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制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了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分别以孔子、老庄、杨朱、佛教为代表的四种死亡意识 ,它们以潜在的方式作用于中国现代新诗写作 ;西方诗潮中的唯美主义、存在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 ;多义性与综合性是中国现代新诗死亡意识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阮籍的诗赋之中,显示强烈的避患图存思想,但在现实中又纵情不羁,这使其行为和观念之间构成巨大矛盾,最终,能调和两者的庄子思想成为其应世法宝,从而使他得到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4.
教材的编写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教材中新诗篇目的选辑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上世纪90年代末有关新诗教材的争论涉及教育的方向、方式及长期为大众质疑的问题,开启了新诗教学新篇章,使得新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并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诗史上,兼有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名家,我们可以随手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阮章竞、郭小川、李瑛、张志民、公刘、雁翼、纪鹏、忆明珠、未央、柯原、梁上泉、周良沛……其人,无不具有战士的性格;其诗,无不是用心血熔铸而成的战歌。南通籍著名诗人丁芒也是此行列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新诗的诞生及其过程勾勒出了一个总体轮廓.提出了新诗诞生分为准备阶段、尝试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的新论点,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诗论家作了简要介绍与评析,为新诗诞生过程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7.
丁芒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大量运用现代语入曲,使散曲艺术与当代生活接轨;他发展了“咱度曲一自由曲”体式,为传统诗词曲与新诗合流之可能性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在中国的新诗坛由所谓“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进程中迈向新诗创作之路的。在“多方试验”、不拘一格的创作思想支配下,形成了他“复杂多方”的新诗创作格局:他既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社会批判诗,也写下了一系列讴歌自然与生命、展现个人的性格与情愫、记载自己的心程路程甚或病程的诗。其中既有热情的呼喊,也有象征、隐喻、轻柔、平静的抒情。他的许多诗作可以跟他的散文、小说作品放在一起参照阅读  相似文献   

9.
"集体意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百年新诗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历史经验表明:"集体意识"在新诗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始终与新诗所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不仅如此,在逐步成为判定新诗重要文化价值层面的过程中,"集体意识"也成为反思新诗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注重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从历史结缘、整体趋势、风格制约的角度探讨"集体意识"在新诗历史中的构成,就成为阐释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总体性的审视,指出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艺术以外的职能。1979年兴起的新诗潮和以后出现的后新诗潮,其基本情绪是沉郁、感伤,体现了古老的群体意识和陌生的个体意识的最佳结合,艺术形式产生变化,但诗质却没有或甚少变化。新诗潮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先导,其价值在于以自身的完成为革命诗歌运动画了一个句号,又以自身的试探为第二次诗意革命画了一个冒号。新诗潮对生命内在世界的发现,不但为后新思潮提供一片崭新的大陆,而且也使中国新诗在冲决“民族性”的羁束之后进入世界现代诗的总格局。  相似文献   

11.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3.
上场诗是元杂剧重要的戏剧要件。与介绍出场人物地位、身份的功能相联系,上场诗出现了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本文从脚本创作、舞台演出和欣赏接受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元杂剧类型化上场诗的形成原因,进而揭示类型化上场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奠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珂 《南都学坛》2002,22(3):59-65
2 0世纪 2 0年代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建设时期 ,社会的相对稳定为新诗的文体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五四时期新诗的政治化革命向艺术化改良发展 ,使 2 0年代真正成为了中外诗歌大融合的时期。 2 0年代中期 ,特别是 1 92 6年是新诗文体建设最重要的年代 ,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的确立标志着新诗文体由自发进入自觉。新诗在 2 0年代不但建设起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两大诗形 ,还建立起小诗、长诗、新格律诗三大诗体 ,散文诗和自由体诗的建设也较有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上场诗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众多,虽然有着类型化的倾向,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元杂剧中官吏形象的特点。元杂剧上场诗中官吏和元杂剧中的官吏一样,类型比较单一,大体可分为贪官、庸官、清官三类,且各自特点鲜明。元杂剧上场诗中塑造的官吏,又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带着蒙元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因此,他们的形象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交结——谈丁玲创作中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在五四时代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先锋色彩。在其后的创作中,政治意识开始凸显并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意识弱化,形成了以女性意识为基点,以政治意识为客观表现形式的双重性特点。这与作家理论素养及创作思维的局限性有关。但政治意识的强化并没有完全湮没作家的女性意识,仍不时以探讨民族、阶级解放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变革中女性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丁玲主编《北斗》,对《北斗》十分珍爱,细心呵护,精心培育,就像母亲培养自己的新生婴儿一样。《北斗》一面世,丁玲就以母亲的情怀,广泛团结各路新老作家、理论家。丁玲还通过举办“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文学大众化问题”征文等多种促进刊物与读者互动的活动,吸引读者广泛参与,增加了期刊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新月诗派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以详实的文献资料和作品例证,从诗歌语言的音乐}生、新诗格律化和新诗戏剧化小说化三个方面,可探讨卞之琳对新月诗派的继承与超越,由此展现卞之琳的独特诗学追求和精湛诗艺表现。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初,在陕西省眉县发现了一处西周窖藏,出土有27件青铜器,每件都带有铭文.其中有<四十二年徕鼎>、<四十三年徕鼎>的铭文共约近700字.<徕鼎>铭文以西周贵族单徕的活动记录为中心,旁及西周厉王、宣王世的许多史实,为两篇涉及西周晚期历史研究的最新发现的直接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