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转型宪法学引论》是第一部以中国转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专著。该书立足于我国宪法制度及其运行实践,从经济、社会、政治转型规则之治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世界范围内的转型潮流为背景,研究宪法学与中国宪法学、转型宪法学与中国转型宪法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庆祝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推动我国宪法学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暨宪法学思想研讨会”于2005年5月28日在福建福州市召开。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韩大元、周叶中、莫纪宏、焦洪昌和童之伟等来自全国各地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上午,举行了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的庆祝活动。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叶中教授代表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向吴老赠送了礼品。吴老表示感谢并做“我与新中国宪法学”的演讲。韩大元教授以“吴家麟教授对新中国宪法学的贡献”为题做了报告;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宪法学同整个法学一样,结束了过去的曲折历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广大宪法学工作者解放了思想,对宪法学方面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在新宪法的基础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宪法学作出了贡献。我国宪法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新宪法公布前后到1985年底,共出版了二十多本阐释和介绍宪法的册子和发表近千篇理论文章,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的试用教材《宪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凤君先生撰写的《美术考古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分《理论与方法》和《分类与研究》上、下两卷,全书40多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导论》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院士来信说:“这本书很有创见,是我看到的同类书的第一本,很佩服。”1995年12月10日的《中国文物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教授的书评,认为《导论》“给中国美术考古学搭构了一个基本框架,初步明确划定了中国美术考古学之范畴。……不仅是第一部由考古学家撰写的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5.
陈强 《理论与现代化》2014,(1):F0003-F0003
<正>宣朝庆教授的著作——《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中华书局2010年版),通过分析泰州学派的乡村建设运动,探讨了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运动轨迹。本书以泰州学派为例,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运行结构和社会运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地方性共同体是以何种方式应对政府权力机关。本书以社会学和历史学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书汇集了十篇研究传统与现代的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自由观念的论文。这是1994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的成果。这些论文研究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但为那些对于一般观念、尤其是变化多端的“自由”概念在中国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感兴趣的中国学者们,提供了足可借鉴之处,并构成了挑战。这些论文以及戴凯利所撰写的精彩导论,既提供了很有用处的概念工具,又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比较范例。各篇论文的作者中有很多是享有盛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2)
本文基于法学乃事实与规范的互动之学的理念,首先对宪法案例研究在宪法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然后就中国究竟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存在着宪法案例进行了分析,并试着分析对中国的宪法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和中国的宪政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另外,本文还结合当前国内宪法学在案例研究方面的实践,尤其是一些比较显著的成就,分析了在中国进行宪法案例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语境的政治宪法学,不是偏离宪法学起点的研究,不是超越经验研究的学术进路,不是宪法价值的再判断,不是对传统宪法学的替代.作为宪法学学术谱系的一种扩展,政治宪法学既是法学研究科学化的表现,也是对宪法政治属性的理论回应,其学术进步意义是显著的.政治宪法学的研究繁荣了宪法学,为学者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中国宪法学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制度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学术精英、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宪法学要回归到宪法文本的研究上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经验和实证调查分析,进行跨学科研究。但是,仅有研究上的分野和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宪法学分支学科必须加强学科制度建设,这包括稳定的研究机构和群体,严格的学术培养计划,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期的基金支持。建设宪法学分支学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整合去解决与宪法相关的社会问题;改善现有的宪法学研究状况,开展学术竞争、学术批评,建立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19-19
《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金永兵等著)于2011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试图借鉴以往相关著述的经验教训,结合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与现实教学需要,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努力站在现代文化思想和文学思维的制高点,密切联系当代文学实践,考源辨流,  相似文献   

11.
蔡双仁 《中文信息》2013,(5):122-123
在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揭示了经典文本和解读者两者之间存在的阐释空间和张力,并提供了一种文本和解读者两者关系的独特视角,本文正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以《论语·雍也》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为例,试图验证该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形态的中国阐释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但与一般性的“以西格中”不同,它在当代的本土化过程直接促成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原创。近十年来“强制阐释”“公共阐释”等命题的提出就是证明。单就公共阐释所标举的公共性看,它与中国传统国家空间观念的建构高度匹配。以此为视角介入中国阐释史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以“河洛—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是中国人理解和阐释世界的基本场域,也构成了中国阐释学史的前识性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从巫者、歌者到辩者的嬗变,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国先秦阐释主题迁移的过程。据此,公共阐释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展现出鲜明的历史品格;一种基于公共阐释的中国阐释史写作,也在它的源头处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任中平同志新近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政治哲学导论>一书,是作者在细致释读政治哲学经典和冷静感悟人类政治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真善美的内在统一视角分析和阐释人类政治生活,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的一部政治哲学专著.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从古典诗坛最黑暗的鸦片战争前夕,到胡适“白话诗八首”发表于《新青年》的 1917年 2月,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时期。文章对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历史动因,具体表现,总体特征,历史意义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心理学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将西方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从认知治疗的取向及策略、过程及特点方面对其进行实质性分析,然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着重阐释和解读中国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儒家的信念——养气思路和道家的明道——守柔思路,最后提出了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和认知治疗的趋同性,论述了将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与次知治疗相结合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基于道家文化的道家认知疗法。  相似文献   

16.
李志军 《学术界》2003,(3):264-266
葛荣晋先生所著的《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一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学术形态———实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 ,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在最后阶段完成的“理欲克服”的近代指向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宪法学范畴是宪法学理论体系的架构.宪法学范畴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与层次,本文将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结构分为基石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范畴成为宪法学体系的支柱和支点,为宪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将复杂的宪法现象以合理科学的逻辑结构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宪法学这张宏大的网.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是人权,基本范畴包括权力与权利,宪法与宪政两对对应范畴,一般范畴由基本范畴分解而来或直接间接派生,在稳定的基础上有较强的开放性,本文基于这三个逻辑层次对宪法学范畴进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宪法学研究三十年:1978—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概括了三十年宪法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以规范与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宪法学研究三十年的主要进展与知识体系演变的特点,展望了未来中国宪法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在广义的第三代现代新儒家阵营中,成中英教授无疑是扼山制海的重镇之一。他是国际中国哲学会和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季刊》的创办者和主编。《世纪之交的抉择》是他近年在大陆出版的又一力作。本书概论了欧美哲学的最新发展,并借助西方当代哲学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梳理、阐释,以期在与西方哲学整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