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幽婉风致的无声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常生活中,暗语、手势等形成了一种蕴含一定信息的无声语言.它不仅弥补了有声语言的缺憾和不足,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对产生了有声语言难以企及的作用和效果.它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可分为三类:一、无声的态势语.二、无声的实物语(含三小类:1.标志语;2隐喻语;3道具语).三、无声的物候语.无声语言虽然缺乏语音这一物质外壳,却同样具有丰富的语义.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相对有声语言而言的,又有别于数码电波、文字符号而独具一定意义的信息载体.它突进了有声语言的功能禁区,因而呈现独特的魅力,在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显得含蓄灵动,幽婉别致.  相似文献   

2.
李艳青 《云梦学刊》2001,22(5):109-110
由姿势、仪态、动作、表情等构成的无声的"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重要作用,教师如果结合有声语言和其他手段,恰到好处地运用,能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所谓伴随语言就是教师上课时所运用的手势、表情、眼色等。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相应的手势、表情、眼色等,借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可见伴随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笔者于此对几种"伴随语言"及其作用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4.
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进行有效的交际,要想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就必须了解其他文化的肢体语言,了解人在空间支配、目光注视、手势与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钟首民 《云梦学刊》2002,23(5):114-115
演讲是一门艺术 ,演讲者必须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的体态去创造和渲染气氛 ,去感染和影响听众。因此 ,特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英语演讲中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6.
非言语沟通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言语沟通在人们信息传递过程中并非处于辅助性或支持性的地位,而是与语言沟通一起成为人际沟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十年间,对非言语沟通的研究大致上是从行为角度、语用学角度、神经生物学角度等三个方向上进行的。非语言沟通的信息传递渠道通常被认为是无声与有声的非语言符号所构成。对他人的非语言行为的精确性加工是与更多有意义的支持性的人际互动相关的。神经科学上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生理角度研究非言语沟通缺陷的途径。非言语沟通的已有研究结论,将对人们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并且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多种空间。  相似文献   

7.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象征。体态语言、图形、符号语言、物态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三种形式,它们既有国际共通性又因文化和环境之差异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论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副语言包括体态语言、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和类语言,与有声语言共同构成语言的总体。在人际交往中,副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向红  黎昌抱 《广西社会科学》2006,(3):190-192,F0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媒体语言。网络聊天中采用非规范手段来表情达意,这些手段包括拟声词、英语曲折变化、叠音名词、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等语言手段和电脑键盘上的符号、改变字体大小或颜色、借用标点符号等非语言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对方的有声语言并不一定意味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身势语、体触语面部表情等等。而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如身势语 ,体触语 ,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几种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比较频繁的非言语行为 ,比较不同国家的异同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陈舒 《南方论刊》2009,(3):53-56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两种形式。据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30%通过语言交际,7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的。而非语言交际则主要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论文中的非语言交际则以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为例。作为一名英文教师,通过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的了解,我们可以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的普及和深入,有益于所有人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文化交际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工作。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局限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导致语言局限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符号的变化发展相对滞后于文化的变迁;二是语言符号的固有特性与感性世界的矛盾;三是隐性知识的难以言传性。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和语言自身潜力的开发是弥补和超越语言局限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类”存在几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定义:“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一RealHuman”,即“真人”——就是“掌握有声语言、能够思维、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最新科学成就发现了人脑的独特基因——LAMC3,以及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FoxP2基因;人类的FoxP2基因突变,大约在10万年至7万年前,相应的神经系统和发声器官咽、喉、声带、舌骨等完全进化,可以掌握语言了,这是猿人变成真人的一大飞跃,从此人类学会了使用抽象思维和符号解决问题。只有大脑产生了语言和抽象思维系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RealHuman。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语言起源的问题,认为有声语言的初步出现大约在10万年至5万年前,此后再不断进化与分化,逐步形成现代各种语言。  相似文献   

14.
非言语语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无声语言。本文揭示了非言语语的交际功能,非言语语与文化的关系,非言语语的组成及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生动形象,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不可低估,而美育价值是其深层蕴涵。展现教育者的审美品位与涵养,传达并示范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是发挥其美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想象与拟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想象是艺术语言产生美感功能的基因之一。艺术语言的创造是一个将现实形象地虚化、转化为新形象或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它的言语表层和含义表层具有诡奇的特点。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主体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并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可以被看作是客观化了的精神,它替我们表达细致而丰硕的感觉与思想。针对人们对新闻语言的是与“非”进行阐述,探讨新闻语言的是亦即是、“非”亦即是,以消除人们对新闻语言的错误看法,还新闻语言以清白。  相似文献   

18.
对拟声词归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拟声词归类问题上的两种观点(即把它看作是语言成分和不把它看成语言成分)及成因,然后对一般认为是拟声词的语音符号进行分析,认为有些是人们用语言对声音进行摹拟的,算是拟声词;另一些是人们用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对外界声音进行摹拟的,不能算是拟声词。文章接着按照意义是否固定把拟声词分为两类,最后根据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把它归为实词中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19.
于洋 《理论界》2007,(12):169-170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不仅通过与观众准确交流,通过自己对稿件的准确理解,还要通过屏幕形象、动作形态、空间语言等等,形之于声,产生完美的视听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只能诉诸于与视觉、听觉有关的非语言符号来强化和补充语言符号,以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交流越趋频繁,不同思想交锋的机会相应增加,口语辩论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件新事物。辩论(不论是正规的辩论比赛,还是日常生活中爆发的舌战),当然都是言语的使用,但是伴随着有声语言交战的,还有表情姿态等态势语,而手势,又是态势语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我国口语辩论方面的研究一贯非常薄弱,不论是对有声语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