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2.
志愿者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者资源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源 ,其开发本质上不能离开与相关人文环境关系的研究。本文从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切入 ,审视志愿者资源深度开发的社会环境 ,首次从社会学的学理视角提出了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生活层面的“人文环境”的理念 ,明确指出“法制建设环境不够健全 ,文化环境人文关怀缺失 ,经济水平深度支持乏力是志愿者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的现实瓶颈” ,并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3.
现实美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物质性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创造的美。它表现为劳动成果之美、人物身心之美及生活环境之美。劳动成果之美包含满足实用的功利美与满足五觉愉快的形式美,人物的社会美包括外部的形体美、仪表美与内在的心灵美,生活环境之美包括硬件设施的形式美与软件建设的风气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技手段的提高,人们的形体仪表、日用商品、生活环境不断向满足官能愉快的形式美方向发展。作为这一现代生活基本特征的理论揭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从国外转到国内,呈现出自身的逻辑行程和得失,值得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商业活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途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商业顺应人民意愿,汇聚改革开放,合乎时代潮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美丽商业.商业主体通过商人之美、商品之美、商德之美、经营管理之美、科技之美、环境之美和观念之美营造美丽商业.美丽商业建设不仅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尤其是政府的监管和推动.亟须法治先行,深化改革,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完善品质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的概念,人们的观点和答案各不相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者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任务.美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追求.美让人类的生活快乐、充实、满足.舞蹈专业的美育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多优势,因为,这个专业就是学习美、研究美、发扬美、传递美的课堂.美育从环境、教学、思想等方面人手,从生活、工作的点滴人手.美育的关键是教师.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知美、懂美、会美、育美、享美、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卢铿如是说     
自然之美:环境创造的艺术自然之美才是真实的美和永恒的美。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乃人之常性。大自然本身就是最优美和最伟大的环境与建筑。自然的秩序永远高於人的秩序,尊重自然是环境创造的关键。环境艺术不只是以自然本身的形态去表现自然,而是在理解自然的基础上再现自然。住宅小区不应该被看作是由建筑物组成的,而应被看作是由建筑物之间的环境空间及其整体组成的。整齐排列的南北朝向是低科技、低消费的工业时代的人们为了追求阳光的暖意而形成的布局思想。景观朝向正在替代气候朝向。曲线来自自然天成之美,与机器加工的直线形成强…  相似文献   

7.
浅议高校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营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营造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我们应当从法规环境、人际环境、语言环境等诸多方面来营造和谐的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美学的视角,从水质之美、酒质之美、园林之美、企业文化之美四个维度审视山西杏花村汾酒文化的建设,对当前及今后的环境和审美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因素和关系.在本文中,笔者从人文环境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角度出发,分人文环境及其作用、区域观念转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区域新形象塑造四个部分,对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淡之美的推崇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笔者认为,道家是中国历史上这种普遍的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作为道家最高的哲学和审美范畴,"道"的美,是最高的美,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道"的美,就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  相似文献   

1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提高的今天,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普遍的重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提出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全球性的对环境艺术的普遍认可。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联结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桥梁。环境的艺术化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理想的和谐社会环境的有效手段,它必将和人类生活紧密结合。毋庸置疑,"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文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该文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环境保护与人民当家作主,环境保护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及建设文明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人是互动的关系,环境对人有塑造作用,人也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逐渐发展的,取得了许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公民现教育,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诉讼机制等等.将公众参与政府行为程序制度化,确保公众能够表达自身利益,多方利益能平衡,政府行为受制约.  相似文献   

14.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鉴古思今,希望能对我国现在所经历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从人性方面对环境危机的实质、根源做了分析,并对克服环境危机的途径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人对环境的需要是全面的,它既是人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生活的载体。但在现实中,人们盲目地局限于功利视野,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谋取财富,寻求自然的功利价值,这就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毁坏了人类的生存之基。环境伦理对自然的关爱着重环境生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旨在从审美、科学、宗教等社会文化的视野看待自然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维护人类的文化尊严。环境伦理对自然的尊重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文化视野的回归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无论历史、现实或未来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这是由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并在人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确证。现实中人遭遇到了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价值论等观点纷纷扬扬、莫衷一是,其实,问题最终将由人加以解决,即解决人的知识、理性的作用加以解决。人的主体性存在是解决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直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文章指出,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法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严肃执法,维护环境的公平正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后盾力量。  相似文献   

19.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至今,人类已经走过了40年的环保历程。40年来,人类整体的环境认知、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开展了许多环境问题研究,通过谈判达成了许多国际性环保协议,进行了许多环保实践,许多环保法令和行动被实施。但是,与环境的恶化程度、科技不当应用所产生的愈发严重的环境破坏后果,以及金钱、权势和贫穷这些更可怕的污染的恶化相比,人类的环境保护进程可以用缓进实退来形容。每一年新产生的环境问题总比解决的多,环境危害在深化,在向更广泛的区域漫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环保几乎被经济压垮,陷于惨淡尴尬的局面,国际环保会议也沦为博弈战和口水战。然而,地球环境已经难以承受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重,人类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拯救自己的家园了。"绿色经典"预言的"失控"、"崩溃"正在发生,我们迫切需要以行动为实质性特征的第二次环保启蒙,需要人类社会的转向性抉择。  相似文献   

20.
“典妻”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买卖婚姻。妻子的出典是穷困环境下的野蛮民俗,是对善良勤劳的女性的毒害。“典妻”题材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独特,令人慨叹,让人们对这种封建女性的悲惨遭遇和她们所背负的沉重苦难产生深刻的反思。“典妻”婚是宗法文化下女性的“无我”反映,是封建礼教下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