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羅馬帝國後期封建因素萌芽」的問題,巳成為目前蘇聯古代史學界廣泛討論与研究的重大問題之一。E·M·施塔耶爾曼認為,在羅馬帝國的後一階段,已經有了封建主和農奴,封建所有制業已形成。絕大多數的蘇聯古代史學者提出程度上不同的相反的看法。如A·Π·卡日丹認為支配帝國後期的生產關係仍然是奴隸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說:“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有决定意義的生產部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二卷二九七集一九五五年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版,這就指出農業生產對於古代社会生活有着何等的重要意義。可是,截至现在為止,殷虛卜辭中所見到的备樣糓類,從没有一種獲得徹底的解决。以往大家  相似文献   

3.
1956年12月7日、14日,中共上海市委高等教育科学工作都邀請本市学術工作者和經济工作者40余人座談了当前國內主要矛盾問題。对于先進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可否說是先進的生產关系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大家認为:基本上是可以理解为先進的生產关系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为經济制度是社会制度中最基本最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但是,不能把先進的社会制度归結为單一的先進的生產关系,不能把这兩个概念等同起來。“先進的社会制度”是一个涵义比較廣泛的概念,而“先進的生產关系”則是一个涵义較狹的概念。为了完整的表述,大家認为还是用先進的  相似文献   

4.
自从苏联共產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批判了“联共(布)党史簡明敬程”以后,在我国某些理論工作者中間產生了一种不正常的現象,这就是对“馬克思列寧主义基礎”课程產生了怀疑,感到沒有前途,沒有方向。因而,有的人对这門課程觉得心中沒底,曾一度失去了信心;有的人則認为它己沒有继續研究的意义,主張取消  相似文献   

5.
(一) 從改良思想到革命思想改良和革命,在本質上是绝不相同的東西,并且有時是相反的東西。革命的本質含義是階級鬥爭(包括民族鬥爭),其目的是推翻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係,建立適合生產力发展需要的新生產關係,并相應建立為新生產關係,亦即为新社會基礎而服務的上層建築。改良主義則否認階級鬥爭,並不想改變生產關係,如列寧所说:‘一般改良主義的實質,就只是去被动實行那些不必消滅舊有統治階級主要基礎的变更,可與保存這些基礎相容的變更。’很明顯的,這種不想改變社會基礎的改良活動,决不能引導社會歷史前進,因為革命是社會历史的火車頭,當舊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亦即產生革命需要的時候,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舊生產關係和建立新生產關係,才能推動社會历史前进运勾罅终f:‘为了在政治上不犯錯誤,便要做革命家,而不要做改良主義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中国,改良主義者是代表一部分民族资產階級及上層小资產  相似文献   

6.
上海史学界最近开始集体編写中国通史,在討論编写大綱的过程中,对中国古史分期問題又展开了热烈的討論。爭論的关键,首先在于西周的社会性质問题。目前史学界对这一問題有三种不同主張,即西周封建领主制論、西周“古代东方型”奴隶制論、西周典型奴隶制論。作者最近写了“論中国古史分期问題討論中的三种不同主張”一文,对这三种主張作了簡要的比較和分析,認为三說对中国古史研究都曾作出有益的貢献,但都存在着问題。我們認为,西周封建领主制論者忽视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更的作用,不能确切說明新旧生产关系代謝的过程,也不能具体証明当时剝削制度和国家政权属于封建性貭,相反地,它具有奴隶制性质是很显著的。又認为西周“古代东方型”奴隶制論者过分强調了“村社”存在的特点,他們主張当时只有家內权隶,主要生产者全是“村社”农民的說法,是可以商榷的。如果只有家內奴隶,没有确立奴隶制生产关系,是不能認为奴隶社会的,相反地,西周确有相当数量的奴隶从事主要生产。同时又認为西周典型奴隶制論者过分把社会結构看得单纯化了,他們把“庶民”和“庶人”解釋为下等奴隶,否認“井田”是变了质的“村社”土地制度,否認有变了质的“村社”农民的存在,是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相反地,从古文献上記述“井田”制的內容来看,非“村社”就不能解釋;从古文献上的“庶民”和“庶人”来看,也不能解釋为人身完全被占有的奴隶。因为上述三说都有难通和不合实际之处,我們就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認为西周还是和殷代一样,主导的生产关系是奴隶制,奴隶主貴族及其国家奴役着大批的生产奴隶,但由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有较多地区原始“村社”殘余形式被保存下来,被奴隶主及其国家利用、改变为奴役和剝削的单位,使农民实质上奴隶化,和生产奴隶受到相同的奴役和压迫。本文将根据可靠史料进一步提出论据,阐明这个主張,請大家討論和指教。  相似文献   

