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著名学者、作家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是一本研究我国 90年代文化的最新理论著作。它以宏阔的理论视界,面对 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针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我们描述、阐释了全球一体化景观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形图。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现状的全景透视,同时,也为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方法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应该说,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总量出现了自然负增长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尤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此影响最大,特别是延边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口的生育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从全国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具有向现代型生育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但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的负增长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走进社会生活的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辉 《兰州学刊》2007,(9):155-157,142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传媒的崛起和大规模地扩张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事实,以致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为传媒所覆盖的社会,也是一个为传媒所呈现的社会.文章尝试从传媒的结构、传媒文化生产机制的建立、传媒文本语态的转变以及社会语境分析诸方面,考察传媒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语言问题一直是困扰新诗写作的一个症结。这一话题对于文化转型、纯文学普遍失势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生存与发展尤显重要。在相继梳理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诗语言问题的几方面内容之后,从世纪之交诗坛关于传统、语言资源等论争角度,涉及21世纪初诗歌的语言问题,不仅贯通了近20年来中国新诗的历史;同时,也使这一问题在跨世纪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的延伸和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一、概念界说自1992年9月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与山东《作家报》在京联合召开:“后新时期:走出8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讨会”,到1995年(花城》杂志发表王宁的《后新时期:一种理论描述》一文及谢冕、张项武等合著《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于同年出版,其间,一批意见不一的学者分别阐释了“后新时期”一词及其所指称的90年代中国文化,并表达了各自对未来的文化期待。其中,一些对90年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怀抱后现代主义诉求的学者化用詹明信与贝尔(DanielBell)等人用以叙述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叙述模式与话语系统,较为系统地阐释了90…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主要通过城市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城市小说,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以写实风格描绘市民世态,二是历史文化意味浓厚的折射时代和现实,三是对城市作相对自由的欲望化表述。从这些小说可以看到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记录这一时期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一份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7.
《云梦学刊》2011,32(4):F0003-F0003
《传媒消费文化景观》:徐小立著,2010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不仅表现为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从而促进了社会消费;而且也体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文化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的中国小说经历了深刻的形态变化,呈现出与既往小说迥乎不同的面貌,这除了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变化有关外,还蕴含着更为深层的时空观特别是空间意识的改变。从伤痕、反思文学中人对外部空间怀有的亲和感、同一感,到先锋文学中主人公对外部空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的变化,可以看出作家通过对个人独有心理空间的营造来进行自我建构的努力:他们试图通过营造这种个人独有的私密心理空间来确证自己的存在感。空间意识的变化对此一时期文学的深刻影响突出表现为文学从纵向时间之轴上的前后对照到横向并置的普遍性空间的转换以及世界性、人类性、个人性主题在文学中的重新复活。先锋小说中时间意识的变化则突出表现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同一性的历史时间被个人化、感觉化、瞬间化的多重内在体验时间所解构、替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演化进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着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改革。这场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搞活了农村经济,并且牵动着中国农村社会几乎所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改造,整个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恢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之光。综观近17年福建农村文化发展历程,具有整体改革意义的三件事;一是80年代初山区集镇文化的兴起;二是SO年代中后期沿海侨区雏型文化市场的形成;三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多方位结构性增变。这三件事不仅深刻地推动着全省农村文化从…  相似文献   

10.
张霖 《中州学刊》2007,(1):239-242
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然而在近10年中,这一问题未能有效推进,其症结在于研究者忽略了90年代文学发生的本土语境,仅仅依靠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从而导致“断裂”说的流行。相反,如果研究者将90年代文学转型纳入80年代文学参照系中进行考察,就会清晰地看到90年代文学转型的发生与中国现代文学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人到社会,个人要发生一种新的文化性变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这种新的文化性变化即是人的社会角色化.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为了获得这个存在形式,需要经历一番文化化或社会化转变.人参与社会组合和社会生活,目的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与人的社会角色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流行歌曲是现代社会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流行歌曲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20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背景、特定的社会生活、多种音乐风格的蓬勃发展使新时期我国流行歌曲具有了独特风格,也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流行歌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3.
王泉 《学术探索》2010,(3):119-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构成了新的文化坐标。在这一坐标系中,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民族文化人格开始形成,同时又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突围姿态。这样的文化坐标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指向,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方位的文化辐射。它沟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缩短了儿童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4.
肇源白金宝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以其揭露面积大,遗存资料丰富,使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取得了新进展。位于遗址最早文化层面上的第一期遗存,是一种新发现的考古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大约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000年,松嫩平原经历了新石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据对已识别古文化遗存的认识,可划分为六个考古学年代期。这一考古学年代分期标尺的确立,将深化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杨菲 《社会科学家》2005,(6):185-187
90年代是一个城市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城市文化影响下新的叙事形象的出现,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也标识了90年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了90年代文学中新的叙事形象,进而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试着揭示时代和文化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6.
品牌化是90年代散文最为重要的写作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散文文本的品牌化;散文家主体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的化身;散文客体的品牌化。90年代散文写作的品牌化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民族心理与文化心态,它的喧嚣与繁荣构成了90年代文学的一个基本悲剧。  相似文献   

17.
凭借自身强大的符号意义的制造能力、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大众媒体催生和加速了消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产生和流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凤凰卫视倡导的"生活时尚"类栏目到今天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实用"类栏目,生活类电视栏目通过一次次的改版与重新定位,见证了消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变迁。从"生活时尚"到"生活实用"的转型,有其现实依据,因为任何文化、艺术的生产与审美的消费,都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及审美心理,从社会心态的变化入手,随时切入其期待视野,以大众的恣态、通俗的方式走近观众,努力做到"视角融合",这才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新学人论坛的同学们给我这个讲演机会。今天我讲的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是我对中国现代进程的一种不同于主流观念的思考。我先从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的三所大学说起: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当时,这三所学校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分量的。我们首先从三位校长说起。  相似文献   

19.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盛。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是现代学术负面后果所导致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