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酒之风:存在与虚无(之一) 一 比服药之风更源远流长、更让人喜闻乐见、更能彰显魏晋风度的,当然就是饮酒之风了。这种风气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流行,而且,就酒的品牌之多、产量之富、消费群体之密集而言,今天的饮酒之风可能比古代更甚。但,同是饮酒,今人对酒文化的贡献实在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2.
美容之风:"神超形越"的梦(之五) 中国文字中的"风"大有讲究,什么东西一旦成了"风",真是了不得.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话用成语来表达,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上行下效."风德"二字从此称为一个可以互称的词.但事实上.两者还是大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廖天 《家庭科技》2016,(5):22-23
正湿气重是万病之源中医认为,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邪是万病之源。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时,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饮酒不多,但嗜酒,并交结许多诗书画界酒友;酒对其诗情、书趣及画意的产生有如润滑油、催化剂;山人深谙酒文化的情趣并以并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多样的饮酒情趣产生多姿变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6.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一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世纪中国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标题为<文化比法律更有尊严>[1](简称<更>文).文章声称,要改变"我们的文化传统之贫血","首先需要的是将国家和市场的意志驱逐出生活世界,将春节的主宰权还给文化,还给传统,还给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该文立论甚高,或大有深意,常人不便置喙.但作者专门拿"禁放"说事,认为"比春节晚会更荒谬的,是那个禁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性法规",却很难使人苟同.  相似文献   

8.
宋代荐举与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坤 《北方论丛》2010,(6):70-75
宋代荐举制度在选官中的地位较之前朝后代都有所增重,使其在官员仕进之路中逐渐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兼之制度的不完善,士人为谋求荐举,造成了"奔竞"成风的社会现象.由此在客观上对有宋一代的士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代虽不乏在荐举中坚守道德,砥砺士风的士大夫,但在现实环境之中,却虚弱无奈.虽对士林有所激励,却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荐举之风的不正加剧了士风恶化,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德诚禅师为唐代著名禅僧,宗风峻烈,屡为世人称道.但世人鲜知德诚生平,更不知他是唐诗人、词人;其诗词共39首,总日<船子和尚拨棹歌>,是唐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今有元刻本及明、清重刻本.<拨棹歌>中诸渔父词常提及"钓鱼",实则暗含有"求道"和"求徒"两意.德诚身后,<拨棹歌>屡被后人称及,引起僧俗两界的颂赞之风.  相似文献   

10.
周杰伦的《东风破》确立了"中国风"这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引发了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比较的研究浪潮,但对于隐藏在浪潮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少有人探讨,本文列举了"中国风"音乐研究的主要论点,同时对隐藏其后的社会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金恩景 《兰州学刊》2010,(Z1):85-88
苏门四学士词的题材种类比较丰富之泛,其中妓女、女人与饮酒题材的作品最颇多。不过,在同类题材作品的表现上,四学士每个人有异同之处。黄词的女人是大胆、直率与积极的形象,秦词里的女性是脆弱、被动与消极的形象。晁词里的女人是做个优雅的形象,以华丽的表象委婉地透出无奈和淡淡的哀愁。如此,其女性形象不同。但四学士词中"酒"字是发感情的媒介体,他们通过描绘饮酒,表出自己的深情。  相似文献   

