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创新体系 在我国,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学者们已就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有了大体一致的看法,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是由参与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和学术界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创新网络系统,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的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催生新产品并取得巨大投资回报率,有效地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创新要素的流动是加强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实现创新载体间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创新绩效和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定义和筛选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从主体、人才、投入、产出以及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流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S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对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力进行评价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人才维度来看,高校人才的大幅流动对要素流动力的提升起支撑作用;从投入维度来看,R&D经费外部支出起绝对支撑作用;从产出维度来看,合作论文量影响最大;从环境维度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从整体流动力体系来看,流动环境重要程度平均占比达67%,流动人才与主体发展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主体,高校R&D资源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DEA对江苏省高校R&D资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并从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多途径加大高校R&D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江苏省高校R&D资源效率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生态资本效率的时空差异,明确创新环境各维度对生态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对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生态福利作为产出指标纳入生态资本效率的测度体系中,借助超效率SBM-DEA模型、变异系数和Malmquist指数对生态资本效率的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环境各维度对生态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生态资本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资本有效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影响生态资本效率的重要因素。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环境(互联网接入宽带端口数)对生态资本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制度环境(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百分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品牌生态要素体系的构建及内部驱动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创建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品牌。通过文献法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品牌的关键词条,然后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建立了生态要素体系,并分析了要素之间的驱动关系,再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了这些驱动关系,结果表明,宏观环境要素、资源环境要素、产业环境要素分别正向驱动产业园区要素、群内企业要素,产业园区要素正向驱动群内企业要素,群内企业要素正向驱动品牌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虚拟形式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兴  汤勇 《统计与决策》2005,(22):11-14
本文以国家创新系统的五大组成部门(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个体的行为为思考主体,以能同时高效实现各组成要素功能互动为行为导向,以渐进的分析方法将五大部门囊括起来,按虚拟企业的运行方式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及运作原理.  相似文献   

7.
社会核算矩阵(SAM)刻画了社会经济主体间通过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而发生的交易和收支转移活动。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了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IO)表与SAM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AM是以矩阵形式表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账户,SAM以复式记账的核算原则和矩阵的形式提供了国民经济的另外一种核算方式;IO表是编制SAM的重要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了战略新兴产业管理多层次技术创新协同演化模式,揭示了战略新兴产业内创新主体、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对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资源约束动力对技术创新种群的形成负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创新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环境等三层级要素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东海 《统计与决策》2022,(20):164-168
文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层面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R&D资本区际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R&D人员区际流动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D资本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R&D人员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R&D人员区际流动对中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资本区际流动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全国及三大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人力资本和创新如何影响出口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出口竞争力较低时,全国的人力资本要素和创新要素、东西部地区创新要素中的专利、中部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中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影响.出口竞争力较高时,全国人力资本要素中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东部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中的每十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和创新要素中的R&D投入,中部地区的创新要素、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中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创新要素中的R&D投入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阎友兵  王琳 《统计与决策》2006,(24):126-128
1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的概念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是指在特定的景区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转让相关的主体要素(企业和政府)和非主体要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景区资源基础等)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全称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TSAORTS:Tour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一新的表述,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金融支持技术转移效率进行测度,并与其他典型区域进行对比,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判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的金融支持效率为0.343,远低于京津冀的效率水平;(2)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受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省市效率差异明显,效率最高的湖北省为0.514,而最低的贵州省只有0.08;(3)通过Tobit分析发现,在同一外部环境下,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转移机构占比是影响金融支持技术转移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的金融支持效率,应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要素投入,强化高技术企业研发需求,完善技术转移市场体系,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技术管理效率与专业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滕磊  马德功 《统计研究》2020,37(11):80-92
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属性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提供普惠服务和精准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数字金融借助一系列数字技术,为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成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以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创新有序的市场体系、高效公平的分配体系、协调平衡的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友好的生态体系以及全面多元的开放体系为框架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本文对我国2012-2017年30个省份(不含西藏)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指数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数字金融确实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而基于不同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互联网金融包容指数的稳健性检验也肯定了这一结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了区域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利用普惠服务的核心属性协调区域发展确保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证实了其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容数字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数字金融监管的靶向性,有助于数字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1991~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省份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TFP),按照区域平均后的结果显示东部和中部省份的TFP趋同,并高于西部省份.从内生技术选择的角度,我们将TFP分解为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产出效率两大因素,对各区域TFP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以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技术选择类型趋同,但是东部和中部省份的技术效率远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国家高新区的设立为准自然试验,基于2001—2019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集聚是国家高新区发挥创新效应的重要途径,国家高新区通过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两种渠道助力区域创新。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政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设立国家高新区对相邻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计算2006-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区)的区域创新及信息化评价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算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察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创新要滞后于区域信息化;(2)各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区域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虽然逐年向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考察期内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状态;(3)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开放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要素集聚可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的正外部性,对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尤为重要。基于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当前各省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技术测算了分省创新绩效,探讨了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绩效的非线性边际效应及其在创新绩效不同分布下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的创新绩效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创新绩效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考察期内全国整体创新绩效先降后升,呈现出U型趋势;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创新要素在不同创新水平下的最优集聚度不同,随着创新绩效的提高,两类创新要素的最优集聚规模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谁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讨论,国内外从事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的学者大体有以下三种意见:(1)技术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个人和集体、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和企业集团等都可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以及金融界组成联合主体;(3)只有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上概括可知,由于研究者对技术创新内涵的界定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创新主体研究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相同,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有其自身的道理,有利于拓宽对创新主体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分别对中国30个省域的创新驱动能力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并采用SYS-GMM模型分析企业的创新模式及政府的科技支持力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各省域的创新驱动能力与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但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仍需优化,同时地区创新驱动能力差距有所扩大,东中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显著优于西部地区。企业模仿创新能力对现阶段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较高,而有限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政府作为现阶段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经济增长效率的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