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律的民族性、区域性,必然导致不同法制的磨擦、冲突,而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互融性,又促使它们走向融合、统一.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冲突而融合,从多元到统一,逐渐成为法的发展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2.
“隐而未隐”的矛盾思想确立了“城市园林”的设计定位,“壶中天地”的空间矛盾催生了“移山缩水”的营造手法,矛盾与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变化推动了明清文人园林艺术的发展。冲突触发了升华,而升华过程要得以实现则离不开主客交融层次的不断递进。冲突与交融既是艺术精神作用于苏州园林的动力来源,又是苏州园林体现艺术精神的动态表现。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苏州园林才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中西文化在品性中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卢梭的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它对中国文化的代表郁达夫作品的忏悔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郁达夫作品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有着对卢梭的超越及其自身的矛盾。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不断的渗透与交融中,由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情结,给这两种文化带来了剧烈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极大地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而相互传播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经济状态和人文观念。电子媒介使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便捷、多样与全面。广袤的地球缩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争先恐后地奋进、碰撞与交流。在这种众多民族文化融汇与交流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都是重要的沟通渠道,这些媒介积极推动着文化交流的速度与深度,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汇也反过来促进着媒介的互动互补与不断革新。在多种媒体并存、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互补。这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多种媒介的互动互补既很好地以各种渠道传播了文化,又大力助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在地域上相隔遥远,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但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激烈的冲突中试探性的交融着。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的实行,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多边利益的冲突和交锋,为中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6.
由于近年俄语零起点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俄语辅修专业也出现在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当中。基于这种现状,以及绥化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趋势,对俄英辅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就迫在眉睫。文章力图通过对培养俄英辅修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中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的研究,为俄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法和正义相冲突的原因存在着深刻的背景性因素,那就是我们的司法制度、改革及职业化进程与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因素还存在不尽协调或者说是未完全磨合的地方.我们应该在承认司法和正义各自具有独立意义的基础上,在各种层面协调两者的冲突关系,探寻一条和谐互动的道路.司法机关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具有人文情怀;增强法官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司法为民的整体能力;加强司法的公开与透明性;建立司法与媒体的协调合作机制;加强群众对司法机关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学、科技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4种结果及其表现形式冲突与融合、整合与协调.冲突是由互动双方不同特质和属性之间的相互比较、压制和求同等所引起的分歧、斗争或矛盾;融合是互动双方在完全"消灭"对方基础上而形成的新的统一状态,即互动双方的一体化;整合是指科技与社会互动中的一方在受到另一方作用时所作出的一系列调整自己行为以配合对方的适应性反应;协调是互动双方在保持对方独立即不消灭对方的基础上达到的关系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学、科技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 4种结果及其表现形式 :冲突与融合、整合与协调。冲突是由互动双方不同特质和属性之间的相互比较、压制和求同等所引起的分歧、斗争或矛盾 ;融合是互动双方在完全“消灭”对方基础上而形成的新的统一状态 ,即互动双方的一体化 ;整合是指科技与社会互动中的一方在受到另一方作用时所作出的一系列调整自己行为以配合对方的适应性反应 ;协调是互动双方在保持对方独立即不消灭对方的基础上达到的关系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组织是现代管理理论革命的结果,也是现代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组织生存趋势.它可以推动人文与科技意识的深化,促进人文与科技知识的快速更新,为组织内人文与科技发展提供动力,进而促进组织内人文与科技精神的融合,是人文与科技交融的最佳形式.加快学习型组织人文与科技的结合,是学习型组织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彼此支持,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道德法律化就是两者相互支持的表现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现象有所滋长。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认识道德法律化,最大限度地整合两者的功能,更好地维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3.
重视公德和私德的统一、重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重视群体主义和个人事业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当前社会治理德治是基础 ,法治是根本 ,要做到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重建当代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法律在双重意义上与道德发生关系。法律的外在道德是指法律的实体目标,法律的内在道德则是指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方式问题,即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问题。而法律的内在道德(或称法本身的价值)如强制性、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则必须一致等主要原则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法律的这一特征启示我们在治国实践中,应明确法治相对于德治的前提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构成了完整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 ,是文艺学与伦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本范畴。研究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法律多元视野下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法律多元论作为理论基础,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视角,使得更深入、全面地切入问题成为可能。法律多元视野下的国家法与民间法是一对相互对应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冲突、对立的一面,也有互动、融合的一面。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协调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两种规范性知识体系的互补和并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强调法治忽视德治和强调德治忽视法治一样都是片面的。二者结合起来 ,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形成了我党一个新的治国方略。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贯彻好这一治国方略 ,关键在于从严治党 ,从严治政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的治国方略。新形势下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 ,首先应增强“以德育人”的意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对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现状、特点有一个清醒、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校 以德治校 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必然的理性选择,高校只有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