12.
自治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刚 《人文杂志》2005,(2):18-23
从"命名"上来看,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本体论的纷争,但从"命意"上来看,在这些不同的本体论问题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一致性本体论不仅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更深层的是为人之为人寻求合法性根基.但在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中,这一深层"命意"却被异化和遮蔽了,以致人之为人的根基还要外求于"他物".所以在此意义上,传统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他治的本体论".而马克思哲学对这一"他治的本体论"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将人之为人的根基奠定在人本身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开辟了一条人"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性道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相对立的"自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酒与文学作品历来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将饮酒生活审美化、诗意化却是陶渊明对文学的独特贡献。在魏晋饮酒之风盛行之际,陶渊明虽然也嗜好饮酒,却能去掉魏晋士人饮酒时的狂放色彩,将理性精神注入其中,即使在酒醉之时也能保持足够的智慧与清醒去体会酒中之理,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仅在酒中找回了自我深刻的自然本性,而且将饮酒生活赋予审美色彩,使其人其事在作品中闪烁着理性的光环,从而符合了后世文人尤其是宋朝文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知足"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是"知足"思想的核心表述.汉代颇行"知足"之风,很多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远离权势和名利,追求淳朴清静的生活;他们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50-157
孟子把自己"好辩"的原因归结为对杨朱、墨翟等人的批判,这使他为战国儒家赢得了"好辩"的名声,但孟子的这种解释无法回答为什么他在儒家内部以及与时人经常辩论。因此,孟子的"好辩"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有对杨朱、墨翟之言的反攻,也有对当时知识界特别是稷下学宫论辩之风的吸纳,更有齐地"好辩"风俗的影响。与稷下学宫的"利口善辩者"相比,孟子的"善辩"在方法上还稍显逊色。当然,孟子的"好辩"并非仅仅为了取胜,其中更要受到儒家学说的制约。孟子对辩论的"不得已"态度,源于孔子对言辞功能的怀疑,而孟子对于辩论的开拓影响了荀子的立论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的饮酒描写溶入了整个社会的饮食文化之中,并带动整个故事的方方面面,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加剧了小说的冲突与矛盾,使故事情节既扣人心弦又妙趣横生。《水浒传》以酒始,以酒终。英雄好汉、平民百姓的饮酒行为,众口流传,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干部的考察中,不仅要考察干部的政绩,而且要善于通过政绩来考察干部的"官品"、"志趣"、"谋断"、"能力"和"大器"等方面的素质,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干部,避免和克服干部考察中的形而上学和片面倾向,以匡正不良的用人之风.  相似文献   

18.
味觉思想之确立,原本作为欲望表达的饮酒被转换为认知方式与思想方法。苏轼、朱肱等人进而从味开始考察酒,追寻酒趣、酒德。尤其从性道之维领会酒,深刻阐发了“以酒为命”“酒近于道”“酒中有妙理”等精义,揭示了酒的形上内涵。自此,对于士人来说,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性命、道理的展开,更是自觉的精神修行。饮酒敞开酒中之道与理,以及人自身的性和命,酒也就由外在的欲望对象转换成了人的内在精神生命。当饮酒被当作形上活动,日用常行也就有了形上意义,这些洞见无疑为“日用即道”观念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准备。  相似文献   

19.
邓小军 《晋阳学刊》2007,(5):108-112
历来注家皆认为《饮酒》作于东晋,本文提出《饮酒》作于刘宋。《饮酒》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感,言新朝也会灭亡,当作于入宋。据《宋书》纪传、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及陆游《入蜀记》自建康溯江抵达江州需时22日,可知颜延之自京贬始安郡路过江州,是在宋永初三年八月八日左右;《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指近来秋分八月初十以后夜比昼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与延之"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日期、事实相合;《饮酒》当作于永初三年秋分之后。"比夜已长"与《述酒》"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皆以黑夜象征刘宋政治黑暗。以饮酒象征政治不合作,来自竹林七贤;象征政治不合作以及隐逸躬耕以保全独立自由人格和生命权利,则是来自陶渊明的新玄学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自宋代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长期浸润于经学环境中的古代士人的"经学中心"意识导致形成"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争相为高的局面.从中国先秦以后诗歌的发展来看,各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承续情况不同.唐诗基本指向具有"风人之致"的"诗人之诗",而宋诗则基本指向具有"雅人深致"的"学人之诗".近代同光体诗人,在反思前代诗学的基础上,肯定"诗人之诗"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认识到"学人之诗"产生的历史必然.他们试图使"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调和诗歌的"吟咏情性"与"明志见道"功能,为近代诗歌发展寻找新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