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拟就奚族族源及奚族与契丹族“异种同类”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似求教于同志们。 关于奚族族源 奚族又称库莫奚。史书记载奚族族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东胡或鲜卑宇文部,一说源于匈奴。 主张源于东胡鲜卑宇文部说者,如《魏书·库莫奚传》:“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字文  相似文献   

2.
鲜卑郭落带     
鲜卑郭落带乃鲜卑人系用的一种腰带,大抵在春秋战国时传入中原。这种腰带,《楚辞》名之为“鲜卑”、“犀比”,《战国策》名之为“黄金师比”,《史记》、《汉书》称“黄金胥纰”、“黄金犀毗”。鲜卑郭落带之名,则始见于《史记》、《汉书》注引张晏语。张晏谓:“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其实,“鲜卑”为东胡语“犀”, “郭落”为东胡语“带”,“鲜卑郭落”译成汉语即当为“犀带”。东胡人(或其中的一支)以犀为瑞兽,则犀之东胡语“鲜卑”意译自当为瑞兽名。 1980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发掘吉林省榆树县大坡公社后岗大队老河深古墓…  相似文献   

3.
最近,日本《北京周报之友会》事务局长、日中友好活动家村上秀信先生致函本刊,提出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与中国赫哲族同属一个民族。他首先引证了日本民族学、遗传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有关专家的论述,提出,阿伊努族是最早由古代  相似文献   

4.
康家玮 《社科纵横》2009,24(5):128-129
檀石槐军事联盟在鲜卑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了鲜卑诸族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在建立之初,这种军事联盟对鲜卑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军事联盟逐渐不适应鲜卑社会发展。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导致瓦解。然而这种特殊组织的产生和消亡,都是与当时的鲜卑经济政治状况息息相关的,是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1)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的探讨卫聚贤《东方杂志》三十四卷七期1937年4月。(2)股人自江浙迁徒于河南卫聚贤《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3)中国古文化由东南传播于黄河流域卫聚贤《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4)古越民族卫聚贤《进展》一卷二、三期1931年10月。(5)古代越族考上篇罗香林《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一卷二期1933年2月。(6)越族源出于夏民族罗香林《青年中国际刊》一卷三期1940年4月。(7)楚民族源于东方考胡厚宣《史学论丛》—期1934年7月。(8)越之姓吕思勉《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9)仲雍之国(释吴) 何天行《江苏研究》卷五、六期1937年6月。(10)说是柳诒片《史学与地学》二期1927年7月。  相似文献   

6.
北朝的舞乐,与南朝截然不同之点,即混杂着我国的匈奴族、鲜卑族,西藏族等北部与西部的民族好尚,自呈面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疆域广大,把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艺术,融合为一,在南北朝隋唐时,进行着勇敢的革新与创造,其间吸收了不少新传来的东西。如北朝的拔头舞,即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7.
《竹取物语》号称日本小说之祖。日本在南北朝时代已有学者开始探索《竹取物语》的素材来源。或云来自中国典籍;或云取材于印度佛经;也有的主张是日本民话的综合;甚至有人说是朝鲜一篇笔记小说的铺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一九六一年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民间故事《斑竹姑娘》向世以来,才为解开这一千年之谜,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日本斯道的专家学者伊藤清司、百田弥荣子指出《斑竹》和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以来,各国研究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专著很多,以《日本人》为题的书约有四十多种。已译成中文的有埃德温·赖肖尔的《日本人》。本文所评介的这本《日本人》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学者G·克拉克。克拉克生于1936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除通晓英语外,还通晓汉语、日语、俄语。他曾研究过中国问题,著有《国际政治与中国》一  相似文献   

9.
张彤 《日本研究》2014,(1):89-93
本文以伪满时期在东北朝鲜人作家今村荣治的《同行者》为研究线索,通过今村荣治《同行者》中的主人公申重钦与日本人结伴同行的语言和心理描述,探讨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中国人形象,同时,试图通过该文了解当时中国东北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状况,进而可以看清日本统治者打着"五族协和"旗号欲占领中国东北的强烈欲望的嘴脸。  相似文献   

