气;二是太谷学派系哲学流派,参加成员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融人际之中和。事实也是如此,从同治六年谢逢源来泰以后,经李龙川(泰州称李门)、黄葆年、黄仲素(泰州统称黄门)三代传教,学派活动十分活跃(尽  相似文献   

13.
笔者简要梳理了蒙太奇剪辑技术发展至今曲折变化的历史,并对电影理论家时于蒙太奇理论的不同表述加以归纳,划分出前蒙太奇时期、蒙太奇时期、后蒙太奇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揭示了蒙太奇范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笔者认为,当前电影创作正处于“后蒙太奇”艺术时代,一系列影视技术的革命产生了新的审美客体,人们视觉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嬗变,蒙太奇概念随之产生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电影《缉魂》改编自科幻作家江波的小说《移魂有术》。影片巧妙借助科幻元素,以警匪破案的剧情,探讨了科技与人性的伦理冲突。电影套中套的反转剧情设计、缠绕而奇妙的人物关系、交叉蒙太奇的多重组合手法以及犯罪执念与人性救赎等主题,都是对“隐含观众”审美期待的激活与唤醒,契合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成为新锐电影的流行之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金俐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由于在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说”方面的贡献而获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使理性预期学派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个学派发端于60年代初、形成于70年代中期,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16.
蒙太奇,原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这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等。引申到电影方面,就是画面、音响等的剪辑和组合,成为电影的专门术语; 电影有了蒙太奇,丰富了影片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效果,不少学者认为,蒙太奇是电影所特有的艺术手段。一九八一年,陈多同志在《民族化的戏曲“蒙太奇”初探》  相似文献   

17.
强调电影应该电影化。什么是电影化?邵牧君同志指出“‘电影化’的基本涵义就是对蒙太奇这一为电影所独有的表达手段的运用。”孟森辉也指出:“电影是一种以镜头为‘语言’,按照蒙太奇的方法组成的、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 本文仅以镜头的处理为例,对《老井》的电影化问题作以粗浅的分析和论述。 导演说,他“不想把《老井》造成一个催泪弹,而是想引发观众的思考。”正是出于对  相似文献   

18.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其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巴赞纪实主义理论的两大部分“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以艺术史的视角,详细解释了电影的本体,以及电影本体与电影语言演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独特的论述逻辑与框架。  相似文献   

19.
巴赞 (A.Bazin)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照相性 ,要求杜绝人的参与 ,以保持现实的多义性和含糊性 ,从而纠正了蒙太奇学派的偏颇。然而 ,他又陷入了另一极端。让·米特里 (J· Mitry)指出电影的手段不可能摆脱人的参与 ,手段愈能贴近现实 ,就愈能偏离现实  相似文献   

20.
管理组织理论从 1 9世纪到 2 0世纪初 ,从泰罗的经典管理 ,中经行为学派 ,其学派之多 ,理论之繁 ,应用之广 ,业已成为庞大而系统的管理学经典。尤其是 ,从经典的人——机管理 ,到对人自身行为的诸多研究 ,从而使管理理论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那就是对“人”本身及他的思想以及在社会活动中一系列文化因素。管理学派研究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收益。在今天的组织学者看来 ,这些理论所基于的假设是 :组织是一个封闭的人与机器的结合体 ,人与组织的关系表现为归属的惟一性。总体而言 ,管理学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