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五四年二月,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成了地主勇练湘军。二十五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随即进驻岳州,从此开始了与太平军长达十年的殊死搏斗。湘军建立之初,只有水师、陆师各五千人,加上夫役、员弁等也不过一万七千余人。而此时太平军不仅拥有数十万久经征战的精锐之师,而且在西征战场上所向披靡,连克安庆、九江、庐州、汉口、汉阳等重镇,其力量正处于颠蜂状态。按照双方的力量对比,太平军完全有力量把湘军摧毁于草创之际。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湘军虽多次濒临覆灭的边缘,但却一次次地从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主要的作战对手逐渐由八旗、绿营转变为湘军。湖口之战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对双方兴衰具有相当重大的影响。然而史家论著大多着重评述太平军湖口大捷的历史意义和石达开扭转战局的功绩,很少分析太平军在此战役后的种种失策。本文从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不妥之处,尚祈教正。  相似文献   

3.
论曾国藩与晚清政柄、兵柄的下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起义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3年后,他便率领太平军攻克南京,遂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政权相对峙的农民政权。1853年5月,太平天国遣军西征、北伐,八旗、绿营兵望风崩溃,清政府被打得风雨飘摇。就在这时,出于对农民军的阶级仇恨,曾国藩在湖南筹建绝对服从他指挥的地主武装湘军,在湖广地区挡住了西征军的攻势,起到了八旗、绿营兵所不能起的作用。曾国藩组织湘军,开地主官僚组织、掌握军队的先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清政府害怕兵权旁落,对曾国藩猜忌、压制,以至曾国藩几起几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不依靠湘军,清政府无法镇压太平军,最后终于起用军阀曾国藩,命令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是晚清政柄、兵柄下移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徐敏同志: 首先敬请安好! 方纪(注)同志示知您询问吉字中营事。案曾国荃于咸丰六年(1856年)在长沙招募湘勇去江西救曾国藩。时太平军控制江西全省,曾国藩困守南昌。曾国荃率军入江西,从安福进攻吉安。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攻克吉安,太平军石达开部队从江西转入浙江。清廷论功行赏,曾国荃由同知保知府加道衔,他从此起家,所以他把他的军队叫做吉字营,用吉安的地名作为他的军营名。湘军是清代私人招募的军队,与国家的军队绿营不同,其将领得自定营名,如胡林翼部  相似文献   

5.
试论湘军水师聂朋一创建时的优势湘军水师较之太平军水师,创建之时就具备六点优势:第一,太平军水师皆以沿江所征民船、商船编成,虽多到数万只,仅堪运输,不利战斗,简单改装后,作用不大,湘军水师战船均是专门研究,特制为战斗所用,数量虽少但质量甚佳。第二,湘军...  相似文献   

6.
1860年5月,太平天国第二次击溃江南大营,进入晚期军事鼎盛时期。这期间,太平军曾三次进攻上海,时间分别是:1860年8月、1862年1月、1862年8月。作为太平军整个江南北战局的一部分,与同期的其他大事相比,一战上海并不太引人注目:整个军事行动持续时间仅五天:16日——21日;太平军投入兵力三千人,作战另一方投入兵力为清勇二千人、英法联军一千二百人;波及地域极为有限,除上海县之外,仅有松江一地;战争过程也颇为简单,可以说是一场遭遇战。然而,由于与若干特殊的历史要素相关,却使得这场战争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些历史要素如:外国在华势力的介入;清廷启用湘军首领曾国藩;战争双方争夺的对象是外国租界规模初具的上海……特别的,这场战争发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而正趋激化的时刻。  相似文献   

7.
湘乡是湘军发祥的圣地,是湖南兴办团练最早、最积极又最有成效的县邑。湘勇团练是湘军组建的基石,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北伐战争的进程为线索,论述了江西战场的重要地位和当时形势,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攻守策略和我军致胜之因。同时,把江西战场置于北伐战争的全局来考察,对战争初期的两个主要战场───江西战场和两湖战场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突出了江西战场的重大作用,针对“两湖战场第一,江西战场第二”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一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的地主武装,它就是曾国藩创办的湘军。从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兴办湘勇之日算起,迄止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下令遣散湘军,计12年。其鼎盛时,拥兵十二万人,纵横驰驱长江中下游地区。挽救了清政府形将覆亡的命运,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 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太平军横扫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并于1853年3月建都天京(今南京),直接动摇满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连派大员前往征剿。先派钦  相似文献   

