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10):49-49
一副上佳的行业对联,必先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切合实际,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二是以事论理,有言外之意。益阳名士肖大猷题伞店酒铺合铺面一联即是此中范例:“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揩干两腿泥,旋向长街挥汗雨”,该出句已明确指出所言为“进城农民  相似文献   

2.
笑尘 《老年人》2005,(10):48-48
所有的楹联中,行业联独享“两最”。作为行业中人,一是取材最易,能轻车熟路,左右逢源;二是影响最广,以联语做广告,众口相传,不失风雅,而且惠而不费。故而行业联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一直保持着繁荣兴盛的势头。最早的行业联已很难征考,相传撰写行业联的习俗起于明太祖的提倡。此说  相似文献   

3.
黄侃 《老年人》2005,(9):45-45
有几副与中秋佳节有关的对联,十分有趣。“半夜五更半;中秋八月中。”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游金山寺,长老出上联求对,他一时对不上,悻悻而去。后来,金圣叹因哭庙案被处腰斩,临刑时正值中秋,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触景生情,遂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相似文献   

4.
有奖征联     
笑尘 《老年人》2005,(9):48-48
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客观规律,具有启迪、劝诫或指导意义的语言,即为格言。将格言按结构、声韵组合为对联,即为格言哲理联。优秀的格言哲理联,必然兼具文采和智慧,可以成为洗心的清泉,或祛病的良药,或醒世的警钟。经常读读格言哲理联,有助于保持心智清朗;若能创作,则于人、于己、于世,更是一分功德。格言哲理联的材料,大多采集而来。采集所本,无所拘限,从文史经典到诗词曲赋,从名家警句隽语到市井俚语村言,可袭用亦可化用,可用其语亦可用其意。倘能组合天然,自当脍炙人口。直接袭用,谓之集句。如集《四书》联:“是闻也,非达也;既来之,则安之…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江梅 《公共关系》2001,(4):55-55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对联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在对联佳作中,不乏语涉饮食而妙趣盎然者。  相似文献   

6.
佳作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6,(7):49-49
贺升学毕业,是对联创作的新领域,前人几乎无此成例,唯从题郡馆邑馆联中可找出一些痕迹来。如清代李篁仙题北京长沙邑馆联:“何人当贾傅才名,忆江上祠堂,万里每萦香草梦;此地是燕山旧址,愿湘中子弟,大家争摘桂枝来。”便是用燕山窦家五子登科的故事勖勉湖湘子弟博取功名之作,大概与升学毕业联相类。  相似文献   

7.
正英国的学校对全世界各个重要节日都非常重视,中国春节更是重中之重。届时学校会安排和春节有关的课程和活动,如果班上有中国孩子,就会邀请他的父母来给同学们讲关于中国和春节的有趣习俗。所以每年我都会被女儿的老师早早预约。  相似文献   

8.
有奖征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笑汀 《老年人》2005,(1):46-46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语言艺术体式,在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对联融汇而成的无边春色里,开得最早又最灿烂的便是春联这“一枝红艳”了。 中国古有题桃符以避鬼驱邪之俗。五代时蜀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因 其 词不 工 ,乃 亲 自 命笔 ,题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相似文献   

9.
对联概述     
笑尘 《老年人》2005,(1):45-45
在 中 国 文 学 的 天 空 里 ,对联只是一颗小星。若以正人心、敦教化的作用而论,区区一联自然 远 不及 史 诗 、长 歌 、大赋 ,更不 能 与 文 学 巨 著 相提 并 论 。但 其适 用 性 和 包 容 性 的 广泛 ,却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所无法比肩的。 对联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没有  相似文献   

10.
伍振戈 《老年人》2004,(12):49-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飞卿)、韦庄(端己)、李煜(重光)三人的词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秀,从语言的审美艺术角度看,指“篇中之独拔者也”,即篇中形象鲜明、秀美俊丽、光彩照人之处。王国维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雅、俗之辩是一个老话题.新武侠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又使人们重新瞩目这一话题.但在以往的论辩中似乎极少将其看成是一个。历史问题”——即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更未能从传统文化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事实上.文学的雅与俗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只有明确了文学雅、俗之分的历史过程与文化机制,才能更清楚地定义雅、俗文学。  相似文献   

12.
海外学者对丁玲的介绍和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其后海外的丁玲研究更是涌现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和学者。其中,夏志清、梅仪慈和颜海平最具代表性。夏志清:从政治二元立场出发评论丁玲在海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夏志清先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在196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举奠定了其在海外汉学界的权威地位。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丁玲并没有被列入专章来论述,只是在《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和《第二阶段的  相似文献   

13.
言志抒怀     
符笑汀 《老年人》2006,(1):48-48
中国诗词是一座文化宝库。开辟“诗与人生”专栏,探索诗与人生的某种特定关系,为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爱好诗词的读者在阅读、欣赏与创作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角度切入,有助于更深入认识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这一时期的生产大跃进相适应,当时还出现文艺大跃进。文艺大跃进之所以能迅速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与当时从主流意识形态到大多数作家到普通读者对文艺作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的审美主义者大都信奉“文学无用论”。或许正因为文学的无用,才能更自由自在地全身心沉浸在文学世界当中,  相似文献   

15.
徐忠友 《老年人》2015,(2):18-20
有的人还没到中年,可他的心已经老了;有的人年事已高,却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年近九旬的蒋风先生就属于后者,他的脸上整日洋溢着儿童般欢快的笑容,话语里还带着童年的天真。继2011年获得国际儿童文学格林奖后,2014年8月,他又被第三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组委会授予一枚功劳牌,以表彰他在世界儿童文学交流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国球先生近著《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面世,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学术及文学著作与大陆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