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义增 《中州学刊》2007,(1):219-222
古代文论对屈原的阐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与话语言说方式。汉初阐释屈原是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扬雄等人阐释屈原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是一种“解经”话语方式;刘勰虽仍“依经立义”,但三教合流后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经”、“义”均有了新变;王国维在中西文化汇通的语境下,运用审美话语模式阐释屈原。历史上屈原阐释的突破启示我们: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生成新的文化语境和话语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格赖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对该理论本身的准确把握.它的汉语对应语本来应当是“会话含意”,但许多学者却错误地把它译为“会话含义”,这对语言学入门者来说是误导.“含义”和“含意”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前者仅指词语等所包含的意思,后者则是指话语或话语中的词语的暗含意义;前者所表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而后者则是言外之意,具有主观性;前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内在的、静止的、封闭的,而后者所指的内容则是在受话人理解过程中生成的,是外在的、动态的、可延伸的.因此,implicature与“含意”的含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朝鲜语指示词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不仅有指示功能,还有话语标记功能。在朝鲜语当中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指示词有“ュ”类和“ ”类,作为话语标记的指示词,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4.
浅谈“well”的话语指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well”是英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多义词。它既可用作实义词,又可以充当功能词。用作实义词时,它可以作:1.名词,如:anoilwell;2.动词,如:Bloodwelledout from the wound;3.副词如:well-done.作功能词时,它就是感叹词,可用作话语指示语(菲尔墨,1971)。“well”的这种用法在话语中极其普遍,如:Well,youmayberight.本文旨在介绍“well”一词的后一种功能,即其在话语中的各种指示功能deitic function)…  相似文献   

5.
“すみません”’除了表示“道歉”之外,还有“感谢”、“请求”、“唤起注意”等语义。迄今为止的先行研究,主要是从话语行为理论、固定句式、社会语言学、对比研究等角度来考察“すみません”的“道歉”义与“感谢”义,很少研究“感谢”义、“请求”义、“唤起注意”义等与“道歉”义之间的关系。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扩展机制来考察“すみません”的语义扩展结构及这四个语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话语标记是口头交际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话语标记对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话语组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口头交际中常见的几种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对话语标记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9.
时间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两个特点 :(1)相对性和绝对性 ;(2 )模糊性和明确性。在功能上亦有两个特点 :(1)标记性和指称性 ;(2 )有效性和无效性。人们对时间的主观性认识及主观性规定 ,造成了时间词在语义上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时间词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首先表现在时点时间词和时段时间词的划分上。语言中绝对表示时点的时间词和绝对表示时段的时间词很少 ,大多数时间词是表示时点还是表示时段具有相对性 ,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如 :①你什么时候去 ?我晚上去。②今天我找了你一晚上。①中的“晚上”表示一个时点 ,②中的“晚上”表示一个…  相似文献   

10.
王志英 《学术探索》2013,(11):74-76
“不是X,而是Y”既可以否定语义真值也可以否定非真值,否定非真值时属于元语否定,并且已经固化为一个很成熟的构式,其构式义表示强调义。此构式是在语义否定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语言表达主观性的产物;此构式形成以后构式与构件相互压制,使得此构式更加成熟化和抽象化;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策略,可以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视角,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想必”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与其他语气副词在用法上有些差异.在语义上不仅具有[+高确信度]语义特点,还具有[+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同时在语用上“想必”具有传信功能、委婉功能及焦点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王船山的诗学中,诗境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客观性的:由外境触发主体情感,形成客观形态的诗境;最具客观性的方式,即“现量”。其二是主观性的:由情感带出对象,形成主观形态的诗境;最具主观性的方式,曰“取影”。法相宗的“现”“非”二量之分,以及船山心性学中的“取”“受”之辨,引导了这一主客二分式的生成论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话语标记.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界定是重要问题,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式特征,如内部构成、分布特征及管界等;二是语义特征,如意义的程序性及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等,其中主观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言说类话语标记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谓语动词的感情倾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12,(3):204-206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义”是中国儒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同孔子相比,孟子对于“义”的讨论则要更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因而也就在一些方面有所创见和新意。一孟子把“义”提到了一个突出的高度,在许多情况下,“义”与“道”平列无别,几为一物。这与孔子仅仅突出地讲“仁”和“礼”形成明显的差别。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必要结果,只要与义同在,依义而行就行了。义是人们行为的最后准则。不仅如此,在他的许多论述中,义与道的含义相近,地位相当。他说,养洗然之气要“配义与道”(《孟子·公  相似文献   

16.
徐扬尚 《天府新论》2010,(2):148-152
《文心雕龙》的风骨何谓?现代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上有三说:一是文意与文辞两分说;二是形式与内容两分说;三是以风骨为相对文采的风格说。许多论证不可谓不细致、不深刻,然而却因总体上属于“非我”的“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割裂式解读,从而感染现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追根求源,那就是无视汉语传统的立象尽意、依经立义、相关性原则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既定意义、文本语境、文化话语诉求与读象悟意、得意忘象的解读方式,从而顾此失彼。风骨就是运用立象尽意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所建构的意象性术语,本身属于取象鹰隼的骨劲气猛的审关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倾向与追求,意义涵盖情志、文辞、藻饰、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再拜”释义零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拜”本来是一个动词,表示一种礼貌的行为;“再拜”还是一个敬词,表示一种礼貌的态度,其用法由来已久。古代文献的整理者们常常忽略这一点,导致“再拜”的“注释”和“译文”辞不逮义;参与辞书编纂的学者们有时也会忽略这一点,其结果是“再拜”条目的“释义”不能尽如人意———即使是经典辞书,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8.
刘丹  陈一 《北方论丛》2014,(5):50-53
"最美+X"是表示正面极度评价义的新兴构式,其产生、流行以一定的社会心理和语言动态发展为客观基础,也有表达说话人认识、评价的主观性动因。该构式的生成机制是距离象似动因下的概念黏合化;"最美"固化倾向明显,其作用和意义趋向于区别词。"最美+X"作为新兴命名性构式,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新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观念。  相似文献   

19.
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大学香港粤语口语语料库中出现在句末的“先”字进行考察 ,并从话语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发现 ,句末的“先”有两类 ,一类可还原成普通话的“先” ,另一类不能还原。不能还原的“先”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话语标记 ,标示话语中暂时需要打断的地方 ,是一种会话管理的手段。这种较新的用法应该是由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副词“先”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否定"的语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 ,运用间接委婉的形式对会话一方的话语所施的言语行为表示反对、拒绝、否定等 ,这里统称为“否定”。本文从分析“否定”的表现形式入手 ,探讨“否定”的语用功能。首先运用列文森 (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分析“否定”的会话含义功能 ;然后结合利奇(Leech)的礼貌准则 ,讨论“否定”的礼貌功能 ;最后讨论“否定”作为会话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会话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