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江汉论坛》2003,(3):96-100
"纯文学"意识的确立在现代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调整综合三个阶段,对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批判是其一以贯之的目的,但纯文学思潮在不同阶段仍然显示了对于审美和文学理想的不同理解.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纯文学思潮最终把自己的文学追求定位于"审美乌托邦",既坚持了文学相对于现实功利的独立性,也保证了文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精神追求的严肃性.纯文学思潮丰富了现代创作关于文学的理解,也促进了创作的繁荣,但由于理论的缺陷和时代的限制,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仍然是一种不完善和未完成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陆晓芳 《东岳论丛》2012,(2):111-114
20世纪30年代,中国杂志市场病态繁荣,激烈竞争中,施蛰存主编的大型纯文学杂志《现代》脱颖而出,一度辉煌。这归功于施蛰存成功的编辑策略:一、编辑方针兼容并蓄,坚持中间路线,刊发不同政治倾向、艺术方法与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重视外国文学的译介;二、编辑意识积极灵活,根据市场需求和读者反馈,及时多样地调整刊物的出版形式以开拓销路;三、编辑倾向趋时求新,将现代派和左翼文学并置以迎合读者阅读期待等。本文试以日本文学的影响和译介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3.
论宋玉赋的纯文学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赋首次将"赋"作为自觉的文体脱离先秦"诗"的襁褓,标示中国文学由《诗经》而《楚辞》到"汉赋"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宋玉的宫廷赋,在内容上自抒情怀,文思尚美,寓庄于谐,使赋体的纯文学化倾向得以宏扬、发展;而其创作形式,也为汉赋奠定了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文学发展的第三历史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学发展的宏观历史来考察,文学在诞生之初是以口头方式创作、传播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口耳相传.这一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口头文学的典型形态是民歌,这种文学形式在今天依然保留着,在一些边远地区,它依然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由于传统的杂文学观念,造成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纷繁的现象。尽管从现代文学观念来看,中国古代许多文体都不属于纯文学范围,但这些大多应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在学科属性上体现出边缘性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中国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文体。不仅文人大多精于撰写这类文章,而且这类文体也或多或少地包蕴着文学性内涵,体现出文学化进程,甚至对后世纯文学文体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着重研究这类边缘文体的特点及其与纯文学文体的关系,就不仅可以对某些纯文学文体特征的形成得到深一层的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开拓文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西藏文学》作为西藏唯一的一份汉文版纯文学刊物,它见证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它以纯文学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民族文学的信心,培养和带动了一批藏汉作家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的发展。西藏新小说的发生、发展、辉煌无不彰显着《西藏文学》的扶持之力,它的兴起和繁荣与《西藏文学》的大力扶持与推介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潇  刘川鄂 《江汉论坛》2023,(12):84-90
亚洲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是战后日本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学满怀深情、互有影响的作家。他以致敬鲁迅开启文脉涌动的思想源流,将边缘意识作为建构文学世界的观念立场,把性与政治推向文学场域的创作核心,把对纯文学的从容坚守视为个人创作的原则底线。在大江健三郎去世的纪念热中,检讨他的文学遗产,探寻他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社群(社团和流派),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生态,而并非是单一的纯文学或社会政治的组织行为.同时,文学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作家聚散更有来自心理的因素和其精神的联系,并且这一聚散心理和精神联系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群生态的平衡.现代中国文学社群作家聚散分合的心态与地域、教育、政治、经济四大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了整体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社团流派"文化场域"的透视,从而立体地考察作家人与事活动的聚散成因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的背后表现出的群体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格等深层的主客体复杂因素,清理现代文学社群的"生态"与其作家的"心态"关系网络的线索.探寻其内在的生命纽带.  相似文献   

9.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个体价值的张扬与社会价值的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价值尺度可以从个体的,也可以是从社会的两个层面来界定.一方面,文学可以表现主体欲望和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即本文所界定的文学个体价值;另一方面,主体在完成了创作以后,又希望作品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为自己获得利益、名誉、地位."嘤嘤其鸣,求其友也"即本文所界定的文学社会价值.在网络世界中,文学的主体生命本能得以极大的张扬,与此同时,却又存在着强烈的否定文学的社会价值功能的倾向.本文拟就从网络文学的文本存在方式的特点、网络文学的主体特点、网络文学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的这种价值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2.
