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州木雕简介 广东潮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潮州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6):122-123
<正>一、卢村木雕楼的艺术特色卢村木雕楼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约180年,共由四座楼院组成,又被称为"七家里民居群",系大商人卢帮燮所建。在木雕楼中以志诚堂木雕艺术最为精湛,其余的志远堂、思成堂和玻璃厅也颇具特色。(一)吸取了江南东阳木雕工艺多层刻画、雕工细腻的特点卢村木雕楼的雕刻工艺风格源于东阳,其在建筑和家具装饰上应用颇多,形成系统的雕刻技艺方式和完善的艺术风格。多层刻画、雕琢细腻是江南东阳木雕工艺  相似文献   

3.
胡迟 《百姓生活》2012,(3):48-49
徽州“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徽州古代建筑长期使用的民间雕刻工艺,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置于文化进化论视阈中,讨论了文化进化的主要观点,用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并以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以文化进化视角分析东阳木雕非遗的变迁,并尝试用模因理论来解构东阳木雕文化,以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有效的视阈。  相似文献   

5.
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文化基础特征与自然环境特征分别对广府木雕艺术和潮汕木雕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广府木雕与潮汕木雕尽管同属岭南文化,有不少共同的区域文化特征,但民系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在区域文化中主导性不同,使广府木雕艺术与潮汕木雕艺术与潮汕木雕艺术有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木雕是最富民族特色的雕刻形式,惠安木雕技艺是惠安雕刻技艺的重要门类。当前,木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重点与难点。木雕的构思与设计应坚持“以木为本”的基本原则。木雕技法的完善是在继承中创新的结果,木雕的发展与突破,应在挖掘其“写意”传统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区域的木雕艺术在改土归流后形成高峰。其木雕种类繁多、工艺精巧、装饰趣味多样,在形成过程中,既采用京派木雕的题材,又吸纳了徽派、潮州木雕的工艺技巧;既有本土文化传统,又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使之在长期的传播、接受、融合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红火热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2014年11月23日,走进市行政中心11楼市委会议室的人们发现,墙上多了一幅大型壁画。这幅名为《瓯越风光》的作品,以红、黄、绿等明快的色彩,再现了雁荡山、古民居等温州元素。再端详,它不是油画,也不同于日常所见的浮雕,而是纤薄中自具层次和张力,手法细腻却又气势宏大。这幅让很多人赞叹并纷纷拍照留念的壁画,其实是一件瓯塑,有"东方立体油画"之誉的温州独有传统工艺,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  相似文献   

9.
广府木雕是岭南木雕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潮汕木雕有着一些共同的岭南特色,但又独具广府民系文化特色。本文从设计文化学的视角对影响广府木雕艺术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地方传统工艺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也为地域文化怎样融入当代设计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新原素的发现使科学、社会前进一步,同样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也会给工艺美术增加一个新品种。如雕刻工艺品种的木雕,就有红木雕刻,东阳木雕、黄阳木雕、金木雕、鸟木雕、白木雕、樟木雕、树根雕等。由素材的冲动到形式的冲动,这是工艺  相似文献   

