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这些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两大文化系统,即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其核心则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笔者把科学知识放到人类文化的视野中,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文化功能、科学精神的内涵及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研究,探讨科学精神的人文价值和实现科学精神人文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主流价值取向是以案例的工具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管理技巧为目的的学术—技术取向。这一取向的案例教学,只承认"案例"的工具价值;只关注故事忽视话语与叙述;强调科学知识的习得;注重科技理性和例证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教师把控着。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产生了不少消极的效应。随着管理的相关观念以及管理实践的新变化,有必要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进行重建,其重建的方向是以案例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经验—探究取向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这一取向的案例教学,彰显案例的内在价值;既关注故事又关注话语与叙述;强调叙事知识的习得;注重实践理性和叙事思维的培养;对话取向的教学;解放与发展取向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在理性选择理论的明证中,逐层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认识体系。这个理论融合了多种科学方法,隐喻了众多科学知识地方性的观点、案例和朴素思想:从本体论上回答了科学知识的来源具有地方性;在认识论上体现了知识地方性的实践方向;在价值论上以地方性的视野、态度回归和评估科学知识的确证、说明和还原过程。这种朴素的科学知识地方性思想为溯源科学知识地方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上文(刊于本刊2001年第6期)阐述了关于是否存在精神实践的十个问题之后.继续阐述知识经济是以精神实践为主导的经济:物质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离不开精神实践:诸形式的社会意识都是精神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认识过程就是精神实践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是精神实践过程;任何创造性的理论和假说都是精神实践的产物:错误认识的产生也是精神实践的产物;精神实践是精神生产过程:精神实践的重要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科学方法的传授引导和科学活动能力的锻炼加强,从而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最终达到科学精神的形成.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统领,形成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要求,也只有在科学精神的统领下,科学教育才能有实效性.但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缺少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形成不是抽象的,要在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知识传授过程中和科学方法训练中获得和体现.反之,科学教育中就不具备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理性主义从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或追求对科学知识的“应然”理解走向绝对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完全客观的;社会建构论从表达科学知识的主观性,或追求对科学知识的“实然”理解走向相对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完全主观的。事实上,科学知识既非完全客观的,也非完全主观的,而是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性统一。  相似文献   

7.
观念文化是由科学知识、道德、艺术所构成的有机系统,观念文化的作用即科学知识、道德、艺术的作用。科学知识的作用在于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合乎规律的知识,从而使人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道德的作用在于通过规范调整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使人在有序的活动中实现目的。而艺术的作用在于使活动主体超越功利性而得到提升。它们的相互联结构成人的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观念文化有工具性的一面,即满足活动主体活动的需要。然而观念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工具价值方面,还在于目的方面,即为人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8.
实证主义科学观坚持认为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与自然界之间的纯逻辑对话,并赋予了科学知识"客观性"、"真理性"等特征。而布鲁尔提出的包括因果性、无偏颇性、对称性和自反性在内的强纲领的四个信条则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纯认知领域的产物,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对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文章认为强纲领理论并不反科学,其本质是倡导用"科学"的精神审视科学本身,引领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微观研究范式,并为STS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指引着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科学精神.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转变科学教育理念,加强科学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评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性工作。当前,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远远滞后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发展要求,同时评价理论研究也远远不能支撑和指导评价实践。为加快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评价工作的发展,遵循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分类性、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信息转化"本质入手,以普及主体、传播过程、受众为基本评价要素,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GEM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赋权,应用主成分投影法对典型研究区域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进行实证评价,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效果评价理论,也为评价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