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首先是以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文学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他一登上文坛,便与文学期刊发生密切联系,并直接主编过文学期刊。编辑文学期刊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期刊活动的拓荒者之一,为我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期刊活动的开始1916年,ZI岁的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早期的期刊活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期刊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势头。但是,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困境中摸索前进的纯文学期刊出现了学术化和市场化两种明显的倾向,而学术化和市场化在促进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期刊的健康发展。不过,在历经一番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中国文学期刊已变得更加成熟并即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3.
在图书馆的藏书中,中文期刊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中文文学期刊又占据期刊榜首。探究其发展规律,为到馆的读者更好服务有着很深的意义。中文文学期刊在动乱结束后,曾迎来繁荣发展的大时代,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其的渴望,中文文学期刊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大众文化产品的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今社会是信息产业的多样化,数字化,视觉化的多元时代,中文文学期刊受到不小冲击,为了寻求出路,必须走出低谷。从自身改变中寻求新的发展.探求发展变化中的规律,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多元化的包装,文学期刊与影视互动。为影视作品提供创作蓝本等等.为中文文学期刊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十年“文革”,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大批纯文学期刊创刊或复刊了,文学期刊的园地显得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当时的中国文坛,纯文学期刊占绝对优势。80年代中期,文学新刊纷纷破土,新创刊的文学期刊不下60种之多,出现了文学期刊的又一次繁荣。其中除纯文学期刊外,已出现了一些通俗文学期刊,如《今古传奇》、《章回小说》、《中国故事》等。甚至  相似文献   

5.
浅谈文学期刊办刊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众多的文学期刊举步维艰,在四面楚歌声中茫然四顾,探寻文学期刊发展的新思路。有的期刊义无反顾,改变办刊宗旨,向文化期刊和女性期刊靠近,这种变化体现出文学面对商业法则的无奈。有的期刊几经徘徊彷徨,回归纯文学,文学期刊不能简单适应社会文化潮流,提升民族精神境界也是文学的神圣职责。文学期刊与网络联手,营造文学的多维空间,网络传媒和文学传媒的互补,扩展了文学的传播空间。推出新栏目,体现新特色,增强创新活力。尽管众多的文学期刊试图调整办刊思路,但文学的衰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文化消费的多元争雄使部分文学期刊不容乐观,只有不断创新进取的文学期刊才能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冰冻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大批纯文学期刊创刊或复刊了,文学期刊的园地显得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当时的中国文坛,可称得上纯文学期刊的一统天下。至80年代中期,文学新刊纷纷破土,新创刊的文学期刊不下六十种之多.出现了文学期刊的又一次繁荣。其中除纯文学期刊外,已出现了一些通俗文学期刊。至此纯文学期刊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一些纯文学期刊在文坛上消失了;一些纯文学期刊则增设了不少通俗、纪实性栏目,刊物的性质由纯文学变得雅俗共赏了;一些纯文学期刊则不再姓“纯”,而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CSSCI 2003至2007年中国文学来源期刊的相关引文数据为样本,通过引文分析法,对中国文学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特点、中国文学期刊间引用网络、中国文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及外文期刊的引用网络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有不少有心人尽心尽力地译介外国独幕剧,推动了国内话剧尤其是独幕剧创作的繁荣。同时也有一些社科类期刊开始关注和刊载外国独幕剧。1950-1970年代的独幕剧的译介工作十分萧条,不过,在建国初期,也有少量新生的文学期刊,利用期刊的灵活运作方式,在政策规范与各种运动的细缝中,默默地将一批有质量的外国独幕剧译介给读者,1980年代,是外国独幕剧译介的又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9.
市场语境中文学期刊的命运及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是最传统也是最主要的文学传播载体,但在市场背景下受国家政策、文化研究热、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出版体制的改变,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期刊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生存危机.而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文学期刊本身所承载的主体文学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基于文学期刊与文学的直接关联,文学期刊的改革不能只关注于市场,它必须始终以文学性为根本,不能背离"文学是文学期刊的立身之本"这一基本原则.惟其如此,文学期刊的改革才能坚守文学的品性,维护文学的尊严,也才能担负起文学传播第一载体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通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决定于今年九月在北京举行全国期刊展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期刊出版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这次展览是为了检阅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成就,加强对期刊出版工作的导向,扩大期刊宣传,促进期刊繁荣。展览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期刊美术编辑是一个在建国初年就设立的职业种类。作为文艺工作的一个方面,它在我国的文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脑技术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冲击,文学期刊美术编辑也面临着转型和挑战,如何在现代化的传媒背景下,保持和提升美术编辑的作用,提升文学期刊美术编辑的现代设计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愈来愈完善,愈来愈成熟的条件下,作为一家以鲁迅同名作品命名的文学期刊,《野草》杂志以"培养文学新人、振兴鲁迅故乡文学事业、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宗旨,始终以敏锐的视角,走在纯文学的前沿;坚持内容为王,善于思考和总结,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野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高校学术期刊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高校社科期刊已达1 100多种,成绩突出。没有学报为研究成果提供发表渠道,中国学术的繁荣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术质量大有提高,也培养了一支队伍。高校期刊的基本属性是学术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期刊业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和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模式。高校期刊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产业化、规模化。  相似文献   

14.
近一二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学期刊衍生出两种新的诉求,即商业化和大众化,并从根本上改变着我国文学期刊的传统性质.市场特性和文学特性的不兼容性,使文学期刊倘若不转化为文化工业,就必须引入"第三物"才能生存.文学期刊当下的生存困境,其实是文学和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15.
"核心期刊"概念漂洋过海传入我国,已风风雨雨30余载,既推动了我国期刊理论建设和学术发展,又在学术与期刊评价等方面滋生出诸多负面效应。钱荣贵先生《"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一书的出版,是校准"核心期刊"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端正对"核心期刊"认识的心血之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建设和现实警示意义,有助于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核心期刊"的作用,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阅我国期刊事业的成就,加强对期刊出版工作的导向,扩大期刊的宣传,促进期刊的繁荣,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新闻出版署决定  相似文献   

17.
经中宣部同意,新闻出版署决定于今年九月在北京举办全国期刊展览.这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期刊展览活动,是期刊工作者汇报成绩,相互切磋的一次盛会,对于检阅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成就,加强出版工作的导向,扩大期刊的宣传,促进期刊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次期刊展览活动期间,将举办多种有关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经营等方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期刊     
鲁迅的一生,始终与期刊结着不解之缘.他早年在日本留学,为医治民族痼疾、改造国民灵魂而弃医从文时,第一着便是筹办《新生》杂志.此后,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直将期刊作为他与反动势力和封建文化作斗争的重要阵地,作为他解剖历史、针砭社会的重要武器,作为他推动中国革命文学、介绍西方进步文化的重要途径.期刊,总是受到鲁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晚年在上海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倡导和扶植了我国新兴木刻运动。自1931年8月创办“木刻讲习会”起,短短的六年中,他所从事的木刻活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鲁迅在呕心沥血培养木刻青年时,很注重在思想和艺术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在写下的三十余篇有关木刻的专文和致木刻青年一百多封书信中,鲁迅还就木刻创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而独到的见解。鲁迅的木刻创作思想,奠定了我国现代版画理论的基础,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学习鲁迅有关木刻的创作思想,对于进一步发展、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传统发展模式陷入了困境。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特殊用户群、交互式运作和宣传传播黏性等特点将为文学期刊突破边缘化、断层化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本文以《收获》《小说月报》两大传统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为案例,分析文学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与发展有其必要性及优势,旨在为文学期刊建设精品化、品牌化的新数字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