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是新时代以来党推动边疆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成功实践的系统论述和经验总结,具有共同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等地域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构成了边疆地区现代化实践的三重演进逻辑。研究表明,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坚持把统筹安全和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指导;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成功实践的主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为世界各国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一条可选择、可复制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民族学作为因应现代化而生的学科,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化和创新中有所作为。中国民族学有研究现代化的深厚传统和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力推进既对中国民族学的知识创新提出了急切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广阔平台,还激发其强劲动力。中国民族学的知识创新应面向:中国社会实践和重大战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民族学基本问题和方法。民族学知识创新的原则是:守“魂”、寻“根”、开“眼”、从实、原创。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民族学知识创新应聚焦于“变”和“特”。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权威塑造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的领导者,也是乡村治理实践的推动者.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塑造在推进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推进乡村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南疆L村党组织在推进治理实践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大家庭》2022,(6):4-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回首来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高速发展,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和引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不仅在新时期完整、准确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概括,而且为我党各项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主席200年5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因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和诞生,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又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现实和未来都将证明,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改革开放,实行中…  相似文献   

7.
经典社会学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继承传统现代化理论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演变,现代化理论也显现出另一种涵义和基本特征.同时,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也存在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局限性与片面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应积极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与原则,使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在本国历史、文化、社会的脉络中构建独特的概念、命题和分析框架,以建立独特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揭示了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前提;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巩固我国国防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画是20世纪50年代乡村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一种农民文化形式。此后七十多年的实践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农民的终结”“村落的终结”“离土中国”等话语情境中,它已经成为国家倡导的人民性文化实践的一种现实方案,其丰富的过程被包含在中国式农民文化现代化的逻辑之中。农民画的文化叙事实质是农民文化史书写的一种方式。农民画作者群体通过这个方式建构了自己作为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因而农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获得了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身份。这个结果标志着中国农民正在实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蕴含着城乡文化一体化融合的历史性趋势。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向度是乡村文化现代化探索的结果,也是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自成系统,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有内忧外患、战乱分裂、新陈代谢,但其文化主体却能世代相继,传承不辍,从而累积为东方文化的轴心与人类文明的核心,给世界文化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当可借鉴传统的遗产启示我们的现代化的方向和内涵,另一方面又可借鉴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来甄选与复兴传统质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化转换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