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普及和国家对农村医疗事业投入的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对陕西省687户参合农民的调研表明,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整体评价较高,总体评价为具有“较强”和“很强”的就医保障能力的合计达65.3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地区新农合保障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参合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就医保障能力整体评价为较强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评价为“较差”,地方政府机构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保障状况分别评价为“一般”、“较强”水平。结论认为,陕西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对农民的就医保障能力,应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保障,健全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来自各级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四川藏区州县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都低且增长慢,导致新农合筹资中县级财政补助和农牧民缴费困难。将县级政府财政补助上移到省级政府,农牧民个人实行不同档次的差别化缴费,将"一年一缴"改为累计制,提高大病县外就医的报销比例等有助于解决新农合筹资困难问题。减轻县级财政压力,激励农牧民缴费,使新农合制度在四川藏区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参合农民的满意度是评价新农合基金绩效的重要指标。对L市2015年592位参合农民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就医过程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农民满意度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综合费用有很强的相关度;新农合基金管理水平对参合农民满意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制度设计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最小。因此,为优化新农合基金政策绩效、提升参合农民满意度水平,应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机制、强化农民主动参与机制、推进新农合政府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对新农合基金绩效开展持续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是政府对医疗市场的有效干预措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永州市零陵区新农合存在参合率偏低;新农合基金沉淀率偏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不高;定点医疗机构布局集中,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弱;定点医疗机构与农民群众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损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宣传力度和丰富宣传形式,制定科学的补助计划,加强对农村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以提高农民参合的回报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防止农民群众合理利益受损,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合是政府主导、财政补助较高、农民缴费和保障水平都较低的、处于“试点”中的初级社会保险制度.将新农合提升为正规的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法》确定的发展方向.新农合制度完善和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和首要任务,是贯彻社会连带、互助共济、社会契约、社会共同责任等社会保险的理念,建立科学的筹资分担机制,并明确参保农民参与新农合管理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6年的实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西部贫困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参合率、农民的受益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日臻完善。然而,西部贫困地区新农合在运行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高筹资成本和基层政府低财政能力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完善西部地区新农合制度应考虑采取强制性原则,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筹资长效机制,实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CHARLS跟踪调查数据和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了"新农保"对农村老人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明显提高了较低收入农民生病后的就诊意愿,增加了他们的就诊概率,但没有显著提高他们的医疗支付能力;对于较高收入的农民,"新农保"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就诊意愿,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支付意愿。总体上看,"新农保"正在使农民的健康意识从"小病靠拖,大病靠抗"向"有病必治"转变,"新农保"对农民的就医行为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时也折射出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医疗费用依然是制约农村老人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双管齐下,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和"新农保"制度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人的就医困境。  相似文献   

8.
从河北省肃宁县西王村新农保调查数据入手,总结了农民选择新农保参保比例较高、缴费档次偏低的特点,分析了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主要是由于新农保缴费对生活水平影响较小、缴费手续较为方便、经办服务到位和捆绑缴费政策等原因,而农民新农保选择低档次缴费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整体偏低和新农保缴费收益率和缴费档次成反比导致的,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调查数据表明,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93.33%.logistic模型实证发现,与周围的人大多不参与新农合的受访者相比,周围的人大多参与新农合的受访者的新农合参与率要高出314倍.通过其他方式宣传而参与的农户要低68%.高收入者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能性要高3.45倍.有90.3%的参合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体表示满意,农民对各级医疗机构服务的满意程度均超过80%,但仍存在着新农合制度保障水平偏低以及基层卫生医疗服务在技术、态度、收费等方面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补偿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职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新农合具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平经济补偿能力是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江苏省各地新农合相关机构调研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宏观剖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水平、经济补偿结构和经济补偿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相对经济补偿水平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2)合理的经济补偿结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具有较强经济补偿能力的关键;(3)相比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参合农民的视角,选取湖北省Z村为个案,运用社会公正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制度运行中的农民公平感知现状及其对农民满意度的作用,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研究发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农民对资金筹集机制和医疗服务行为的公平感知较高;对费用补偿机制和政府服务行为的公平感知较低;农民对制度的公平感知对满意度的作用显著。其中,农民对费用补偿机制的公平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对医疗服务行为、资金筹集机制以及对政府服务行为的公平感知的影响次之。提出应该明确制度执行部门职责,规范部门人员行为,提升补偿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以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运行效果的公平感知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制度中补偿制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以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现就江苏省新农合的补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地调研新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发现还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参合认识不深;补偿方案不够合理,报销程序繁琐;转诊过程复杂,办法有待改进;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从业水平有限等亟待完善的问题,分析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补偿方案、简化报销程序、改进转诊办法、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新农合制度运行几年来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农民朋友的拥护,但在运行中发现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带来基金的不安全,从而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医疗机构、参合农民、新农合管理机构三个利益主体对我国西部A市新农合费用控制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实现西部新农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导致较高的就医成本和风险;受传统文化和保健风险意识的影响,农村居民参合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能力短缺;农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低,运行监督不规范;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语言障碍造成了就医困难。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影响因素、内容及形式,对全国263个试点县(市)经办机构人员进行函调,对安徽省岳西县、绩溪县、南陵县和宁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利益相关人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现场调查。认为农民参与新农合监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民自身的文化与能力、时间以及是否有政策的支持;农民参与监管的内容主要是补偿方案、补偿与报销情况、医疗机构收费情况及基金使用情况;监管的形式为举报电话、意见箱及村民委员会,监管的组织形式为新农合监督员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级诊疗制度对农村老年患者住院医疗费用负担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淮安市某区农村老年新农合患者在该市某三级医院?某区医院和该区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医疗费用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农村老年新农合患者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的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结报补偿比?次均补偿费用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加强政府决策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医疗制度和费用支付,合理引导农村老年新农合患者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中2000、2004、2006及2009年共四期的县级面板数据,借鉴双重差分模型,从就医流向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民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村诊所)就诊的比例,使得农民患者到村诊所就诊的比例增加了10%以上,同时降低了农民患者到县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使其分别减少4%-13%和3%-15%,其中新农合对村诊所、县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趋势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就医流向的影响具有持续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需要,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也存在着补偿方案不尽合理,新农合总体受益率很低、同一省区补偿标准和受益程度有明显差异、补偿模式设计存在缺陷、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段补偿比例未能引导病人合理分流等问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入手,从社会评价角度分析了现行补偿机制的利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期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是决定新农合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以及参合农民医疗服务消费的乏知性、被动性、不确定性,定点医疗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诱导农民的医疗需求,产生不合理化验与检查、开大处方、违规造假、收费不规范等不端行为,致使参合患者的医疗负担增加,增大合作医疗基金的风险,进而严重影响甚至制约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独立于卫生部门的社会保障部门行使监督职能,实行指标管理,改革费用支付方式,完善内部管理、收入分配及监督制度,建立农民自治监督组织,完善农民监督员制度等治理措施,强化政府部门和参合农民的监管、监督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内部治理,有效规范和约束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收费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