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互动是由互动的双方各自以"我"为一方与对方的"我"进行的.由于"我"可看成是由"心我"和"口我"组成,为了探究到底是哪一个"我"在参与社会互动,首先需要对"我"进行研究,然后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视角探讨"心我"和"口我"何以一致或不一致,进而研究个性、道德、文化以及法制等因素对"心我"和"口我"的影响,最后就互动中"口我"与"心我"一致或不一致的正负效应及其规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恰是我以务农10年的知青农民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开始"三农"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30周年. 我是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60年风风雨雨.1966年高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动乱年代.1968年作为知青在宁波农村插队务农10年,切身体味了"左"的思潮,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模式、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带给农民的痛苦与无奈,也让我对农民有了极其浓厚的感情,打上了深深的农民的烙印.作为旧体制中最受折磨的农民群众的一员,我自然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由衷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论杜诗的"以我为诗",考察了"以我为诗"与杜诗的自传体风格的关系;并讨论"以我为诗"与杜甫的"推理之明,料事之确"(陈寅恪语)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杜诗从"以我为诗"何以能达到独特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哲学"意义上,莱维纳的"他者"具有极强的伦理所指;"存在"被分为"相同者"和"他者",这实为终极的结构;由于"我"向"他者"的延伸,"我"成为"我"所是的"自我",而"他人"的领会是与"他人"的祈祷分不开的.在"现象学"和"犹太教"方面,德里达对自己与莱维纳在哲学上的认同并非完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恰恰是"第一哲学"瓦解了"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第二类人"     
作为一名新员工,我的倔强和犀利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奇怪的是老总从不责备我。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陈总,很多同事认为我态度强硬而不喜欢我,您却对我很谦让,为什么呢?" 陈总被我问笑了,他说:"因为你会成为第二类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装修公司的设计员,为了尽快将老板刚接下的一家大酒店的装潢设计完成,不得不在短期内加班加点,而妻子对此不甚理解,为此,他非常苦恼。他对一位好友说: “几个月来,我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妻子对我不能按时回家吃饭,不能与她一起外出逛街非常不愉快。这个大型设计对于我和公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9.
李琼 《家庭科技》2012,(1):10-11
父母心声在网上,一些父母纷纷诉说家有"宅"孩子的苦恼:"我也不知道孩子怎么了,每天都待在家里不出门,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叫他出去走走,约同学逛街,都不愿动。我专门请假想带孩子到海边看看,孩子说什么也不同意,着实让我很无奈。""孩子放假了,却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只要对孩子有些不满  相似文献   

10.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1.
顾海兵 《学术界》2003,(3):133-134
说实话 ,为《学术界》百期生日提笔祝贺我是不够格的。首先 ,我是《学术界》的不合格读者。因为《学术界》出版百期 ,我认认真真阅读的不会超过 10期 ,而其中至少有 5期还是最近 1年中的。其次 ,我不是《学术界》的老作者、“大”作者。因为 ,我虽一直敬仰《学术界》 ,但似乎机遇总是与我擦肩而过 ,直到去年下半年 ,承该刊学术委员杨玉圣先生 ,一个我至今未曾见面的朋友之垂青 ,使我终得以在我认为高雅、高档的《学术界》第一次发表了我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批评与建设》一文 (2 0 0 2年第 3期 )。之后 ,又蒙翁飞副总编 ,又一个我未曾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研究的根本困境是什么?这是世纪之交思想史研究应该思考的基本问题。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历史与思想的双重退隐。这一困境与现代思想文化的总体性背景有关。我曾提出一个观点:现代的世界观放逐了世界,历史观遮蔽了历史--这正是中国现代危机特性的根本要点所在。这个观察的获得,既来源于个人对于时代、对于近百年来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效果遗存的深切感受,也建基于对思想史研究现状的深层次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被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录取,担任采购.本来总经理明确表示,有一块工作专门让我负责,但是到了顶头上司口中,就变成协助他完成工作了.4个月来,上司只是分派给我一些跑腿的活儿,1周中有2~3天无事可干.让我觉得无所事事,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一直抱怨上苍,让我摊上世上最讨厌的妈妈。从小她就强迫我吃早餐,上学之前必须喝牛奶。妈妈在我上学前给我做好三明治或者给我一个水果,而人家的孩子却可以在上学路上买汉堡、热狗或其他可口的早点。最烦人的是妈妈的唠叨:“快吃!”“快走!”“好好做!”必须做完!”……  相似文献   

15.
一看到那些村干部、乡干部胡作非为,我心里就冒火,忍不住要写些<严管"村官">、<乡里的干部是关键>之类的文章"激浊扬清".这样的文章写多了,有人就嘀咕,说我只敢批评基层的那些毛毛官,专拣软柿子捏.我这人没啥大优点,就有一条:不怕别人嘀咕.你越嘀咕,我"走自己的路"的意志就越坚定.说我爱捏软柿子,还是真是让他们说着了,我就是喜欢照软柿子下手.顺便告诉大家,没人逼着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我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和秦川谈恋爱,完全是他的一场精心预谋。5年前,我在某县中学做英语老师,每天下班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再坐公交车回家。有一天等车的时候,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叫住了我:"能不能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我正拿着手机玩游戏,一时没反应过来,有点迟钝地望着他。怕我不信,他拿出一部没电的iPhone4S在我眼前晃了晃。我犹豫着把手机  相似文献   

17.
倘想了解程千帆教授的人生情怀、价值取向,他的一番夫子自道不可不读.在给朋友周勃的一封信中,程先生说:"我始终是个儒家,也信马克思主义,但儒家是本体.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人活着就得做一点对人类有益处的事.就凭这一点,我在十八年的右派生活中活了下来.老子主张守静,庄子主张达观,我不羡慕荣华富贵,也不想和别人计较(虽有时也不免).我同陶芸结婚后生活很安静,根本的一条是知足,我刻了一方图章叫‘残年饱饭’."  相似文献   

18.
安宁  文丽 《家庭科技》2009,(12):11-11
21岁的时候,有亲戚要介绍男朋友给我,我即刻瞪大眼睛,说:有没有搞错,让我去相亲?我宁肯单身一辈子,也不要以这样世俗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王子。那时的我,正像花朵一样娇嫩,固执地喜炊着琼瑶、席绢式的浪漫。在我的眼里,再没有什么东两,能够比一见钟情的爱恋更让人震撼。可惜,那些纯美的爱情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总是只开花不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创业之前,我也是打工族的一员,如果不是那天的偶遇,可能我还在延续我的打工生涯。 那天我正准备外出,看到一个摆摊擦鞋的阿婆,我想她一大把年纪了还干这个,生活肯定挺苦的。我随口问了一句:“阿婆,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呀?” 阿婆头都没抬便说:“千把块吧,勤快的话还可以多挣点。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我从小就没得到过父爱,由于我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他对我并没有尽到父亲责任。在我失望迷茫之余,我开始寻求一种感情的寄托。我今年21岁了,却从来就没有对同龄的异性有过好感,相反特别仰慕那些有风度的中年男人,渴望一种近似父亲的爱。在我17岁那年,我曾暗恋一个比我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