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刻揭示19世纪美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残酷的社会制度的伟大作品。从总体上看,这部小说拥有一部成功的小说必备的大部分因素:苦难、爱情、神秘、性和暴力。托妮.莫里森却以其独特的哥特式手法来诠释这些因素,赋予了这部小说无尽的悬念、奇妙的幻想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篇论文将主要论述这部小说中的哥特式意象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秀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372-376
托尼·莫里森对空间的社会性具有深刻的理解.她的《宠儿》呈现了美国19世纪的种族现实、种族奴役、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其种族问题实质上是空间问题.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解读《宠儿》可以将小说中的种族关系和空间关系架构起来,并将黑人群体的建构之旅以空间视角进行再现:白人通过书写的种族空间表征对黑人进行空间规训,内化黑人的意识形态,造成黑人群体的意识麻痹;黑人则选择边缘,以表征空间为主要途径进行背离白人空间表征规训的空间实践,进行空间织造.最终,黑人群体的建构过程在空间实践与表征中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贾丽婷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
通过深刻分析托妮·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中的三代黑人女性形泉、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心路历程以及三代黑人女性独立、自由意识的逐步增强,揭露了奴隶制的非人性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使人们意识到:黑人女性必须始终坚持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彻底摆脱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桂宏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73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宠儿》大量借用黑人文学的文化传统如民间传说、神话和诗歌等,以贝比、塞丝和丹芙三代黑人女性心理和行为的重新书写来揭示她们挣脱奴隶制枷锁走向解放之路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蔡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80-82
《宠儿》与《紫色》是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文本解读,比较分析莫里森和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黑人女性的身份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7.
陈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74-78
与马克思寄希望于一现世的乌托邦不同,阿多诺对集体解放的政治革命表示怀疑。在他那里,个体是最真实的,整体或集体反而常常是一种假象,因而他的研究聚焦在自由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资产阶级的个人,作为总体性的对立面,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积极自由的目标是要达到普遍与特殊的利益的统一;而消极自由在这个辩证的总体性中则是一个瞬间。自由是个社会历史范畴,个体不是自觉的,而是被中介和受控制的,因而追寻个体自由也并不是一任性的主观过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性的态度,是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9.
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运用后现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历史真实"与"文本虚构"糅合在一起,不仅生动真实地再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而且对现实主义的历史再现观和现代主义的文本主义提出了根本质疑,从而颠覆和重构了西方主流社会有关奴隶制叙述话语,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历史元小说的"反本质中心"创作观念与"多元化"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一颗璀璨的巨星,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塞丝和宠儿是学术界评论的焦点,但塞丝的小女儿丹芙却很少有人进行剖析。在大量搜集资料以及认真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丹芙进行了解析。丹芙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她从对家人的依赖到勇挑重任,从与黑人社区的隔绝到融合,从对奴隶制度以及非洲裔家族的无知到了解,作为未来一代的代表,丹芙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非洲裔种族的光明和希望。 相似文献
11.
《宠儿》讲述了一个不堪回首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创伤叙事为手段,再现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创伤,是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走上自我觉醒之路的挽歌.作者托尼·莫里森以伤疤表征的身体创伤、鬼魂再现的精神创伤揭露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并为美国黑人探索了一条走出历史阴霾的道路,为历史上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小说不仅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也为其他少数族裔建构自己被剥夺的历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相似文献
13.
王皓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6
黑奴制度是美国短暂而繁荣的历史上一块永久的疤痕。它为北美早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让无辜的黑人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让我们重新回顾了那段历史,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在黑奴制度下遭受的摧残再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小说启发我们再一次去思考黑奴制度的根源和直至今日的影响,对于研究美国黑奴制度和黑人妇女地位都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剑云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78-80
以存在主义的境遇、体悟与选择为参照体系,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中主人公塞丝的杀子行为及其忍受鬼魂纠缠的生命投入态度,构成了对现实世界荒谬本质的挑战。由此,莫里森作品的审美意趣和情感价值从关注生存境遇的高度可获得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5.
潘利侠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7-112,123
考察了《货币哲学》中有关个体自由的论述,货币经济以货币自身的本质和特点为基础对个体自由产生了深刻影响。货币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个体自由事实上只是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所说的任性的发展,即是说货币的使用使得个体的各种冲动和满足方式空前地具有无限的可能,而个体的每一种选择却都是偶然随机、不自由的,面对此类困境,黑格尔主张进行理智的反思使个体作出符合意志本性的选择,从而达至真正的自由。最后,为了达到主客观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只有国家作为理性的代表才能给偶然、彷徨的个体带来绝对的确定性和真正的自由。齐美尔则采取了一种个体化的对抗法则,这种方式使真正的个体自由只能成为一种由少数人享有的特权。 相似文献
16.
徐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5):132-134
《宠儿》中的弑婴事件是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反映了蓄奴制对奴隶自我身份的摧毁。其肉体、精神和感情上所遭受的劫掠即使是在重获自由后仍困扰着他们的身心。它给曾为奴隶的黑人自我观念上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谈自己的过去。同样,只有健康的社会才能面对历史,正视历史;只有真正面对历史,才能拥有未来。因此书中主人公要经历心理解放,才能获得新生、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曾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8-41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空间转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时间独大,而忽视空间维度的局面,大量学者开始关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正是空间叙事的典范,通过 在作品中建构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以小说中三个黑人女性命运为时间线,从时间的历史性与空间的共时 性两方面实现十字交叉式叙事,从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张芳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3):72-76
道家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他们为人类个体生命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物化、逍遥的自由境界,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飘逸、适性、逍遥的自由美神. 相似文献
19.
罗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4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发表的奴隶叙事小说《宠儿》中讲述的是以沉默为主旋律的故事。因为蓄奴的制度化和合法化,暴力被法律确认和保护,黑人奴隶的命运只能是沉寂。笔者试着从文本中描写的"甜蜜之家"奴隶种植园中五个男性奴隶的沉默形象入手,剖析其形象的意义。"沉默"的"言说",打破了话语背景的束缚,让一段被刻意涂写和遗忘的历史大白于天下,这是莫里森在黑人文学中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徐文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52-154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