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其荣 《云梦学刊》2012,33(4):55-59
中农问题是我党在土地斗争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较早地认识到了团结中农的重要性,在土地斗争实践中对中农阶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明确了中农的阶级属性,区分了富农与富裕中农,提出了团结中农的两个基本条件和完整的团结中农政策,为团结中农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土地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党既没有象恩格斯提出的那样对属于“中等农民” 的中农采取关门政策,也没有象列宁提出的那样对上层中农采取中立政策,而是对整个中农阶级采取了联 合、团结政策。我党制定团结中农政策的依据除了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之外,还主要有两点:一、中国革命 的性质和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团结中农的必要性;二、中国中农阶级自身的特点即中农的经济、 政治地位和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为团结中农提供了可能性。团结中农政策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 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土地革命之后,中农成了农村中的大多数的时候是如此。”犤1犦因此,中农是党在农村必须团结和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是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农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过失误,有错有纠。本文就其主要错误、对错误的纠正及错误的原因作初步探讨。一、对中农的“左”倾错误及纠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党对中农政策所…  相似文献   

4.
党在各时期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富农虽然带有很重的封建的和半封建剥削性质,但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他们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一般可以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富农的生产在一定时期中,对革命还是有益的。因此,富农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如果政策得当,一方面可以孤立地主,把地主驱逐到更加狭小的阵地上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农,防止侵犯中农的利益,巩固贫农与中农的团结,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富农问题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时间跨度大,加上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党的富农政策处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之中。期间出现过不少曲折,特别是多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本文力图反映我党富农政策演变的全貌,并探求政策变化的历史动因,对政策本身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新路的探索张胜男探索民主新路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在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广大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必须要照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尤其在民族抗战的特殊时期,必须团结、动员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阶级、党派、团体...  相似文献   

6.
孙应帅 《理论界》2007,(8):45-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统筹协调好整个社会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便首先维护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推动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领导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曾出现过严重的“左”倾错误。任弼时从划分阶级标准、保护中农利益、保护私营工商业、区别对待地富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努力纠正“左”倾错误,为土改的胜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任弼时百年诞辰到来之际,深入研究任弼时纠正土改中“左”倾错误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来稿摘登     
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与讲政治的一致性 高瑞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来稿阐述其对执政党处理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的思考,指出必须正确把握政治与经济的结合部——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政治与经济处在同一体中,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有着共同的目的——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当前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激活和重组了农村的各种利益关系,最为明显的是土地流转的日益频繁。伴随着土地流转的大量发生,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社会分层,主要包括富裕阶层、"中农"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和贫弱阶层。这里的阶层分化不仅仅是职业意义上的,而且与基层治理主体直接相关。其中,半工半农阶层与"中农"阶层的形成和互补,构成了当前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通过这两个阶层的流动性与互补性,并且最终以"中农"阶层为载体,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找到了最有力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个政党,总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党,它不仅要以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作为自己坚实的阶级基础,而且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作为自己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作了科学的分析,作出了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富农是农村中一个相当复杂的阶层,富农阶层是农村中的中间势力,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富农政策,关系到革命统一战线和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富农政策问题上,曾受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犯有严重错误,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政府、学界有着高度的共识,但对于怎样合作,如何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这个问题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分析了农民经济合作的困境与异化、农民公共服务合作“难产”的原因,通过两个案例评述,认为外部力量介入对促进农民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部力量的介入并不必然导致农民作为合作主体的缺失;在当前反哺农业的财政政策条件下,应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合作文化建设整合为一;但不同地区外部力量介入的方式和目标是不同的,不可“一刀切”,农民作为合作主体的实现,需在操作层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涉黑犯罪采取“打早”、“打小”的政策须以打准为基础。涉黑犯罪分为两个类型:与组织形式相关的犯罪和基于组织利益由成员实施的具体犯罪。一般情形下由成员实施的直接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被首先评判,此后甄别成员问非法利用关系证明非法利益共同体的存在,最后对应刑法条款决定是否适用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罪名。如果存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纵容犯罪人的,亦据此决定适用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或适用其他罪名。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虽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作了规定,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产生巨额价格"剪刀差";"公共利益"范畴肆意扩大,致使征地范围过宽;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存在缺陷;失地农民正当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杜绝"土地财政",规避政府自利行为;明确"公共利益"范围,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长效机制,保障其生活质量等对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纠偏。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意义重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土地补偿、社会保障、农民发展等现实困境。为解决难题,需要构建合理的安置体系,包括失地农民安置政策机制、农民风险抵御能力培养机制、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在具体安置过程中,要集政府、新农村建设承接企业、失地农民三方力量,变被动安置为主动安置,变一次性安置为持续性安置,共同保证失地农民的合理安置。  相似文献   

16.
王华 《兰州学刊》2009,(10):178-182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初农民家庭收支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安福 《齐鲁学刊》2004,(1):98-10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民是国家财富最基本的创造者和国家赋役的承担者,其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兴衰的晴雨表。在唐初均田制度和重农劝耕的政策之下,农民获得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宽松的生产环境。农民在完成国家赋役、保证自身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家庭收入还略有剩余。家庭收入的剩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有条件去改善生活和扩大再生产,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为唐王朝的繁盛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动员能力看当前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所有能够影响农村社会政局稳定的关系当中,国家同农民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但又是最难处理的关系。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安排,稍有不当,就会影响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进而影响国家在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目前,农村中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其原因恰在于涉及到农民权益的政策和制度方面存在着欠缺。改善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必须规范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王海 《云梦学刊》2002,23(5):93-94
“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也应科学 ,尤其应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