时代精神与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候,它的反封建性质和白话文形式通异于旧文学。然而发展到如今,新文学的概念和形象都有点模糊起来了。港台的和大陆的“新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但占领了相当一部分书刊市场,而且颇得一些评论者的青睐,新与旧的界限消解了。这也许不是坏事,它至少冲击了关于中国新文学或以“革命”为标准或以“现代”为标准的单一化观念,促使人们正视Zo世纪多元并存的复杂多变的文学史本来面目。“严肃文学”(或曰“高雅文学”、“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相互对峙、竞争、借鉴、渗透状态,乃自有新文学以来就存在着。这个一直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主导的文学批评理论,把类型文学意识推到了"被建构"立场上,使其成为了一种与"典型化"理论相对应的负向存在。其实,以反对模式化、概念化、类型化著称的中国现代主流文学批评倾向,也存在着一定的"模式"、"概念"和"类型"倾向。文学模式和创作类型的使用是否成功,许多时候可能与模式和类型本身关系不大,倒与使用者的艺术才能息息相关。凡是成功的有悠久历史的文学传统都有其特定类型。从正面去探讨类型文学意识的合法性,从中可以发掘出一些新的理论资源,催生出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呈现出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色彩 ,注重书写自我的个人感受与体验 ,强调关注世俗生活本色的叙事方式 ,延续着先锋派作家对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个人化写作、对文学内容的关注、对文学形式探索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创作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5.
柳青和陈忠实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在创作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然而,尽管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承传关系,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柳青和陈忠实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柳青在创作中往往通过感情色彩极为强烈的抒情和议论,把自己的主观好恶鲜明地表达出来;而陈忠实在创作中则常常是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色彩包含在朴素而客观的叙述之中,使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标准来衡量,他的这种艺术风格更加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规范和创作原则,从而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6.
罗执廷 《理论界》2012,(9):106-1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的处境日渐艰难。在原创文学期刊、报纸、图书等传统的纯文学载体不景气或作用不力的同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这类文选期刊却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它们不仅拥有强大的传播能量,还能带动其他传媒的追随,它们的大众传播有利于促进当代纯文学的大众消费,能够为纯文学的生存培育消费市场,提供发展动力,并且引领纯文学的生产(创作、出版等)。  相似文献   

17.
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创作主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简单、机械和庸俗的倾向。这就是在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再现、反映现实生活时,往往忽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忽视文学的创造特性,把文学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仿和机械反映。这样的理解不仅与文学本身的特性相悖,而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相违。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就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一方面,纯文学的现代主义思潮涌起,它的非理性倾向导致对传统价值的毁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兴起的背景下,俗文学崛起,它的消遣娱乐性后隐藏着的反文化性消解着传统文化规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警惕和抵制。这种文化冲突不应仅仅归结为文学的堕落(如前不久发生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这种倾向),因为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文学作为特殊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异质性所致,而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不过是诱发和强化这种异质性,从而导致文学与文化冲突的外因。这启示我们,必须把文学作为异质文化来考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调适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而且会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从而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的基础,其主体是历代文学作品及历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同时包括大量的与文学生产、消费相关的辅助材料。按其与文学史研究之关系,又有主次远近之分,形成不同层位。文学史料的存在形式也复杂多样,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层位差异与不同的存在形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主体是"七代同堂",文学版图也是"六分天下"。基于文学发展的一些内外部因素,"文学边缘化"命题得到了部分读者和批评家的认同,其实这恰恰预示着"文学多元化"格局的逐渐成形。反观文学批评,它总体上存在着过度理论化、轻视语言性和拔高思想性的倾向,这不利于我们对纷繁的创作现象与特定的文学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