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女性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从1985年至1990年全国直接报告以婚姻为动机的女性迁入者共4325747人,占同一时期女性迁入者总数的28%和全国迁入者总数的12%。因此,无论从婚姻迁移问题的复杂性来看,还是从女性婚姻迁移者所占的绝对及相对数量来看,从女性研究的角度来深入分析中国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基于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一些典型调查资料,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女性婚姻迁移态势、特点及婚姻过程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婚姻观念、择偶方式是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人口的婚姻观念、择偶方式又是随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的。1991年北京婚姻与家庭调查为这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主要依据这次联合调查的有关资料,对北京市人口婚姻观念、择偶方式及其变迁,作一初步研究。 一、基本情况 ——初恋年龄。本次调查了2163名妇女,根据她们的自述,其初恋年龄是:57.9%的人在20—24岁时开始初恋,23.1%的人在25—29岁时初恋,低于20岁和高于29岁开始初恋的人,分别占16.3%和2.7%。这一情况与中国城市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相关法律是相吻合的。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基本上达到高中毕业的程度,即18—20岁左右;而女性高就业率的现实决定,她们必须先解决就业问题,然后再解决婚姻问题,否则是找不到理想的伴侣的;而新中国两个婚姻法对妇女结婚的最低年龄要求是18岁和20岁。这一切就决定了女性初恋年龄是不会过早的。  相似文献   

3.
婚姻与心理福利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数据,比较了不同婚姻状况、婚姻质量的群体心理福利的差异,并分析了婚姻状况、婚姻质量对心理福利的影响机制及其性别差异,探讨了家庭代际支持、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单身群体的心理福利比婚居群体差,心理福利也因婚姻质量而差异显著,但单身女性的心理福利好于婚姻质量差的女性,婚姻质量差的男性心理福利好于单身男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婚姻特别是高质量的婚姻对心理福利存在保护功能。婚姻状况对男性的影响较大,婚姻质量对女性的影响较大。另外,代际支持和个体地位也是影响心理福利的重要因素,对婚姻特别是婚姻质量具有替代或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5年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亓昕婚姻、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除承担着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外,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对性别比升高的关注,还是重点在于男性权益——比如婚姻权的重视,而忽略了女性权益——生存权、生殖权、健康权等的保护,无疑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伤害,女性将可能永远摆脱不掉从属、满足他人的定位。损害女性的生存权是为了生儿子——男性生存权优先,保护女性生存权是为了儿子有老婆——男性婚姻权的配套措施,两者在男性主体、女性从属上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广东五邑侨乡新移民的涉外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1994年江门市及下属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即五邑的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外国人和外籍华人)在江门市民政局登记结婚的776对夫妇资料为分析样本,讨论新移民的涉外婚姻观念和行为。希望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新移民的心态,认识其运动的内在机制。 一、婚龄差分析:大多数新移民能以较平常的心态对待涉外婚姻,也有一些人对婚姻中的非感情因素考虑很多。 婚龄是婚姻这一社会现象中男女当事人双方都会慎重考虑的因素,它关系到配偶的身体、生理健康,对婚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婚龄差的选择,既是双方个人意愿的反映,但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 本文依据的776个新移民样本中,初婚686人(女性587、男性99),占总数的88.41%;因丧偶、离婚而再婚者90人(女性58、男性32)。其配偶的婚姻记录:初婚者517人,占总数的66.63%,比新移民初婚人数低21.78个百分点;再婚者259,比新移民中的再婚者人数多。在这776对夫妇中,双方为初婚的,有494对;双方为再婚的,67对;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的,215对(以新移民初婚、国外配偶再婚的情况为主,192对)。 根据776对夫妇的结婚年龄,进行的婚龄差统计,他们的平均婚龄差是9.55岁,明显高于广东省国内婚姻的婚龄差。在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婚姻状  相似文献   

7.
<正> 性别是人口的最基本的特征,性别率是人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构成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生育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因此,研究人口性别率对于研究婚姻问题、人口再生产问题和发展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性别率是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人口中男性同女性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多.在两地婚姻中,外地一方大多来自农村,并以女性居多,实质上是外来妹的一种跨区域的社会流动.对外来媳妇来说,困扰她们的问题很多,但户口是最根本的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由户口问题派生出来的.本文对如何解决外来媳妇及其子女的户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9,(4):28-40
婚姻是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国内已有研究只是将婚姻状态作为控制变量,缺乏对婚姻状态与劳动参与之间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女性市场劳动参与和其婚姻状态之间的内生性也一直被忽视。本文从劳动参与决策出发,从市场工资与保留工资的决定因素入手,使用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婚姻的框架下分别探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世代特征和宏观经济特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已婚状态和未婚相比对女性的劳动参与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城镇女性的负向影响大于对农村女性的负向影响。对于不同出生队列,婚姻状态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差异。Wald检验发现对于城镇样本,婚姻状态和劳动参与之间确实存在内生关系,对于农村样本,婚姻状态对于劳动参与并不是一个内生变量,因此后文的内生性分析是基于城镇样本进行的。在通过人口性别比和婚姻登记条例的修订控制住内生性后,通过两步法的IV Pr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已婚状态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显著变大,这与现在很多城市女性因为接受教育和追求事业而晚婚密切相关。提高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缓解女性面临的家庭和事业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社区文化、女性文化与女性人口发展鹿立一、引言关于女性人口文化状况与女性发展,近年国内的研究以为,女性人口文化状况是制约女性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女性的就业、收入、婚姻、生育、家庭权力等等,但这些文章大多谈的是女性受教育问题与女性发展,而不是...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表现形式是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结合。然而,如我们所知,男女两性间不仅存在生物性关系,而且具有社会性关系,因而,并非所有两性的结合都可称之为婚姻。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结合只有同时为社会正式所确认,这种结合方可称之为婚姻。这也就是说,两性结合的社会规定性是婚姻成立的基本条件。两性结合的社会规定性从世界范围看主要表现在两个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就家庭人口问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调查的指导思想、基本指标和方法人口的再生产与动物的简单繁殖大不相同,它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婚姻形式和家庭关系才能进行,其中婚姻形式直接决定着人口再生产过程,而家庭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家庭是社会细胞,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从人口的出生、死亡、结婚、离婚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检验婚姻承诺在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婚姻冲突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中的测量工具包括:婚姻承诺量表和婚姻冲突量表。被试为763位来自北京市区的已婚女性。分析表明,婚姻承诺可以调节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的婚姻冲突。研究结论是:婚姻承诺对相对高收入女性的婚姻冲突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婚姻问题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婚姻状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也影响着人口再生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因此,从不同层次上研究和探讨社会婚姻问题,将有助于婚姻状况的调整,从而使婚姻关系与整个社会发展相协调。本文就偏远地区农民的婚姻状况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共议。一、偏远地区农民的婚姻特点偏远地区与内地或沿海相比,由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等诸多客观条件存在差异,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婚姻状况也有自身的特点: 其一,初婚年龄偏低。据黑河地区1988年对13个偏远村屯的调查,在74名初婚女性中,有46人平均年龄在20周岁以下,早婚人数占初婚人数的62.16%。这一情况在偏远  相似文献   