11.
虽然湘西南民间木雕和徽州民间木雕都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木雕中的精品,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王,所受文化传承的差异,两者有着各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因为同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两者也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从文化背景、情感表达方式、技术手法以及材料的使用、雕刻题材以及造型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湘西南民间木雕和徽州民间木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文化背景和艺术手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对这两者进行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便于人们对这两种木雕精品进行深入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然主义艺术创作观,结合木雕实践过程凝炼出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从木雕材料构造学视角出发,对不同层次木材构造,尤其对与木雕密切相关的诸如木材三切面、心边材、纹理、花纹等的自然属性与特征等进行了全新的归纳,进一步以代表性木雕作品为实例,阐述了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思路。总而言之,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是崇尚自然,但不照搬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尤其是生物材料学规律,但不拘泥于材料的固定模式,而是将创作“不露刻痕”地融嵌于自然材料之中。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技艺路径是多留少雕、多自然少人工、多层次少纯一、多角度少单向、多色彩少单调,追求所谓“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超越了自然主义对物象的单纯描摹,而是“依木言志、与木共鸣”,表达出一种与客观物象相粘合但又超脱的思想情感升华,从而达到了“人木交融、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形成独特风格建筑体系的条件,即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人才辈出的地理环境,与徽商同步发展的徽州建筑队伍、徽商的雄厚经济势力,以及徽州与皖南的建筑规制、模式、手法、渊源、志书文献记载,徽商活动的舞台等的分析,说明徽州民居身世不可能源于东阳。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08,(21):122-124
礼物一、巧夺天工的仿古雕 仿古雕和云锦、剪纸被称为南京工艺三大宝。南京雕刻行业再全盛时.主要门类有牙雕、木雕、玉雕、雨花玛瑙雕刻、竹刻、刻字、木制工艺品、泥塑、瓷雕。仿古雕就包括仿古木雕和仿古牙雕。这样的仿古雕作为文物真品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一般都是用于出口,满足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消费者。  相似文献   

15.
在徽文化中徽州雕刻的艺术美令世人瞩目。徽州雕刻包括徽州地区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等民间工艺,它们广泛应用在徽州地区各村落的门套、屋顶和柱础等古建筑装饰上,使其建筑极具艺术之美。徽州雕刻是明清时期崛起的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特色。徽州雕刻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向往。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徽州木商主要来自祁门、休宁和婺源,以家族集群或地缘组合的形式从事木业运销,形成明代徽州木商经营上的一个特色。同盐商一样,到明代中后期,徽州木商已在全国范围的木业采伐运销中取得了优势,成为实力最为雄厚、地位最为突出的地域木商,也是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性反映。徽州木商凭其资本和人脉优势,在全国范围活动,更参与到浩大的皇木采办工程中,在早期获取过较为丰厚的经营利润,而在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营商环境日益恶化、社会治安每况愈下的晚明时期,也遭到灭顶之灾,活跃在长江下游芜湖、南京等地的木商中,已难见徽州木商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徽州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徽派建筑中无论是马头墙、天井、坡屋面等建筑构成元素,还是建筑三雕中的雕饰图纹,都可作为徽州建筑的代表符号。这些久经传承的古徽州建筑式样符号被设计师大量引用、提炼、创新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微州三雕技艺传承步入了尴尬的境地,面临生存的危机。在新形势下探究徽州三雕的市场需求,为其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是微州三雕技艺传承的根本途径。文章分析了徽州三雕的市场容量、市场营销与人口特征、购买者的行为特征,从思想建设、发展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角度,提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微州三雕技艺传承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云南佤族、景颇族祭祀木雕,在一九八七年首届北京中国艺术节展览上使中外来宾大为震惊,专家们认为这些木雕毫不逊色于非洲木雕和大洋洲木雕。 佤族祭祀木雕粗犷、质朴,突兀而咄咄逼人,尤令观者震惊。这一对男女木雕(见封二图一、图二)是佤族用来祭谷的“人头桩”。过去,佤族用活人头来祭谷。部落之间进行战争,将俘虏的头活活砍下来祭谷,祈望获得丰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活人头的来源虽已逐渐断绝,但“祭谷”的习俗还仍被佤族人民所重视,于是便用木头雕刻人头桩取代活人头。木雕毛发用棕制作,眼睛和牙齿用白石头镶嵌。(见封三图三)立在寨子中间,有重大礼仪活动,人们便围绕寨桩进行祭祀活动,宣讲寨规,或围绕寨桩跳舞歌唱。  相似文献   

20.
徽州谱牒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徽州谱牒的产生和发展;徽州谱牒的收藏现状、特点、价值。总结了近年来诸多学者利用徽州谱牒对徽州宗族史和家庭史、人口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对徽州谱牒的整理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