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程改革的“春园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综合性学列,其植根于语文学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人亮点,是又与其它学科钉交叉融合关系的一项学列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牛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现就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3.
一、利用民族风情资源 遵循语文规律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科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4.
一、利用民族风情资源遵循语文规律加强听说训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特别是语文教材更为师生提供了训练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幅精美巧妙的插图、一次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一个标新立异的问题设计,都是培养学生创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鲜明地指出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小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充分强调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并且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指明了方向。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开发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方面应该有着不同的方向。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域特点,这是我们课外阅读资源开发的优势。我们如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思想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学习方法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习主体潜能的发挥,关系着人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不能单纯依赖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这就为在新教育观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我质疑、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创新。一、变“答”学为“问”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特别是语文教材更为师生提供了训练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幅精美巧妙的插图、一次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一个标新立异的问题设计,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益阵地,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和重复使用,让其价值无限扩大。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包蕴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启学生创新大门?笔者想以“课堂作文导训”为题将自己的实践体会,述诸笔端。一、课堂拓创新之壤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语文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科书。刚刚走上讲台时,面对的是三十多个卷着脚腿、打着赤脚上学的偏远农村娃。八十年代的农村连十四寸的黑白电视都没有几部,哪来丰富的课外阅读?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梅 《管理科学文摘》2009,(17):198-19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要精细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各步骤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反思经验得失,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要精细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各步骤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反思经验得失,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李茂全 《科学咨询》2010,(14):119-119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正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审美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lt;小学语文课程标准&gt;指出:“语文课程应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的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结果,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全世界的呼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张志  刘杨 《科学咨询》2007,(10):25-25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这就无形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其实践性, 动耳、动手、动脑地活动起来。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去陶冶身心,锻炼才干。”为此,笔者在努力实践新课标新课改的同时,就如何提高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将语文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开设第二课堂,多渠道提高学生学习浯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