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人学对人的理解基本有两种向度,即超验生存观和自然主义生存观。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基本人学态度,从实践和生存出发去思考和审视人。马克思人学认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之存在就在于他的历史性的“生存”与“生活”,“生存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人的“生存实践性”成为了马克思全新人学的核心,也完成了对人理解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路径或逻辑上:从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视角展开,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观解读走过了一条从认识论解读到历史观解读,再到本体论解读的逐步转变过程;从人学角度展开把马克思实践观解读为一种人学实践观;从生存论哲学视角展开,把马克思实践观解读为一种生存实践观;最后直接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切入主题揭示马克思实践观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技术观以人学为根本遵循,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马克思技术观蕴含着完整而严密的人学逻辑,即现实的人、实践人学和人的发展是技术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透视技术的内在本质,需要坚持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并深入阐释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技术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统一,技术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统一。马克思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人学现实关怀,即以技术的生产力价值促进人的解放,彰显技术关于人的自由价值的现实追求,并以技术审美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生成路径是:其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思想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直接推动原则;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立足点。马克思人学生成的理论制高点是实践人学;主客体的统一是其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的生成是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文化人概念的提出延续了马克思人学观实践性的理论衣钵,这种发展的趋势也表明了人学理论发生了时代性的变革,文化人的世界呼之欲出。文化人的世界使得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不仅在于其作为文化交往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同样是一种创造,是实践性的活动。世界交往方式变革的意义在于重新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起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哲学,推动原则是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而其哲学立足点是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马克思实践人学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问题是哲学研究既永恒又常新的问题。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卓越之处在于,把对人的研究与对社会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完成了对黑格尔人学理论和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超越,实现了人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一般(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群体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物质观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质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由于坚执于抽象的物质观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差别。本文认为,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特征在于强调物质不过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是商品,商品生产必然导致商品拜物教,从而以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宗旨是批判拜物教或物化(异化)观念,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商品、财富)的占有关系(私有制关系)的改变来确立人与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生成路径是:其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思想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直接推动原则;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立足点.马克思人学生成的理论制高点是实践人学;主客体的统一是其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学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人学、精神人学和感性人学。马克思确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人文价值诉求,从批判和解放“抽象的人”开始,到扬弃“异化的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演进思路和人文价值内涵之一。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合理地说明了人与世界的相互创生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另一人文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针对董学文等先生多篇批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的文章,首先论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针对性和科学性;借鉴哲学界从存在论根基处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的新思路,论证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合为一体的存在论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得出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与实践观一体的存在论,而非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改造主观世界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在历史观上提出了"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突出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在历史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观上具体化了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思想,解决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的张力及辩证转化问题;在价值论上把改造主观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本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将“实践存在论”理解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拼凑的观点源自对“存在论”(ontology)理解的片面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的割裂。在马克思那里,“物质”、“自然界”仅是“本原”意义上的“第一性”,而非“本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于“存在”(on、being、Sein)问题的追问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对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真正革命性超越在于他同“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而非所谓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董学文、陈诚批评笔者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一文,首先指出董文缺乏讨论学术问题的最起码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权威”自居,将自己缺乏具体论证的理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理解;混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对批评对象乱扣政治帽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批评对象的论著采取断章取义、随心所欲的任意诠释。据此,文章强调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来展开学术争鸣。针对董文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同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西方哲学史传统的血缘联系一刀切断的粗暴做法,对西方学术史上大量关于实践概念的论述和解释,特别是对亚氏、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实践观作了比较系统、客观的梳理、概括和辨析,证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西方思想传统、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完全割断、毫无联系的,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想像成从零开始、从头做起,本身就是痴人说梦。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实践观,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传统和背景下,吸收和改造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此作为建构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起点的。针对董文指责笔者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狭隘化和泛化的自相矛盾的批评,通过对马克思青年时期几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的相关论述逐一详细的引证,并结合其中后期著作进行深入的论析,证明在马克思著作中,对作为唯物史观核心范畴之一的实践概念的阐释,有两点十分清楚:第一,马克思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将“实践”与“理论’作为对应、对立概念的传统,在这一框架中,实践被视作与理论(认识)相对的人的“做”(制作)、行为、行动、生活、活动等,即认识(理论)的应用和实现,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第二,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对实践作广义的理解和应用,他把物质生产劳动看成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础的含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从来没有将实践的含义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是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实际上,真正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狭隘化的不是别人,正是董、陈自己。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人学研究倍受关注,科研成果逐年攀升,已经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梳理近年来马克思人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规律,发现马克思人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基本问题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范式。从当代哲学转向研究的视角发现:马克思人学研究是现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应有之义,是现代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要求;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变迁的视角发现:人的生存悖论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诞生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扬弃”的中介环节,他对实践范畴含义的理解及阐释,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再到辩证唯物的成熟发展过程。马克思既看到了费尔巴哈比黑格尔正确的地方:唯物主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又看到了黑格尔比费尔巴哈的深刻和高明之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作用,即人们通过意识和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科学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其他中产阶级哲学实践观的根本区别点应当明确: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直接现实性;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普遍性。进而可以总结其实践观至少具有如下具体规定:第一,实践是“革命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批判意识”的活动;第三,实践是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基于以上论述认为,不能将存在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陈曙光 《东方论坛》2006,1(4):14-20
马克思人学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传统人学而走向科学,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理论人学转向了实践人学。理论人学蕴涵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以人为本”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空想。而在这场范式革命中,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学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全面超越了传统人学的理论缺陷,“以人为本”也因此才走出了思辨之域回归了生活世界,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传统哲学的抽象本体论,完成了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并由此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更加关注的是在实践基础上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了马克思本体论变革的重要理论旨趣。马克思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在于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和超越性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为我们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一个新世界,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