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奕萍  曲杨 《国际公关》2023,(18):158-160
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教育是传播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和中国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本文探寻了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和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并分析了制约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程度和中国文化认同感提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顾莹惠教会学校是美、英等国基督教差会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建立的。由于它的产生、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租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3.
提升东盟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承担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应当通过课堂内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课程设置的优化、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融入以及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有效途径,发挥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活跃于西方国家的外交舞台上,一方面是因为身处清政府的禁教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夹缝中,无法向民众直接传道,所以希望以西方政治、军事力量使中国“开放”,从而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他们作为少数熟悉中国语言、风俗、文化的西方人中的主体,得以可能与西方殖民势力产生密切联系。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在华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随着来华留学的蓬勃发展,国内高校成为孔子学院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平台。高校在留学生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传播,不仅对留学生教育本身具有教育价值,对高校发展和国家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加深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倡导分享理念、设置模块课程、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建设校园环境等策略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增强文化体验,寻求文化认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6.
洪仁的文化观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批判与继承传统文化为辅,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根据太平天国的实际需要,批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采取肯定的态度,热情地赞扬、大力地传播,要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洪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人.他的文化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时局所迫,裨治文等早期来华传教士无法直接传教,致力于各项文化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印刷和医学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流露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诗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畸形阶层,本是国土大夫文人阶阶层的需要而生,因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而发展,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信息传播渠道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诗词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期间,美国来华传教士扮演了中国形象塑造者和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滑移".他们一方面试图将"先进"的西方文明与宗教推广到他们心目中落后的异教国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地向国人介绍和解释他们所处的国度及其人民.他们的中国叙述通过教科书的普及,对于19世纪美国人的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留学教育本身是一种知识迁移活动。我们应当站在全球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知识迁移的视角来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和传播起着巨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科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都将伴随着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流动向世界各地迁移。"中国知识"将随着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知识迁移的视角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是落实习近平主席要求"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哲理,蕴涵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并且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显示器。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各种中国意象的寓意分析,来揭示其作品选用的中国意象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华裔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美国受众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与美国文化相互渗透,从而证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选择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的灾难锻造了教师的灵魂,彰显了师德的高尚。在灾难来临的瞬间。无数人民教师以他们光辉的人性穿越了灾难的阴影,以他们不朽的生命和鲜血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以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诠释了师德的深刻内涵!教师的工作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扛起这份责任。师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道德与学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不断地自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你才能成为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发端于19世纪初叶。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文化已开始由传教士引进中国。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绝状态,西方文化梯航而来,与中国文化频繁接触。然而,这种文化接触并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式出现的,而是伴随着外来侵略、民族压迫的痛苦和耻辱出现于中国社会。信奉基督教新教的美国传教士来华始于19世纪30年代,他们在华活动,无疑起到了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作用。但是,由于美国传教士要在中国扩大“基督福音”的宣传,利用办学校、翻译出版西书、创办报刊等办法作为传教的有力工具。这样,传教土就成为接触普通中国人和传播西方文明的桥梁。本文通过对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某些方面的考察,进一步探讨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与基督教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密不可分。从内容上看,传教士所办报刊整体上虽然宗教性内容并不多,而是以介绍世界历史地理及西学西政等世俗知识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办报的传教动机,这是他们在中国这一特殊的非基督教国家中采取的一种传教策略。同时,基督教近代在华的传播史,是和帝国主义的侵华史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传教士在华的种种活动,实际上对中国的殖民地化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也使传教士出版报刊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侵略”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对于湘西的作家们来说,湘西这方水土固有的风俗民情、地域文化特色,使他们得天独厚,前辈们开拓出来的乡土文学之路,则使后来者受益匪浅,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袭了这一优秀的,既使放在中国现代文坛也独领风骚的文学传统。当他们拿起笔来,最初的、最真切的倾诉冲动便当然地来自湘西故土,来自云贵高原这一隅因其险峻、闭塞、贫瘠而被一个战败民族当作最后的藏身之地、栖身之所,因而固守、保留其原始纯朴的生活生产方式、伦理道德观、宗教文化传统的故乡。因此,乡恋情结成为湘西作家内心无法抗拒的永恒诱惑,故乡热土成就了…  相似文献   

18.
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潘家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传教士来华一方面参与列强侵华活动,为列强侵华出谋划策,充当“急先锋”;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使中国人民皈依基督教,接受“上帝的福音”,积极传播西学,鼓吹中国西方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基督教...  相似文献   

19.
朝鲜很早就接受了中国文学。包括文学美学理论。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促进了朝鲜古典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朝鲜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他们的接受意识比较明确,是以透彻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为基础。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传播到朝鲜之后,广泛地受到了选择、分析和评价,经过了“变形”的过程。所以,美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改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传播趋势,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之间交流日益密切,而教育背景良好的年轻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异国文化的感染.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不合理、不适宜全球化语境的状态进行消解,借鉴和吸收异国文化中更为合理的、更适宜世界发展的理念,以期重构本民族的文化.又由于世界经济力量不平衡造成文化传播不平衡,两种文化下的年轻人对对方文化的吸收和接纳并不对等.尽管如此,双方的文化传统仍然根植于各自人民的心中,并且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这一切似乎都说明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文化更多地体现多元化,思想开放的一代年轻人最多只能是站在异国文化的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