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尧典》、《皋陶谟》、《金》、《顾命》、《费誓》等文章为个案,从文章条理、人物语言、材料组织、氛围渲染几方面具体而微地探讨了《尚书》的叙事技巧。《尚书》充分地发挥了上古语言的表述特点,代表了当时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文学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198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周纯麟将军的回忆录《血战河西走廊》.该书第三节以“永登城攻坚受挫”为题,记叙了西路军攻打永登县城的事。但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和史料记载,西路军无有攻打过永登县城,也没有在现在的永登县区域里经过.我们走访了永登县城和永登县秦川地区的一些老人,他们都否认此事。据史料记载:1936年10月25日,西路军开始从靖远渡河西征。11月5日,张国焘、朱德电令西路军“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11月6日,西路军制定了《平(番)、大(靖)、凉(州)战役  相似文献   

3.
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评改,删除了繁杂重复的诗词韵语,从而保持了整体叙事节奏的连贯与紧凑,缩短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提出了注重人物感受,着重表现人物心态,强调小说人物言行的性格化、心理化描写;强调由作品中人物视点表现情节与场面,限制叙事者过多介入等观点。他的理论加强了小说文人化、书面化的倾向,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理论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4.
《国语》已经用互见法描写人物形象,叙述历史事件,组织全篇结构,表现作者意愿。具体表现为:根据人物选择史料、叙述历史事件因人而异、重复写人,故事完整、重复叙事,分类叙事、历史事件相互联结。由此可见,国语已产生互见法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悲壮的征程》,是中共甘肃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纪念红西路军征战55周年的一份珍贵礼物,是迄今为止研究西路军史的一部最完整的史料专辑。编辑者投入十年的心血,对两万多西路军指战员用血肉铸成的史实,进行了广泛的征研,对征集到的300多万字的资料,经过精心的分析、鉴别、核实和筛选,将其中的73万字按回忆录、人物传略、专题资料、历史文献、大事记、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文章等六大类辑编成本,并在六类资料之首冠以概述,把西路军惊心动魄的历史,用提纲挈领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祝福》的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叙事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的视角、叙事的空间和时间、叙事的声音以及叙事的意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晋世家》叙事结构出发,通过勾勒司马迁以“考信于六艺”为史料选取的标准,即以“六艺”为考核《春秋》、《左传》和诸子百家中史料的真实性的标准这一事实,揭示司马迁在史料选取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历史学思想:在建构历史叙述中,史学家的历史思维是贯穿并决定所有史料选取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8.
背景(background)相对于前景(foreground)而存在,是前景的衬托物,对前景具有烘托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绘事后素",对背景的衬托作用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叙事作品中,背景是人物行动展开的静态叙事情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要素,它除了为人物行动提供平台、为故事情节准备场域之外,还具有其他叙事功能,主要有关涉故事情节、调节叙述节奏、控制故事进程和终结故事叙述等。通过对背景功能的研究,探寻背景在作品中的叙述规律,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源远流长,其中文言志怪小说的传承有其自身脉络和规律.这类小说以《山海经》为“源”,内容情节有承前启后、袭用模仿的“类作”型特征.小说人物表现出继承、繁衍的风貌,体例结构袭用前代作品并有变化,构思、语言叙事方式等大体一脉相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后世小说的人物、内容、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更趋完善,表现出更高的构思技巧和叙事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审读意见》体现了四个原则:1.依据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严格把握政治分寸,将"张国焘路线"之类的不实之辞全部删节;2.将西路军失败原因的分析等议论性文字和不妥当的字句删节;3.删节了容易产生误解或麻烦的内容;4.删节了少量与西路军无直接关系的内容。西路军回忆录及相关调查采访著作的史料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1.其专题性,为相关阅读和研究者提供了方便;2.其真实性,为研究和写作党史、军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3.其具体性,为了解和撰写革命历史人物事迹提供了线索和生动资料;4.其丰富性,对了解革命历史的复杂性有益。其局限性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往往冠以"张国焘路线"等不实之辞;二是由于回忆者、口述者及撰写者个人身份、视野、经历、文化背景及记忆力的局限,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疏漏和错讹。克服这些局限性,需要与多种材料特别是文献资料核对,也需要新材料、新成果的出现,需要时间。发现错讹,应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11.
冀运鲁  王政 《兰州学刊》2010,(7):185-188
干预叙事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指点或评论的方式参与叙事。《聊斋》的干预叙事可分为叙事形式干预和叙事内容干预,不论叙事中的何种干预,都凸显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以《婴宁》为中心来分析《聊斋》的干预叙事及其所反映出的主体意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喜剧描写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对体现作品的思想倾向、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形成明快和谐的叙事节奏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湘兰 《文史哲》2007,(2):153-158
唐修《晋书》由于大量取材于小说的缘故,自成书之日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诟病。其实,《晋书》采用大量的小说史料,可以使叙事风韵摇曳,人物精神生动,犹如“颊上三毫”,体现了小说史料在《晋书》修撰中的“细节”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晋书》作者也艺术地运用小说史料,那些看似闲散之笔的小说史料,正是曲折隐晦地反映历史真相的珍贵细节。《晋书》对小说材料的取舍,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或许正是《晋书》作者的“春秋笔法”。总之,《晋书》中的小说史料可以使历史叙述更圆通、更完整,正像是“肉死象之白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店员》的叙事角度转换与语言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店员》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本文拟研究这部小说叙事角度的转换,即客观叙事与人物的内心独白之间的转换,以及小说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叙事圈套是叙事学研究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叙事者用以吸引读者的一种诱骗技巧。随着文学创作的深入与发展,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对叙事圈套的设置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从而有效地扩展了圈套的叙事功能。以小说《小五的车站》为例,具体分析该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圈套、语言圈套和主题圈套,进而归纳出叙事圈套的三大艺术功能:诱惑功能、震惊功能和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17.
西路军人物研究是西路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三十多年来成绩显著,也存在明显的缺憾.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要人物研究;二是一般人物研究.重要人物主要指对西路军的行动和营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委员、军级干部及成绩显著的营救人员;一般人物包括师团级干部及其以下的各级指战员、流落各地的西路军老战士,也涉及极少的有变节行为者.  相似文献   

18.
西路军人物研究是西路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三十多年来成绩显著,也存在明显的缺憾.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要人物研究;二是一般人物研究.重要人物主要指对西路军的行动和营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委员、军级干部及成绩显著的营救人员;一般人物包括师团级干部及其以下的各级指战员、流落各地的西路军老战士,也涉及极少的有变节行为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中国近代报纸和史料价值的关系入手,考察早期校报的特征,进而以《北京大学日刊》为个案,分析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新文化运动史、学术史以及历史人物研究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红5军在临泽、高台二地的战斗在西路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军何时攻占这两座县城?多数意见认为攻克临泽是1936年12月30日;攻克高台是1937年1月1日,据此说者主要有:高台烈士陵园编《红五军攻占高台简介》:1936年12月30日,5军进入临泽县城(原抚彝县),“一九三七年元旦拂晓,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三十九、四十五两团和总部特务团四个连及两个骑兵连共三十余人,一举攻克高台”。《红五军高台战役的经过及其历史教训》(见《甘肃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81年第1期徐宪章先生著):“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下旬,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的亲自率领下,从山丹出发,经过五天的行军,于三十日进入临泽。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特务团共三干多人,朝着通往新疆的咽喉——高台,急速前进”,“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拂晓,红五军主力部队到达高台,立即将城池包围……守城的保安队和民团在红五军的强大攻势下,主动开放了城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