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湘源 《云梦学刊》2012,33(1):58-62
岳阳古称麇子国,并非麋子国。岳阳有无麋子国的根本问题是所出何典?若出自《左传》,则皆与岳阳无关。至于被楚灭国后再迁的麇子国城在岳阳何处?待考。  相似文献   

2.
何浩著《楚灭国研究》一书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是自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以来,对先秦时代楚国灭国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而卓有贡献的一部力著。先秦史上的灭国研究,从来就是一个异常纷繁复杂、难度很大的课题。不仅因为许多灭亡之国文献无征,其事、其时乃至其地均渺茫难考,即令文献可征者,亦多语焉不详。历代诸史作者和注家疏家,多对先秦灭国史料进行爬梳整理,取得一些重  相似文献   

3.
冄考     
冉,本字冄,或释“冄”为“举”,笔者未敢苟同。在此谨贡一得之愚,深望海内学人幸有以教之。一、(?)国地望及其灭国年代(?),系古国族名,肇源于“(?)”。晚商文化二期至西周早期的礼器铭文中,迭有所见。晚商文化二期的绝对年代约为祖甲、廪辛时期。据《竹书记年》、《史记·殷本记》等参较卜辞所载殷代先公王世系,除稍有错次外,大体相合.《元和姓纂》:“冉,高辛氏之后。”足见其国祚久长。  相似文献   

4.
在楚史研究中,关于楚灭国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由于它牵涉到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地名学、训古学等多方面的学识,加之年代久远,有关史籍多巳湮没无闻,能够说明问题的考古资料又廖廖无几,因而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何浩先生是一位在先秦历史文化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长期以来,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畏艰难,致力于此项问题的探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进而推出《楚灭国研究》一书(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洋洋二十八万言,对楚灭国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受到学术界的青睐,被誉为“在楚史楚文化研究继续前进的浪潮中,居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相似文献   

6.
(蓝)国小考     
在对过往材料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利用高青陈庄出土的金文材料,指出陈庄一带原为东土(蔓)国所在,在周公东征被灭国后,齐太公封姜姓庶子至此筑城戍卫边防,并从此以“(鼙)”为氏,在康王时期还因其特殊地位被称“(蔓)公”.这样在对考古材料做合理解释的同时,理清了不见于文献记载的东土(蔓)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关于夫余灭国的原因,慕容鲜卑政权的崛起及其对夫余的攻伐无疑是夫余灭国的催化剂。其中,前燕国力的不断增强,使相对弱小的夫余成为慕容鲜卑不断进军的对象,迫使夫余屡次西迁并使夫余势力日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西晋初期实力足以帮助夫余复国,尚可维系"华夷秩序";东晋势力衰弱,慕容皝时期前燕走向强盛,夫余失去了保护伞。最终勿吉崛起,灭掉夫余。  相似文献   

8.
楚先北向后东图,申吕随唐实首涂。汉阳诸姬食灭尽,征诸传记半模糊。清代治《春秋》学者顾栋高写在《春秋列国地形口号》中的这首楚灭国诗,概略地指出了入春秋后楚拓土扩疆的方位及顺秩,同时也说明了因时间久远,史籍湮灭,考证某些西周封国被灭原委的困难。楚灭国兵锋首向于北,是为了同中原诸国争夺“一匡天下”的霸权。据《春秋》  相似文献   