10.
咸丰八年至咸丰十一年,胡林翼部湘军在皖、鄂两省与太平天国争夺时,收集到敌方人数众多的战略情报,据此采取固守待敌不轻进的作战策略,分三四路图皖,一路接仗,二三路防敌抄后,强调应把部分兵力置于机动使全局形势皆活,在图皖的同时成功地援应了宝庆。在此期间,战役情报、战术情报侦探也极为得力,利用情报制定了正确策略且基本上得到贯彻执行。湘军偶尔也存在因未切实执行符合敌情的策略而造成的失误,咸丰十一年初,太平军突入湖北内地即是一例,但并未因此而影响到湘军的战略全局。此期此区胡林翼部湘军的情报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太平军与湘军于三河、桐城激战,消灭了湘军步兵精锐力量,解围安庆,稳定上游,扭转了军事困境,使天国转危为安,又延续六年之久。可以说这是太平天国后期清、太两军的大决战,其军事意义,至为重要。全面研究这次战役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湘军战胜太平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战略上的胜算,“以上制下,步步进逼”是这一战略的关键,在认识和实行这一战略时,湘军人物显分轩轾。只有胡林翼在大力经营湖北后,湘军这一战略才有了现实的保障,并在实践中又以长堑围困之计,作为实现它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苛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跌宕多变、错综复杂。而在天京陷落前后,具体来讲就是在1860年3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他被授为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之职起,到1865年月3日接奉上谕,命他督率各军赴山东一带剿捻为止这段时间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认真研究双方关系演变的原因、经过、后果,既可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又可以从反面分析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失败。近年来有关论文虽在报刊杂志上屡见不鲜,但上面所提还鲜有人涉足。本文试图在部分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文中只作一般介绍,不作重点论述),以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为转折点,分前(1860年3月—1864年)后(1864年7月—1865年5月)两个阶段,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叙述了太平天国时期,湘军与石达开部对峙时,湘军运用各种途径搜集石达开部活动的情报,为镇压大平天国起义奠定了基础,从而说明搜集情报在战争中胜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一年(咸丰十一年)的秋天,当曾国藩的湘军在长江上游占领安庆,节节向东推进的时候,长江下游的上海地区中外反动派,正被李秀成部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大有朝不保夕之势。自从上年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守常州,逃回上海后,苏南地区就陆续被太平军占领,等到这年前半年,清廷在整个苏南,只剩下镇江、上海、宝山和松江四座孤城了。这时,江苏巡抚薛焕虽有川兵、广勇数万之众,但“尽皆乌合,见敌即溃”,哪里是太平军的对手!这些清军“每月糜饷廿余万”,但却“抢劫洋船,酿成巨案”,  相似文献   

16.
试论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关于组建湘军的设想可归纳为选将、募兵和成军三个方面,现试进行分析如下。(一)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太平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6省,此中,除个别战斗外,几如入无人之境。有鉴于此,奉旨办理团练的曾国藩提出:“今日将欲灭贼,必先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而后可以言战。……自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主张建立一支可以担负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任务的新式武装一湘军。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人们,都参阅王闓运《湘军志》。而很少征引他的《湘绮楼日记》。前人编《太平天国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等书,也未从《湘绮楼日记》选辑有关内容。其实这书保存着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可供太平天国史研究者参考。王闓运曾在曾国藩幕府,对湘军与太平军争夺长江中下游的战事比较熟悉。事后,又多方访问,记下了太平军的英雄事迹。如说陈玉成保卫安庆之战云:“灵川刘生谈军中旧事,言陈玉成以数十万之众援安庆,人  相似文献   

18.
湘军内部关系一直复杂。胡林翼协调了湘军内部的各种关系 ,包括起用老湘军 ,重用罗泽南而使江西曾国藩脱困 ,协调彭杨关系等。协调好湘军将帅的内部关系 ,又成为湘军由弱变强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本文既从人际关系上探讨了湘军的发展 ,又从湘军发展中的人际关系探讨了胡林翼所作的努力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二年冬季,在朝鲜战场,我志愿军与美军在“三八线”一带对峙已近一年半时间。此时,因美方宣布“无限期休会”,停战谈判已陷于僵局。而在正面战场,我军与美军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较量(1951.10.8—22的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和1952.10.14—11.25的上甘岭战役),尽管敌军干方百计与我展开反复激烈的争夺作战,但我军始终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敌人无所获,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沉闷的战场气氛,预示着战争是停下来还是打下去,已处在紧要关头。敌我双方为了争取战场主动权,都开始进行新的策划和准备。  相似文献   

20.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