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白票据制度妥善解决了保护票据流通利益的"动"的安全与保护票据行为人利益的"静"的安全的冲突问题,是各国票据法以及国际间公约所承认的重要票据制度。空白补充权是各国票据立法的共同内容,是空白票据理论的核心问题。空白票据实际上就是关于空白补充权的行使以及行使补充权之后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但是,我国票据法对空白票据制度,尤其是空白补充权的规定却是极其简单的。空白补充权人之所以享有补充权的理论依据,应该采取"授权说";对空白补充权的授予方式以及认定标准,应该在立法上明确为"客观说"。同时,也应该对空白补充权的行使规则和期限、空白补充权行使之前和之后的法律效力,以及空白补充权被滥用时善意第三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做出完整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辨权制度各国立法中均有规定。我国合同法完善了同时履行抗辨权内容 ,增加了履行不当的抗辨权 ,加强了合同对双方当事人的约束力 ,维护了合同履行的公平性。异时履行抗辨权 ,公平地权衡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对于促使合同的正常履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贿赂范围新探--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刑法将贿赂规定为“财物”,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贿赂规定为“不正当好处”。目前,为了有效打击贿赂犯罪和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应将贿赂界定为财物、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性利益。  相似文献   

4.
配偶权是指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规定配偶相互关系的、以配偶双方全部身份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利。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配偶权的规定较为简单笼统 ,存在不少缺陷。因此 ,必须完善我国配偶权立法。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移情"也不是对象的"本有",相反它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自然人化"的产物,离开人无所谓"美"的存在。美是客观的,此种客观性在于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美也是社会的,这在于美的产生最终决定于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生产实践,因此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但李泽厚提出美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有待商榷,因为美的客观性并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其人类群体性和客观精神性。  相似文献   

6.
死亡赔偿是对死者之外民事主体物质性利益和精神性利益的赔偿。一般的物质性损失须以实际发生的损失额为计算标准;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则应采用有限制的定额化方法。常态性的精神损害可实现定额化赔偿,一般的精神损害则应在法定限额幅度内,由法官参酌影响因素酌定赔偿。  相似文献   

7.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8.
对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准确认定是判断犯罪性质的关键。目前在法学界对受贿罪的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把受贿罪的犯罪客体界定为国家的廉政制度更为恰当。把受贿罪的犯罪对象贿赂的范围扩大至物质性利益,即既包括财物又包括其他物质性利益,这样更有助于惩治受贿犯罪。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考察配偶权,应当注意近代以来自由、平等和妇女解放等理念对法律制度改造之力,摆脱配偶权为支配权的传统看法,将配偶权定性为配偶双方平等享有的关于身份利益的请求权,任何一方仅得请求对方作为或不作为,即其内容包括同居请求权和贞操保持请求权,以及对应的同居义务和忠实义务。配偶权同时具有对人效力和对世效力;由于过错侵害配偶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早在1950年婚姻法就已经确立"婚姻自由"原则,这里的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行为能力人的配偶行使这一权利却相当艰难,它会涉及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冲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冲突。所谓"有权利就要有救济",因此如何处理和协调无行为能力人配偶离婚权的行使,以保证公民合法权利的享受,是法律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在公共利益立法诉求与理论特性、公共利益与行政权、公共利益与法律、公共利益与公众心理以及公共利益研究目的与研究结果的关系中都存在着悖论,而这些悖论告诉我们必须对公共利益标准的制定转换视角。我们应该放弃对公共利益标准的制定,回归到约束行政权力尤其是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行政法治轨道上来,而最终我们会发现,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皈依的公共利益其实只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博弈实现行政法治后必然的剩余价值。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政府法治论"应当是最合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公共利益的研究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受到侵犯,尤其是受到公权力侵犯的事例屡屡发生,而各种防控措施都要么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要么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建议应以法律手段为主,而不应以政策等手段为主,应以程序法为主,而不应以实体法为主,来保护公共利益使其免受公权力的侵害;并科学理性地制订保护公共利益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权力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无论传统社会或是现代社会,缺失“以人为本”的权力,乃是不文明的权力,甚至是野蛮的权力。在我国权力文明建设中,必须肯定和尊重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中心地位,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之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并且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用法律规范权力,用权力控制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以确保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被他用。  相似文献   

14.
西塞罗认为混合政体具有保障人民权利和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最佳政体。他强调混合政体在制度上协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融通贵族的权威与平民的自由权利,从而发挥了消弭不同社会等级之间利益纷争、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作用。西塞罗的混合政体其本质是通过社会各阶层共享权力,建立利益均衡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政治稳定,使利益协调取代以权制权成为实现政治稳定的新模式。因此,在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中,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应该发挥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权威保证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要开展社会建设协调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石,也是启动国家征收征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防止征收征用的滥用,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界定公共利益尤有必要.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应坚持公益性原则、法定性原则、非营利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应采用立法界定、行政认定、司法裁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组织内部和外部利益结构复杂化、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处于不和谐状态以及思想文化多样化是当前和谐校园建设所面临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下,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高校党组织应在校内外各方利益均衡协调、通过组织建设构建行政权力和学术合理结构,以及吸收多元文化营造自由的文化发展氛围等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权益得不到保护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科技队伍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护面临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难、经济待遇差、权益保障难的问题,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障难的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够,法律供给不足,基层农技人员维权意识薄弱,服务对象素质低下。因此,应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加强对基层农技术人员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加大对基层农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的执法力度等基层农技人员权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违法行政行为是在促进高校依法治校进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种行为。从权力分析的角度看,因为高校的教育行政权是一种微观的公共影响力,与师生的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高校违法行政行为表现为:直接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具体利益;违法行政行为与组织内部管理权的泛化等有关;不按程序行使职权,忽略了合法性;违法行政行为多样化与矛盾的普遍性绞合在一起等等,而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权力缺乏制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违法行政行为问题,必须明确权限,严格权力行使度,清理违法规章,实行政务公开,增加权力动作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服务是其本质属性,但在现实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着政府利他性与利己性的矛盾属性。从政府政治人与经济人承担的角色属性来看,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具有历史合法性与正当性,当政府自身利益偏离公共利益的视野时,其权力膨胀与利益放大影响了公共利益的实现,就会动摇其存在的合法性。从"政府是必要的恶"的理念出发,政府转型必须规制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相对实现,制定制度化的利益实现体系,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使政府权力与利益适度化,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 ,关键是要始终成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是党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要在新形势下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必须正确认识党群关系 ,反对和防止权力腐败 ,协调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