9.
张晨 《天府新论》2023,(4):31-40
血缘与政治的张力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亲亲相隐”以求敦厚人伦,法家则批判儒家以私家血缘破坏国之公法。在此问题上,公羊学家通过对为父绝母当否、为国诛兄义否、为父灭国可否三事的讨论,提示出一条新的路径:重视秩序建构,申明公高于私,在严辨公私之分的同时兼顾亲亲之恩,既避免了因人情泛滥而导致的以私灭公之弊,又规避了因过伤人情而流于暴政之患。且其以天道之公规范现实政治之公,以明公之最高根据在天而不在人君,为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建立了规范。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王纲解纽,诸侯并争,天下大乱。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140余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域中,争战厮杀,兴衰变幻,存亡无常,先后出现了齐、晋、楚、吴、越五国争霸的局面。吴国原是偏居东南一隅的小国,为什么能够突然崛起,西破荆楚、南服越人、北威齐鲁、力挫强晋,成为一时的霸主?而又为什么它的霸业是那样的短暂,如同昙花一现,竟至骤然灭国?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史家重视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12.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13.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流传了一千多年,高原古国吐谷浑也灭国一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14.
一、楚国异族人的来源春秋时期,楚国吞并了数十个小“国”。这些被灭国的君民,大部分成了楚国人,在楚国的异族人中,以这类人为最多。熊绎被封于丹阳,尚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艰难时期,国力微弱,无力灭他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他一度扩张,伐庸、杨粤、鄂,封三子于“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此时楚国的异族人一定不少了。时隔不久,由于周王室的威胁,楚人暂时停止了扩张(同上)。  相似文献   

15.
简讯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最近指出: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或一时笔误,或由于传抄、刊刻之误,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性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人物错误。包括人名错讹、字号错讹、人物身份错讹、人物关系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沿用无误,毛宗岗却擅改为“翼德”。(二)地理错误。包括: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  相似文献   

16.
宕昌国     
宕昌国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宕昌羌在南北朝时所建立的一个羌国。这个羌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一百四十年之久。由于国小势弱,多不为人注意。加以其历史资料多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许多通史著作也不屑叙及,仅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略有叙述。考宕昌国的占地方位,据《魏书·宕昌国传》:”其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周书》和《北史》均作“席”,误。)水以南,南北八百里”。按仇池即今甘肃省成县西北的仇池山,也即郦  相似文献   

17.
王锐 《人文杂志》2023,(1):86-99
辛亥革命前十年,梁启超在言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那一时期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以生动的文风向国人介绍世界大势,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危局。在这其中,发表于1901年的《灭国新法论》极为重要。梁启超在其中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支配非西方国家的手段,强调前者灭人之国往往不需要直接动用武力,通过金融、借债、修筑铁路、派遣顾问等方式便可完成。梁启超的这些观点,对于近代中国人更为全面地开眼看世界极有助益。也正是在剖析“灭国新法”的脉络下,梁启超提醒国人要注意帝国主义问题。而对帝国主义问题的高度重视,成为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吴洪琳  张梓轩 《西域研究》2023,(2):16-25+170
素和氏应来自于史书所载“勿吉”傍之“素和国”,非鲜卑檀石槐之支裔,林宝之所以有如此记载,是他将檀石槐联盟中三部之一的鲜卑大人素利误为素和;而且白部与素和氏也没有关系;十六国北朝时期主要活动着三支和氏,分别改自素和氏、来自汝南郡和峤,以及来自河西或西域地区;而与和士开相关的几方墓志,都将其族源与“金山”联系在一起,不论金山是今阿尔泰山还是河西地区,总之和士开一族应该来自于河西或西域地区,正好契合了史载其先为“西域商胡”,而非“本姓素和”,之所以出现“本姓素和”的原因,是与和士开同僚所说的和士开“素有和氏之庶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极有可能是王越化名.罗本贯中,也即罗列资料史事,追溯本源,以"义"贯穿其中的意思.<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成化末作品,王越有充分的动力和条件创作此不朽名著.王越思想文风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契合,<王越集>内诗文所表达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意旨及情节已大体具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流传及最初的书目著录,都和王越有极大的关系;<三国志通俗演义>和<王越集>有相同的误文,且契合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20.
陈一先生新著<现代汉语语误>摆脱传统语病分析的局限,从多种角度对语误现象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在研究中系统地运用了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理论,所构建的新的研究框架对开创语误研究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