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非遗”走进大学课堂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富有新意,但力度还不够。立足“非遗”保护理念,结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情况,将“非遗”保护理念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加入“非遗”保护理念,探讨“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充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人权与主权关系理论在不断演变,从开始的“主权高于人权论”转变为“人权高于主权论”,再发展至“人权和主权平等保护论”,都对人权的保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权保护也逐渐由单一的国内保护上升为复合的国内和国际双重保护。中国在坚持“人权与主权平等保护”的理论基础上,实施人权双重保护制度,并积极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人权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的协调发展和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3.
关于徽州古村落保护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古村落保护的实质在于维持古村落文化的原生性与整体性,保护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以徽州古村落为焦点的两对基本矛盾。其保护的基本理念为:分级保护、科学规划,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并重,“保”与“破”有机统一。其保护的重点内容为:自然生态保护,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文脉保护,人口与社会保护。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对民族文化遗产实行“开发性保护”成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均接受的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政绩和商业利益驱使下,有些地方的“开发性保护”实际变成了“开发性经营”,“保护”让位于“利润”,价值取向严重扭曲,甚至造成新的破坏。只有正确认识民族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特征,制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才能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民间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部分。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一方面是在于通过搜集、整理,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一方面也是要通过对探源、发微的研究,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它的意义与价值,并尽力使之能够继续“传承发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这“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双重目的性,就包涵着“历史视角”与“现代视角”的矛盾。文章所探讨的是对这种矛盾的处理,应该严格遵守的保护原则与在传承发展工作中必要的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法制化”视野对“互联网出版”概念的活动主体、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活动处所、活动客体、活动目的等诸要素加以分析,认为“网络出版”需要多部门、多法规齐抓共管,在得到司法保护的同时应该得到行政保护、技术保护、社会保护,其媒介法制化管理是其产业法制化建设的关键等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7.
针对以粤剧文化为标志的广州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大拆大建”的行为与保护复兴的呼声,进行了6年博弈。面对即将到来的破土施工阶段,“名城理论”、“规划原理”、“保护法则”似乎显得软弱无力。许多“其言也哀”的文章,能否唤醒良知,取得“哀兵可胜”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网络运营者及其他主体处理个人信息更趋便捷化,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加大。通过分析“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内在逻辑关系并结合限制理论得出,该原则可有效遏制人性贪婪,实现对个人信息保护“外部环境”限制,提高信息主体认真对待个人信息意识。“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符合加强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理念,体现私权保护宗旨,尊重信息主体自决权,并可兼顾个人信息保护、数字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三者间衡平。  相似文献   

9.
在贯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时,适度、合理使用个人信息是规范算法推送、提升网络素养、防治网络沉迷等的基础性命题。当前,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遭遇泄露或者被不当使用的问题较为严峻,成为整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的“短板”。鉴于许多互联网平台具有市场主体和监管角色的双重身份、未成年人网络合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等因素,为促进网络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有必要以“数字检察”为支撑点增强保护力度,提升制度刚性。建议依据互联网平台等级建立“数据备案审查”或“检察进驻监管”机制,健全未成年人数据互联互通机制;在完善刑事追诉、公益诉讼的同时,细化强制性亲职教育。  相似文献   

10.
近日,关键点传媒集团董事长游昌乔七项公关原创理论之一的“危机公关5S原则”,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并予以著作权登记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版权局于2012年6月4日为其颁发了著作权登记证书。此外,他的另外六项公关理论“公关传播5B原则”、“新闻发言人五度法则”、“危机管理体系6C原则”、“建立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方法、原则及模块”、“媒体攻略”、“公众攻略4S原则”也分别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版权局为其颁发了著作权登记证书。  相似文献   

11.
花雅之争是戏曲史上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论文以禁戏为切入点,对花雅之争重新探讨。和前人统而论之有所不同,主要从清廷、地方文人士大夫、地方行政人员、普通民众几个不同的接受群体分开来谈。将花雅之争放在清朝文字狱的大背景下,着力指出各接受群体在花雅之争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清廷和地方政府在禁戏方面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且尝试对民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做出定位。以期在分析花雅之争这个雅俗之变个案的同时,对文学发展中的主客观因素、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ve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it evolv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 the last 60 years. In particular, it highlights ho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yi), as invented in the 1950s during a period of nationalism marked by idealism and pride in China’s ancient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evolved into a medicine that thrives o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health market in a neoliberal climate. This latter 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the author, in accordance with its Chinese promoters, calls zhongyiyao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 has led to a further materialization of the once scholarly medical curr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as this volume will show,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not merely be considered in respect of those aspects that are being sold in those niches of society that offer a cure for bodily ailments but also in respect of those that—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Cartesian dualism has divided health care—are increasingly consumed as aspect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namely taijiquan, and qigong.
Elisabeth HsuEmail: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医的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关于中医的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而对中医的翻译却又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其难点主要在于保证医学信息的正确与完整的同时,又要将中医中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新译论,将医古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大维度进行分析和说明,以期为医古文翻译的障碍找出解决办法,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廿年代,中医受旧政府歧视,通令登记限制,条例苛刻。江苏吴中地区常熟响应各地中医团体,提出抗议,发行医刊,派遣代表逐级向县市、省厅部门抗争。浒浦地区有常熟县医学会分会常务理事吴橘泉呈文呼吁,得到医界支持,为捍卫中华医学宝贵遗产作出有力奉献,至今当地人民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6.
中医文化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中医药学置入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探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契合点 ,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传统文化研究的内涵 ,而且对于认识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医文化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 ,中医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暴露出研究力量分散、精品成果匮乏等不足。从儒释道与中医药学互动关系角度开展中医文化研究 ,不仅弥补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而且为阐释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太平圣惠方》是宋政府编纂的医方大全,反映了宋太宗时期中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的最高成就,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对中国医学,乃至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贡献。书中关于抑制巫术迷信、导民向医的科学宗旨,为君之道,贵在救民、志在救人等医学伦理学思想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妇女生育逐渐经历了一场基于西医知识体系的医疗化过程,这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相比于关于这一时期中西医的一般论争,西医在产科医疗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相应的医疗新秩序的建立,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以产婆的规训和被污名化作为具体切入点,探讨西医的宣传者与捍卫者在与传统中医竞争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或社会策略,认为西医知识系统在产科医疗领域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并非依赖于其知识和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多的是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以争鸣与创新为主要学术特点的时代,这与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理学的兴起以及医家个人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有关,它们是医学流派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医学作为探索人的生老病死的秘密和治疗疾病的学问,是一门产生很早的重要的学科。不同的人类文明和同一文明不同历史时期因为世界观和人观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国医学也即中医学,在春秋战国之前表现为以鬼神观为基础的巫术医学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之后表现为以气论自然观为基础的天人医学理论体系。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是天人医学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以至于今天的中医学的理论结构仍然是《黄帝内经》所体现的天人医学理论体系。不懂得气论就不懂得中医理论体系,气论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理解中医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