7.
法家与韓非     
(一) 法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是一个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封建宗法制度逐漸解体。由于生產和交換的發达,推动了社会的進步,并有力地破坏了公社制和氏族制的殘余,也就是破坏了井田制和宗法制。因之許多貴族下降,一部分庶人上升,形成新兴的地主階級。这一階級的人数逐渐多起來,包括大、中、小的土地所有者。在宗法封建制的时代,農民基本上有兩种类型,一种是居于都鄙的農民,他們耕种着井田,是國家农奴性質的農民;一种是居于国中和乡遂的農民,他們耕种的不是井田,采取什一而稅的徹法,是自由身份的農民,他們有当兵的义务,屬于“土”的階层。宗法封建制破坏而后,这些農民的地位都有变动,多数原來的国家農奴,变作新兴地主階級的依附農民,原來的自由農民,有的因战功,而上升为統治階級;有的下降,则出路同于过去的農奴,韓非子詭使第四十五曾经指出这种情况道: 悉租稅,專民力,所以备难充倉府也。而士卒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产是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的中心环节人民公社是适应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而誕生的。新生的人民公社其所以具有无北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只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顯示出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才能促進人民公社的發展和巩固。人民公社的巩固和提高,主要依靠广大羣众对于人民公社的拥护和关心。要使广大羣众拥护和关心人民公社,需要在政治和經济上做許多工作;但是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羣众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公社制度下得到不断的提高;为此,就必須不断地發展公社的生產。只有生產發展了,人民羣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建立在可靠的物質基礎上;沒有这  相似文献   

9.
一、明末的政治和經济情况 (一)明王朝的專制政治:朱明專制王朝,是繼承着中國封建政治的歷史傳統而建立起來。它把歷朝以來專制主义的統治制度全部接受下來而進一步發揚,成为中國歷史上極端的專制主义政权。在它建立初期,固然为了緩和階級矛盾,巩固統治基礎,作出一套改良政策,使社会生產力的發展產生有利影响。可是这种政策的基本要求,在于發展小農經济,以便对小農加重剝削,保証封建國家的稅收增加。为了加强剝削关系,因此在洪武十四年  相似文献   

10.
讀了“‘山大’古史分期問題討論会發言稿”中張維華先生的發言稿后,我觉得他的發言很有道理,对中國古史的分期問題,他既不同意西周派又不同意战國派和魏晉派,而提出了一个新的論点,指出了从战國之初到三國魏晉时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由奴隸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在这一个过渡时期中有着兩条紅綫貫串着。一条是封建制以產生、發展的形态出现,一条是奴隸制以上升到衰落的形态出現。照張先生的論点,封建制的逐步形成是开始于战国之初,好象和战國派說法相同,其实并不,因为: “他們否認了或说是忽視了战國、秦及西汉前期奴隸制还在向前發展的那种征象。”不同意魏晉时代开始封建社会,其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  相似文献   

11.
(一) 魯迅對農民的認識在中國近百年歷史上的文化巨人當中,最早熟悉中國農村社會,瞭解農民的,無疑地要推魯迅先生。这不只因为他生存的時代,正是中國落後的农村,受到外国資本主義優勢生產方式的侵襲,起了剧烈的變化;农民殘喘於帝國主义与地主階级的雙重践踏之下,使现實主義者的魯迅,有了深刻剖析農村的课题,更重要的,還在他從幼年時代起,卽與农民发生了密切的關係,對农民有着真誠熱愛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2.
讀了文史哲一九五六年第十二期上刊登的楊向奎先生:“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学習筆記一文以后,得到不少的啓發。但其中关于头一次大規模的社会分工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特提出來与楊向奎先生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楊向奎先生說:“现在流行的政治經济学,社会發展史或者是原始社会史,全说第一次社会分工是游牧部落从農業部落分化出來,使正常的交換有可能,因而發生了社会第一次分工”,但是楊向奎先生認为:“这种说法,根据恩格斯的著作看來是講不通的。”他說:“‘其余的野蛮人’,也只能是还没有达到这个階段(指游牧階段——濤按)的一些部落”“‘没有畜群的部落’不能理解为農業部落,只能說是比游牧更低一级的生產階段,……比游牧更低一級的生產階段也驯养动物和种植谷物,但他們不可能有‘大規模畜群底形成’。游牧部落是更發达了的畜牧社会,他們和其余部落不同,他們有大量畜群,他們可以拿出多余的資料从事交換,因而他們和其余部落区別开,也就是社会第一  相似文献   

13.
一、繼承的从本概念及其階級本質 (1) 繼承的基本概念 人必有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人在死亡之後,遺留下來的財產,叫做遺產。但这种財產不能認為是无主的,必然要移轉於他人,把死亡人的財產移轉於他人這個事實,叫做继承。遺產原所有人叫做被继承人;取得遺產的人叫做继承人。继承人依法律有取得被继承人財產的權利,這種權利在法律上就叫做继承權。所移轉的財  相似文献   

