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读陈平原先生新作《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甚有感触。陈先生向来主张学者的人间情怀 ,即在从事学术研究、专业著述的同时 ,保持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社会的命运关注 ,其具体方式就是面向社会的随笔式发言 ,前曾有《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等妙文。〔 1〕 后文尤其述及在市场经济时代人文学者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 ,强调“政府和企业都愿意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 ,经济学家和法律专家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礼遇”的背景 ,突出“惟有人文学者可有可无备受冷落”的现实 ,虽不否认“人文…  相似文献   

2.
利用SSCI和A&HCI收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发现三个差异明显的发展阶段,清晰地勾勒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轨迹,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年代分析显示了大陆的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基本格局和总体态势是上升的,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与人文社科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而言就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称.人文科学,有的学者也称人文学科,意即人性、教养,是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社会科学,简单地讲,是指研究社会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对此,皮亚杰也认为:"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科学系统和学科体系应该采用"4部11门"分类法.社会科学的评价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形成对学者学术水平的基本评价;有利于鼓励创新求精;有利于形成质量并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抑制浮躁,形成良好的学风.CSSCI的发展经过学习借鉴、自主创新两个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今后要进一步国际化,逐步融入国际学术期刊检索系统,让中国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被SSCI和A&HC收录的9,951篇文献按学科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学科分布状态,排在前列的是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卫生学、政治学、人类学与考古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总体显示社会科学一些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文量比较多,而人文学科除文学较多,语言学处于中间状态,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学科都很弱势。社会科学中法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等文献量非常少,国际学术影响非常微弱。分别对每一学科国际发文的特点、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对各学科发文的从属学科或分主题、文献的层次和类型、期刊涉及面、发文领先机构、国际合作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学术资讯     
1.学术规范建设大事记(1991~2004)991年11月,陈平原等主编的《学人》第一(江苏文艺出版社版)“学术史笔谈”栏发表陈平原、蒋寅、梁治平、刘东、许明学者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编委会等主办的“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专题研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术学风建设 繁荣人文社会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根源。加强学术学风建设,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一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即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二是不断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三是要积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困境与曙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样一个会议上讲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我感觉到既兴奋又惶恐。之所以兴奋,因为我也是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中的一员,作为这个火热的群体中的一员。在其组织和家园宣告成立的大会上做报告,自然应该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感觉到很兴奋。  相似文献   

10.
殷切的期望     
社会科学院邀我参加《贵州社会科学》创刊100期纪念会,心里非常高兴!要我讲话,我不想多讲,因为等一会儿省委书记刘正威同志要作重要讲话。不过,既然来了,我愿借此机会简单讲一点心意,讲三点希望,作为同行和朋友的赠言。 《贵州社会科学》的诞生如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发展一样,多少蕴涵了我的一点心血和努力。如今看到她已茁壮成长,看到她经历了十一年的艰苦奋斗,已整整刊发100期,内心自然感到由衷的喜  相似文献   

11.
宣炳善 《学术界》2002,(3):105-121
回顾 90年代学术规范的大讨论 ,我们不难发现那次讨论是在社会科学中而不是在人文科学中形成规模并引起巨大反响的。当社会科学学者意识到学术规范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性时 ,人文学者却在质疑学术规范的有限适用性并越来越往文人化方向发展。学术规范是一种学科的科学化努力 ,这在科学传统与科学精神极为薄弱的中国 ,是学术界当下迫切需要的学术自律。 90年代学术规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上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 ,学术的外部环境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但对于人文科学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学术的内部环境 ,即人文学者本人的学术素质。本文将对人文学者根深蒂固的文人病症状予以分析和批判 ,并揭示其产生的内在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适度颠覆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规范以一种普遍性原则将学术研究定位于外在形式之上,它所抱持的科学实证精神并不完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技术规范鼓励模式化抑制个性化,只能培养匠人扼杀学者,导致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缺乏理性思辨和人文精神,并最终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社会职责与学术使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适度颠覆技术规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回顾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诸多学者跋涉的足迹。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明显的政治阶段性和时代实用性。一门学科的兴衰往往同时反映出学者们的政治抉择和学术意趣。历史学,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最能体现学者们的心路历程。“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每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似乎都从现实出发来解释历史。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教科书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学习俄语、研究布尔什维克的历史成为一时风潮。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学术界也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学者们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重视,仍然未能随着中国学者积极交流参与真正有所提升。关键在于,在以欧美主导且由英文专擅的国际学术界,继续在心态上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而不是平等参与对话的同仁。这样的心态已经引发华人学术圈的反省。而身在欧美的海外华裔学者、港台学者、东南亚华人学术圈或大陆知识界酝酿出的响应,却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陈艳华 《齐鲁学刊》2005,(1):136-139
人文社会科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人们所研究的和学校所传授的主要是人 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产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繁荣遮蔽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光 芒,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数百年的沉默。然而,繁荣的自然科学在失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后必然会导致人类 的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勃兴人文社会科学,重振失落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和谐理念引领人类走 向幸福安康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16.
本刊启事     
《新疆社会科学》2010,(2):F0003-F0003
本刊为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社科综合类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双月刊,逢单月25日出版。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文社会科学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向:一是实证性和运作性研究转向,二是前瞻性和超越性研究转向。与之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也发生了转向。科学与价值辩证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我们这次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规划会议开了十天,今天就要结束了。领导小组的同志让我来讲讲话,我本来有点踌躇,讲什么呢?后来想了想,还是得讲,因为几乎所有的同志在大会上或小组会上都讲了话,有的不止发言一次。我作为一个会议的参加者,如果一言不发,人家要问“你是不是对会议消极呀?”所以,我很感谢领导小组给我最后发言的机会。许多同志讲参加这次会议是来学习的,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个会议的,今天讲话的内容主要是向同志们汇报我学习的心得。既然是个人的学习心得,当然就不是大会的总结发言,也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的意见。我想讲五个问题:第一,对这次会议的估价。第二,图书资料,情报和研究这三者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分支而为学界所关注 ,提升着人们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运作方式的哲学自觉。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哲学的视野 ,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象性基础 ,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发展、客观性和主体性、真理性和合理性、滞后性与超前性、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探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认知与评价、规范转换与学科际沟通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轻人文社会科学的不良倾向 ,提出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功用再作一番思考分析与价值重估 ,文章明确提出人文社会科学是引导和主宰自然科学的大脑 ,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 ,必须用辩证精神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及其变化 ,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