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贽论读书     
李贽是中国明代中后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对于读书,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不仅主张读书要有益于真性情的保持,强调读书须力求实用并要“有证验”,而且认为读书必须有见识力和思维独立性,读书必须学思结合、手脑并用。李贽的这些思想,对于今人读书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贽论     
本文从李贽所处的社会形态入手 ,以蒙田和布鲁诺为对比 ,阐述这位旷世奇才在哲学和文艺思想方面表现出的叛逆精神及其先锋意识。进而论证其反传统的近代民主精神所开拓出的意识形态新领域 ,从而激起的文坛风气的巨变 ,尤其是对市民文学勃兴所作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初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在创作理念上与明代后期被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有不少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真性情、重趣味、重寄托等方面。说明深受晚明启蒙思潮影响,尤其是心学理论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读书之我见     
根据知识的基本层次以及知识的获取、基本构建与创新,提出了大学生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知识掌握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读书     
刘晓利 《社区》2014,(23):4-4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听,是谁在呐喊,就是这一声声的呐喊,让无数甚想目睹颜如玉和黄金屋的人爱上了读书。  相似文献   

6.
阿忆 《社区》2008,(8):15-15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哪怕是凌晨上床,也要先看上十来分钟书,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书籍,小到杂志,大到砖块厚的名著,什么都有,而且摆放得毫无规则,或者歪歪斜斜拥挤在床头柜上,或者零零散散地落在枕边。再加上看书时,我又喜欢在书上随手加上自己的看法,或是随手记下自己的评论感想之类的,因此,床头还杂乱地搁着一些纸笔,用老婆的话来说,这床实在像个狗窝。  相似文献   

7.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8.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9.
学会读书     
徐锐 《社区》2008,(26):55-55
以往,读书,似乎是一件神圣的事。如今,读书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极为普遍的事。所有的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读书之乐     
说到读书,明代学者宋懋澄说:“吾妻经、妾史、以稗奴,然待我于枕席者文赋,外宅儿也。”古代的读书,那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我现在的读书,你说是猎奇也行,说是增加知识也罢,纯属消遣而已。  相似文献   

11.
学者徐保卫的《李渔传》分别从职业、政治以及意识三个层面上开掘出一个新李渔。  相似文献   

12.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 ,主张“创造的考试” ,强调集团成绩 ,淡化个人等第 ,形成自己独特的考试观。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考试观 ,对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犁青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无拘无束的文思、任情适性的浪漫、活力盎然的创造、如痴如醉的激情,因此可以名之为"酒神气质".  相似文献   

14.
李辉英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李光地是清康熙中叶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是清前期官学化理学的典型代表。他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理即性”思想,强调儒家伦理的亲和特性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蔼然”、“肃然”之情,以性的“生生之德”和“一体之仁”来说明现实制度的亲和力。以李光地为代表的清初官方理学在强调“理”的控制性的同时,也逐渐使理学走上实用化、实利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归宿问题,历来争论不休,目前“通山说”、“夹山说”以及“青城说”成鼎足之势。三家在对李自成归宿问题的讨论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于支撑论点的史料的详细考证和甄别,史料使用的随意性较强;在史学方法上,过分倚重家谱和民间传说,使得论证本身缺乏科学性,立论基础薄弱。论争中在学风方面也存在问题,如不求甚解、党同伐异、缺乏沟通等。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纠正,就永远无法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大冲撞、大变革的背景下,隶书的创作与传统汉隶有了极大的区别。当今的书法家通过对传统隶书的大胆“扬弃”及对隶书以外其它各种载体书写形式的借鉴与揉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幼卿是大历时期诗人,由于未有诗文集传世,后代人对其所知甚少。然李幼卿为当时名士,也是大历时期诗人间相互唱和的参与者之一。勾稽现存资料,考证大历时期诗人李幼卿生平事迹、现存诗歌作品及《全唐诗补编》的误录,进而论述大历诗坛的唱和活动。  相似文献   

19.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中,用通俗小说的手法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与正史记载严谨简约的笔法不同,冯梦龙更多采用"因文生事"的笔法,用亦真亦幻的笔墨来塑造李白。其文结合众多传说故事,写实的成分居少,想象、夸张的成分居多,将李白的人生经历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广大读者对李白有了另一种解读。而像冯梦龙这样的晚明士人,在精神气质及科举仕途上也多少与李白有某些相通之处:既追求精神超越的愉悦,也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既狂狷、旷达,又善于"玩味"生活。因此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他便以一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创作心理来塑造李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