15.
从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藏族妇女的婚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藏族女性的婚姻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如下结论:1.和其它人口群体相比,藏族女性的婚姻状况为有配偶率低、未婚率高、离婚和丧偶的人口比重高;2.其婚姻模式表现为初婚年龄高、不婚率高的婚姻模式。究其原因,一是独特的性比例造成女性可婚对象减少;二是藏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女性没有必须处于婚姻状态的压力,对川藏两地藏族女性婚姻状况的比较说明民族融合有助于藏族女性婚姻模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建立多情境美貌溢价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考察青年女性颜值对其理想结婚年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青年女性颜值处于稳步提升状态,其颜值对理想结婚年龄推后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对比农村,城市未婚青年女性所受影响更大;相比于女性,未婚青年男性的颜值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颜值提升通过提高女性其他来源的主观幸福感,挤出缔结婚姻的主观幸福感,使得理想结婚年龄推后。应引导青年价值观,弱化颜值在各类社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降低美貌溢价,凸显婚姻价值。  相似文献   

17.
择偶,是婚姻的初始,就其理性分析,无论是东西方,择偶均要受地域、种族、宗教、阶级、性别、年龄、文化、情感、经济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谈中西方女性择偶观念的疏同,实质上是对中西方所展示的女性文化乃至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加以比较。由于人们普遍受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人文思想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对人格的规范,无论是东西方女性,择偶观念的形成,都体现着一个漫长而具体的历史过程对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 一、当代择偶现象的思考 诸多择偶的表现形式,反映出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所呈现出的不完全公正和规范的层面上的特点,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对婚姻与家庭的一系列思考,尤其是择偶形式的丰富多姿。台湾资深妇女问题顾问、专栏作家施寄青讲:“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社会也在变,现在人的婚姻观念也在转型”。其中包括择偶观念的转型。 其一,把择偶定位在自由选择这一基础之上。自由选择配偶,是个性张扬的具体体现。虽然有许多人的选择,最后需经老人点头,但最终决定权在选择者。 其二,择偶的概念呈模糊性。表现在择偶并非完全为了谈婚论嫁,故而出现了选择一位异性伴侣同居,试婚,做“二奶”,傍“大款”等。  相似文献   

18.
未婚生育状况及其婚姻进度效应是了解第二次人口转变的重要观察点,对于理解中国婚育转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生育置于婚内讨论,鲜有关注婚前生育。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女性的未婚生育现状,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和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未婚生育对女性进入初婚的影响。结果表明约6.5%的女性曾经历未婚生育事件,其中超过九成的未婚初育是计划内怀孕的结果,随着出生队列推移,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婚姻登记制度对婚龄的限制、传统事实婚姻惯习、计划生育对男孩偏好和多孩偏好的强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女性的未婚生育。从婚姻进度效应来看,未婚生育对女性初婚主要呈现出促进效应,且这种婚姻促进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有所增强。婚姻登记制度、相关落户制度等社会制度因素与子女中心主义、合法性诉求等个体观念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未婚生育的婚姻促进效应。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未婚生育领域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传统观念和行为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错位与磨合是引发中国未婚生育及其婚姻促进效应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生育和婚姻尚未出现“脱...  相似文献   

19.
早婚是人们在确立婚姻关系的时间上与社会行为规范的逆反现象,即青年男女在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之前建立婚姻关系。早婚是在一定的婚姻心理作用下产生的。所谓婚姻心理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理想性追求,分为个体婚姻心理和社会婚姻心理。个体婚姻心理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个人意愿和家庭意识的追求。社会婚姻心理是在协调社会成员婚姻生活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要求人  相似文献   

20.
京城外来女的婚育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从人户分离的人口中,探索外来女性的婚育模式。文章从年龄、职业、原住地的类型等方面揭示外来女的特殊婚姻模式;还从生育率的年龄分布、孩次分布、孩次递进率等方面,将外来女与京城女性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外来女生育模式的重要因素,因而社会发展是转变外来女生育模式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