14.
親爱的約瑟夫維奇同志: 讀到您的來信,真使我非常高兴。謝苗諾夫同志所提出的看法,有些地方是和我相同的,我愿意就他的看法提出我自己的意見,請您和謝苗諾夫同志指教! (一)首先应当討論的,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問題。我觉得这个名詞是在五种生產方式之內,而不在五种生產方式之外的。要理解这个名詞的含义,应当首先参考馬克思本人的著作。馬克思在政治經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亞細亚的生產方式”,把它序列在“古典的生產方式”之前,如果說“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是所謂原始公社制到奴隸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今通什市为中心的五指山地区,据目前所知道,自清朝中期以来,就存在着一个黎族合亩制社会,被称为人类社会的“活化石”。解放以来,深深地吸引着许多学者对它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对它的性质进行了探讨。但是,各家的观点很不一致,有的认为是“处于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属家庭公社时期”;有的认为是“父系家长制家族公社”;有的认为是“农业公社残余的一种类型”;有的认为是“由家庭公社转变为农村公社的过渡阶段”;有的认为是“在原始的家长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庭共耕组织”;或者是“原始的父系家长制的家族共耕社”;有的认为是“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等等。各种意见有不下10种之多。而这些意见,从论述的过程中来看,各家都是依据基本相同的材料,从合亩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中作出结论,但结论不同,为什么?其主要原因是合亩制的生关系比较复杂,合亩本身存在着三类不同的形式,又由于各人研究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因此得出结论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6.
項羽論評     
項羽到底應該得到怎樣的一個历史評價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题。解放以来,這個問題未得到較全面的討論,因而在認识上還不完全统一。近来,楊翼骧先生把這个問题在历史教學月刊上提了出來,并加以评述,這是極好的。我們應當把一些未肯定下来的历史人物提出,通過大家討論,展開爭辯,加以肯定;并給以適當的歷史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杨先生認為項羽代表着農民階級的利益而起义,和同一時期的劉邦,反元時的朱元璋,同为中国封建社會史上农民起義的領袖。這樣的看法應當研究。在我看来,固然项羽在反秦鬥爭中曾起過積極的、巨大的進步作用,可是他仍然是站在舊貴族的立場上的。他之所以在反秦鬥爭中起進步作用,在案亡之後又分封天下,起反動作用,不是由於他一開始是農民立場,後來又轉向了舊貴族的立場,而是由於客觀社会條件制約的結果。這是舊貴族的思想在兩種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兩種不同的表现。今就個人對项羽的一些粗淺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國过渡时期國内主要矛盾的問題,党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会的决議已經給了明确的解答。那就是在資產階级民主革命勝利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們國内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级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現在,当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义工商業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經取得了决定性的勝利之后,这种矛盾已經基本上獲得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我們國内的主要矛盾就成为先進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了。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想談一談个人对于我國过渡时期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性質問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和黨七届六中全會(擴大)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决議」發表和公佈以後,全國廣大的農村,迅速的、健康的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僅從1955年8月初到12月底,全國就新建了125萬多個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初級社),這五個月的發展數字,幾乎相當於以  相似文献   

19.
一、從生產的發展來看春秋戰国间是社會變革的时期。這个變革,首先表现在生產的發展上。這時促使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便是鐵器使用的發明。大概在春秋時代已有铸铁了。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晉国曾把新刑律铸在一个鐵鼎上。铁既然已經用來鑄鼎,當然也會用來製作生產工具。國語齊語载管仲说:‘美金以鑄劍戟試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诸土壤’。(管子小匡篇略同)‘美金’該是指青銅,‘惡金’該是指铁的。孟子滕文公篇说:‘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铁耕该早已普遍的了。這時铁耕具大抵有耒、耜、铫、耨、銍、鉏(卽鋤)等。其中以耜耨二种最为重要,耜是用來’深耕’的,長約六尺,刃頭約廣八寸,已能耕得土地肥鬆(吕氏春秋任地篇)。耨是用来‘易耨’的,已能把草除去,使農作物長得美好(吕氏春秋辯土篇)。這時,農業生產方面,除了工具的革新以外,耕作方法也有了進步。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義国家農業現狀底特徵是農業日益隸属於壟斷資本和農民底階级分化過程的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統治集團在农業問題方面的政策是为着鞏固壟斷資本及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大土地佔有者底地位@就極其有害地影響着勞動農民的狀况。在美國經濟擴張的影響下,以及由於资本主義各国底軍國主義化及其經濟之轉入戰爭軌道,农民羣众底貧困化和破產的過程就被大大地加强了。地主、資本主義私有土地的佔有者、賺得巨大利潤的壟斷資本家同农民群众之間的鸿溝更其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農業衰落底最大標誌是勞動农民日甚一日地破產和丧失土地。在從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五○年十五年内美國就有一百四十萬农民(佔農民人口總数的百分之二十一)破產了,因而放棄了农案耕作。從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五年五年内破產的農民是二十三萬八千人,而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年的五年内破產的農民就約達四十八萬人,也就是说比大戰時期五年内要多出一倍多。同時,一小撮资本主義的农户手中土地更加集中了,他們僅佔农户總数的百分之二,而佔有的土地却達土地總面积的五分之二。在一切資本主义國家中都有着农民底階級分化的加深和农業之愈加隸屬於壟斷组織的這種情况。统治集團所奉行的反人民的政策加重了农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