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澳门自1553年被葡萄牙人租居以来,就成为耶稣会士出入中国内地传教的最早和最主要通道,而这些传教士大都是聪明慧达之士,他们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向西方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传教士的双向活动,使东西方文化通过澳门而相互交汇,澳门也因此成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传教士的特殊身份,"文化侵略"几乎是传教士近代在华事业的全部诠释,并一直影响人们的视听.实际上,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传教士在进行其传教事业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作为传教事业的"辅助"载体,李提摩太所带来的西学在中国的传布,是时人汲取西学的主要来源,并促成了维新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研读,客观上促进了汉学在西方的传播.在一定时期内,他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教士娄礼华及其笔下的近代澳门与香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小华 《兰州学刊》2006,19(7):47-49
娄礼华是鸦片战争后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他在澳期间对当时港澳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刻画,这一记载保存在其后来的回忆录里,成为今天研究近代港澳社会的一份珍贵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4.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海鹏 《天府新论》2006,8(4):118-122
一、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婚姻旧俗的抨击与批判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规范的严格控制,婚姻关系具有鲜明的非人道和非理性的特征。而传教士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思想熏陶下,认为男女结合出于天然本性,两性相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不仅使人类得  相似文献   

6.
明清在华西方传教士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先驱。他们通过书信、报告和著作向欧洲介绍了一个自己理解的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 ,构筑起启蒙时代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基础。传教士的这些报告和书信等也就构成了早期西方关于中国历史学的珍贵文献。如果说其关于历史中国的叙述主要得之于同中国儒生接触所获得的书本知识 ,那么 ,他们关于当代中国的描述则主要本之于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虽然不乏出于传教目的的歪曲和夸张 ,但是 ,即使是歪曲的形象 ,也足以作为早期西方中国史学的珍贵文本加以研究。本文试图以传教士的报告、书信和著作为中心 ,对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学文献作一简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近代教会学校开设儒家经典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世纪 ,伴随基督新教对华传播 ,教会学校在南洋、澳门、中国内地相继出现。尽管新教传教士标榜教会学校的目的仅仅作为其宣教的一种辅助手段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教学内容 ,但又均强调儒家经典教育 ,甚至将其置于西学之前。新教传教士此举既是基于儒家经典可以促进基督教传播的传统识见 ,又有藉此吸引中国学生就读 ,同时亦有利于教会学校毕业生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借以提高教会学校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总之 ,教会学校开设儒家经典教育的策略文化宽容举措 ,一方面减缓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疑惧心理 ,争取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亦使基督教在华易于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也对由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嬗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督新教教会在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9世纪30年代澳门女塾向中国的残障人群首启施行近代西式特殊教育的大门;其后的瞽叟通文馆和启喑学馆则分别开创了中国正规盲、聋教育的先河;而"布莱叶盲文体系"的引介和汉语化改造则是极具价值的工作.但教会特殊教育机构也构成了对中国主权的侵损,收回教育权运动前后,这些机构多由中国人收回自办,此乃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进步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孙邦华 《东南学术》2006,(6):154-160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相遇与对话的序幕.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耶稣会士经过一段曲折历程后,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即"入乡随俗".由于来华托钵修会天主教士对之全盘否定,从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导致清初"禁教"政策的出笼和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中断.以林乐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自由派新教士基本上继承了文化适应政策,从而使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得以恢复和发展.本文认为文化适应策略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仍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提出过各种方案与构想并进行了备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方案与活动实际上是对世俗殖民主义的一种回应,传教士们力图影响乃至控制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希望通过中国政府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传播基督教文明,并建立以基督化为统一底色的公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胡逢祥  李远涛 《河北学刊》2004,24(2):149-154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绩斐然,在资料、观念、研究视角以及西方当代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方面都颇具特色。本文分三个时期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就和特点作了评述。指出,在60年代以前,其研究仍属40年代大陆风格的延续;至70年代中期后,始进入较大发展时期,研究队伍扩大,视野日见开阔,方法上亦一破过去偏重文献考证的路数,趋向于多元化;90年代以后,除研究广度有显著推进外,更因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的变动而显示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港普通话教学中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一要明确香港普通话教学的定位 ;二要明确普通话课与中国语文课的关系 ;三要明确普通话教学与儿化、轻声、变调的问题 ;四要创造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3.
潘兴明 《江苏社会科学》2004,154(4):226-231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鸦片贸易在香港长期存在,其形式由鸦片商从事鸦片转口贸易,然后港府授权私商经营,而后又过渡到港府鸦片专卖,均属垄断经营性质。其原因是港府将鸦片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英国政府及港府推卸鸦片泛滥的责任;港府辩称吸、售鸦片并非罪恶,危害有限;英国政府的禁烟立场不够明确和坚决。香港的鸦片业衰亡的原因是国际社会给英国政府和港府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中国内地的禁烟运动更是对香港鸦片业的衰亡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香港被日本侵占,英国丧失了对该地的统治权,只得终止鸦片贸易。  相似文献   

14.
台湾和香港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20世纪下半叶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研究的分期、高山族及平埔族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台湾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海外华人研究、社会科学中国化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当下香港归侨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集中体现出其生存状况,但因历史原因这个群体游离于大陆和香港养老机制之外,他们的晚年养老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文章直面香港归侨养老存在的问题,认为香港归侨社团对归侨养老发挥的仅是帮辅作用,不可能替代政府的强力救助,提出解决香港归侨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创新香港特区侨务工作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的表现,但都同时存在不可忽视的享乐主义倾向。然而只要充分发挥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香港大众文化与内地大众文化的优势互补,随着香港回归带来的双方交流的更加密切,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一定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共造中国大众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文修辞与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容积淀在各类典籍之中。各式菜谱纷呈,最能集中反映出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本文着重分析香港粤菜菜谱独树一帜的用语,体现出香港中文修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珠港两地目前工业的合作只是“前店后厂”式的生产方式合作,层次低而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珠港两地工业合作应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以基础原材料工业合作发展为基础,以珠三角沿海港口重化工业区、中部城市轻型工业区、西部和北部内陆采伐工业区为布局手段,使两地目前生产要素互补性合作发展成为经济循环全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 ,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印支搜闻》即是新教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期刊。这些报刊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创办、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均起到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王菲 《兰州学刊》2011,(11):70-74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寿命的不断延长将导致老年人照料负担的加重。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照料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内地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处于刚刚建立阶段,与体系较为完善的香港相比,起步晚、发展也较为缓慢。文章系统梳理了香港长期照料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目前香港长期照料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以此为借鉴,提出发展我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原则和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