10.
中日恢复邦交以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介绍和研究日本的书刊不断问世,最近,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王家骅两位先生又把他们主编的一套《日本人与日本文化丛书》(渤海湾出版公司出版)陆续奉献给我国的广大读者。这套丛书对了解日本的历史、民族心  相似文献   

11.
(1) 古越族来源的考古考察吴绵吉《厦门大学学报》(史学专号)1981年增刊(2) 楚灭越年代考吕荣芳《厦门大学学报》(史学专号)1981年增刊(3) 楚越两族并非同源庄为玑《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4) “越为禹后说”质疑蒋炳钊《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5) 古代于越研究陈桥驿《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6) 越国绍兴古都及文化孟文镛《绍兴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与《万叶集》虽然产生的年代相距千余年,然而它们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代表着两个不同民族文学发展的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三百零五篇,《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至8世纪四百年间的长短歌四千五百余首。作为民族最古老的诗歌集,它们各自充分地显示着本民族的风貌与特征。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与文学的互相渗透以及共同的东方文化体系,使这两部诗集又无不体现出许多共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埴原和郎,1927年8月生于山梨县。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理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类进化学入门》、《骨的研究》、《日本人的起源》、《阿伊努族是原日本人吗》等。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习惯将北魏建国前后的早期历史,形象化为"从盛乐到平城".其实,无论是盛乐还是平城,都是史称之匈奴故地,也都是拓跋鲜卑的创业基地.拓跋鲜卑南迁大漠,"始居匈奴之故地"是在圣武帝诘汾之世.大体相当于汉献帝建安年间,与魏武帝曹操处于同一时代.  相似文献   

15.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燕的中原士人以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迈向农耕社会为目的改良慕容鲜卑人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官学教育不仅为慕容鲜卑本民族培养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也推动和促进了前燕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慕容鲜卑的文化素质,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加藤弘之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藤弘之(1836—1916)日本明治时代的官僚学者和思想家。兵库县人,十岁入藩之弘道院学经学,后潜心研究哲学、伦理学、法学等。曾任元老院议员等职,自1884年日本创立哲学会以来任会长达三十年之久。他的主要著作有:《立宪政体略》、《真政大意》、《国体新论》、《人权新说》、《强者的权力竞争》、《道德法律进化之理》、《自然界之矛盾与进化》、《吾国体与基督教》、《自然与伦理》等。现论述其主要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是一种道德生活实践,是民族伦理关系产生的基础,族际交往伦理是民族间伦理文化互动的真实反映.《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叙述哈尼族漫长迁徙和发展历程的史诗,记载了哈尼族与彝族、傣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相遇”时所发生的交往生活状态,展示了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中所遵循的族际伦理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哈尼人知恩感恩、委曲求全、宽容忍让、自保避害、责己周人、诚实正直、团结协作等族际交往伦理观构成了哈尼族道德文化的主要内涵.族际交往伦理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伦理,应当采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竹取物语》产生于公元10世纪初平安时代,是日本自创造假名以来第一部以文字记载的神话传说,日本第一部物语作品。  到平安时代为止,日本已拥有约2000年的历史。在这2000年中,日本经历了大和时代与奈良时代的两次繁荣,但文学成就较为薄弱。古代神话、英雄故事等源自上古的口头作品,直到奈良时期(公元8世纪)才编篡成古文献类型的汇集,其中以《古事记》中保留较多。较之古朴原始的《古事记》,200多年后出现的《竹取物语》虽仅为一短篇之作,但因情节委婉,内容丰富,文字畅达且优美,体现出日本文学开始进入文人整理、加工阶段的特点。  《竹…  相似文献   

20.
云南——倭族之源?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嵇立群日本和中国的云南,两地相隔遥远,说它们二者之间在民族学与文化上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似乎难以想象。但是,前些年,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的一本著作《倭族之源:云南》将日本和中国的云南联系到了一起,在书中,他从语言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