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增长,中国出现了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发达程度呈梯次递退的不同经济区域,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泛渤海地区三个世界级的经济发动机。东北是具有加重型产业和原材料产业优势的区域,它不应成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后院,而应坚持自己的区域特色,整合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发动机力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根支柱,这也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需求。如果在未来十年至十五年内形成东北、中部和中南部三个新的世界级经济发动机,那么中国将可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力量。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系统整体退化,资源保障能力显著降低,国土开发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现状及特点,可以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三类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吉林省虽地域面积不大,但在区域内自然条件影响下,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其优化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可以确定为建设中部经济带,发挥大城市功能扩散作用,"长-吉"区域整合一体化发展;重点开发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城市化水平;限制开发区承担着我国和吉林省生态系统修护和保护的重任,在此基础上主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3.
最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占国副研究员的专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颇具特色的有益探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第一,该书结构严谨,是近年来系统研究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力作。全书11章,24万字。在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一般概况,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劣势,预测并阐述了边境地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者专设章节研究了分税制对县级财政的影…  相似文献   

4.
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永芬 《学术交流》2003,(12):113-115
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各地区未能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来选择不同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而是背离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规律,形成趋同型产业结构,给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及消极后果,认真研究和分析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的形成原因,将有利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空间表现。基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程与特征,重点探索了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协调理论逻辑与目标设定,从宏观目标、经济体制、空间结构、区域协同、区域政策、生态保护六方面着手,围绕差距缩小、要素畅通、空间集聚、分工合理、协同治理、绿色低碳六大发展目标,提出了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即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和紧抓区域生态治理,从而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从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占有百强县的绝大多数。其成功经验就是积极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形成良性循环。东北、中部、西部的县城特色产业集群虽然也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应该向东部百强县学习,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的空间组织方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集群自身特性,集群内企业容易形成战略盲点,集群发展中的战略雷同、区域锁定等可能导致的风险,都会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问题.要保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延长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就必然要求在集群成长的各个阶段及时进行升级.地方政府可以解决产业集群升级中市场本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和升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政策,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基础设施,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促进区域融合等行为来参与产业集群升级发展过程,减少我国现有条件下市场因素在资源配置上的某些局限性,引导、规范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区域产业协同则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理清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沿着“目标导向—支撑保障—演化机制”的脉络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以深化产业分工催化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内外联动优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区域创新联动增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创新效能,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协同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地区产业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致力于为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程度同城市经济指标水平成正比,可以分为核心圈和外核心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对湾区产业经济发展、优质文化内容供给、港澳居民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在电影产业领域,区域协同是对辖区发展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地再结构化过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其在区域联动、社会制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现存短板,提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以期促成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新局面,实现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兰州新兴产业的因子分析选择及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出工业、工业强市”是兰州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兰州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目标。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确定轻重缓急的产业发展安排。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兰州新兴产业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兰州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顺序。  相似文献   

11.
一、甘肃经济成长的特点和历史前提 (一)行政镶嵌。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资金投入是决定其它要素投入的核心部分。大体说来,一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可以有三种实现途径。一种是由区域经济内部的积累和集聚来推动,另一种是来自区域经济外部的“注入”式推动,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既内部积累和外部“注入”相结合,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内部积累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或产业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创造资金前提,二是产业之间互相提供积累条件。外部“注入”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式  相似文献   

12.
张唯实 《社科纵横》2008,23(4):47-48
本文在分析论证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和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证楣结合的动态分析方法,提出发展对外贸易对挺高中国产业竞争能力至关重要.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上升为动态竞争优势,培育中国产业的竞争能力,调整其产业结构向技术进步速度较商的制造业升级,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和培育动态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重组,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重组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沿海各地区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有效协调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地区间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已成为充分发挥海洋开发在我国未来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作用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理论研究滞后的实际,本文立足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海陆一体化视角论述了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子,探索了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看,目前是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转型产业的要求,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内生动力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中西部地区政府都出台了鼓励产业转移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转出地政府与企业对产业转移心存疑虑,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区域看,与浙江毗邻的江西、安徽等省区与浙江经济互补,交通相连,有 利于浙江产业延伸与转移发展.浙江各地政府需要抓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区域经济落差原因与苏中苏北协调发展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区域经济由南向北产生阶梯式落差,尤其苏北远远落后于苏南。究其原因,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基础是形成发展落差的重要因素,而区域文化、传统观念、思维定势是形成落差的主要因素。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有效开辟区域经济发展新途径,创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苏中苏北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韬 《社科纵横》2020,35(1):39-44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分工从产业层面步入空间层面的具体体现。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群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体,已经形成替代区域经济的城市群经济,空间竞争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结合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在空间竞争视阈下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模式及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为提升我国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大循环从总体上和客观可能性来看,真正能够充分利用的是沿海地区。但是,这不能不波及内地各个地区。因为国际大循环是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思路,全国各地都可以利用,特别是沿海地区走国际大循环之路,全国各地都将被牵动,也势必影响到我省。一方面,沿海地区实施国际大循环,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机遇。第一,沿海地区实现“两头在外”(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大进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北开发事业必然成为我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将是西北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条件。由于受世界知识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趋势和我国国情、西北地区区情条件的规定和影响,西北开发要取得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巨大成功,其战略模式必须具有这样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立足基本的国情、区情条件,二是提高开发建设的起点,三是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四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可以把西北开发的基本战略模式简略概括为:依靠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杨宏翔 《学术交流》2006,(3):97-100
发展经济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路径证明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比如贫困的恶性循环论与政府投资和引进外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发挥劳动的比较优势;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市场换技术;全要素经济增长理论与技术创新和产权制度改革等。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得出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朱坚真  张力 《创新》2010,4(6):42-45,52
区域产业转移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优化产业输出地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产业输入地的总经济存量,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产业转移的研究割裂了海陆产业的关联,使产业转移在空间维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基于海陆统筹的角度探讨推动区域产业有效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使产业的区域转移在空间研究上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