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族赵土司赵朵儿只的远祖为按竺迩,白达勒达人。元初从征西域,后征积石,定关陇。他的后代多有功名。洪武初,赵朵儿只归降明朝,被安置于乐都,即为土族之赵土司。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统治特意实行不同于中原内地的一种羁縻政策.自明至清,基本上也是延续了元朝的治边方略,继续实行“封土司民、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随着中央政府权力的增加及其实力的巨大膨胀,对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实行的封土司民的“土司制”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因为地方政权或地方势力的崛起或存在,对中央政府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在中原及汉族地区行之有效的“流官制”最终取代被统治者仅仅作为一种权益之计而不得不为之的封土司民的治理模式,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土族的土司制度同样也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南渭州为明清时期永顺宣慰司所属的一个土州,是现今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老司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申遗”时期的田野调查中,新发现了雍正四年(1726)的芷州衙署修葺碑、土司彭应麒墓碑以及南渭州、芷州土司家谱等文物与史料。经研究发现,南渭州治并非始设于今南渭村,而是先设于芷州,其后往返于南渭州、芷州两地;南渭州土司世系应为14代18任。新结论对原有的南渭州土司研究成果作了一定的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4.
南渭州为明清时期永顺宣慰司所属的一个土州,是现今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老司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申遗”时期的田野调查中,新发现了雍正四年(1726)的芷州衙署修葺碑、土司彭应麒墓碑以及南渭州、芷州土司家谱等文物与史料。经研究发现,南渭州治并非始设于今南渭村,而是先设于芷州,其后往返于南渭州、芷州两地;南渭州土司世系应为14代18任。新结论对原有的南渭州土司研究成果作了一定的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5.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来源之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的情况,早在160年前就有人报道。此后,凡调查访问过三川土族的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当地居民自称鞑靼(达勒达),是鞑靼血统的后裔。鞑靼即蒙古。  相似文献   

6.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是土族人民聚居区。土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继承并不断地丰实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贯穿于整个男婚女嫁的婚礼始末的婚礼曲“道拉”是婚礼进程中特有的重要内容。它在土族的民间文学宝库中象珠玉一样放射着异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前人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民和三川地区土族村寨中供奉的主要神祇和相关仪式及其内涵、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纳顿”面具舞及其在土族娱乐中的现实意义 ,蕴含的多元文化因子等三个方面 ,对民和土族“纳顿”面具艺术的内涵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府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统治形式。中央王朝通过对控制一定地域、掌握一定军事、政治、经济权力的各族首领,授给不同级别的世袭文武官职,让其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定的义务,并对本部落或本地区进行世袭统治。明清时期,这种制度曾广泛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国时期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解放后才被彻底废除。在我国北方,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颇具代表性。它自明初形成至1931年被明令废止,在土族地区竟存在了560余年。为了对土族地区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本文就明清时期土族地区土司的军政活动作一考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纳顿的整体考察,阐述了纳顿具有与区域农作物成熟时间相吻合的时序性;与农业用水密切相关的组织体系;典型重农轻商的思想表现;为感谢保佑庄稼丰收而酬神、谢神、娱神的功利目的;与农时极端吻合的各种祭祀活动等农事色彩.  相似文献   

12.
“纳顿”节日是土族民族文化的宝藏及综合展现 ,对土族人民具有多种现实意义。“纳顿”作为青海民和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它不仅凝聚了丰富多彩的土族传统文化 ,还具有维系、教化、调适等多种文化功能 ,能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对宣扬土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推进土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兴化李氏家族是明末清初苏北地区的一大望族.兴化,明属扬州府高邮州,清属扬州府.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地区的世族繁荣,其地域背景和家族文化贯穿于其所经历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且作为精神支撑延续于整个时代变革.明清时期的兴化李氏家族,成员众多,著述丰富.本文从李氏家族成员之一的李长科的世系家传和主要著述情况的论述来考见此家族的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沿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土族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土族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当前土族精英分子如何利用部分历史记忆和学术资源影响土族民众,土族民众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从而为土族族群自我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存的学术争论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李土司家族是河湟地区最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婚姻在其家族的发展中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和阐释其婚姻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族女诗人李宜晴的诗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上有其独具的特点和很高的造诣,其中描写亲情、爱情、友情的诗词不仅情感真挚,而且风格哀婉。  相似文献   

17.
李土司宗族作为明清以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土族土司世家大族,其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宗法思想。考查《西夏李氏世谱》等关于李氏宗族墓、祠堂祭祀方面的记载,其中贯穿了封建宗法文化最基本的孝道思想。然而,作为与一般百姓家族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丧葬与祭祀又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时空转换,信仰意识在逐步累积、升华。  相似文献   

19.
甘肃卓尼县杓哇乡土族人生计行为中的新与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牛马亲家”到“承包代牧”;林中“割柳”与“柳”失其用;“春小麦”被“冬小麦”代替导致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啦叭洞”从圣地变为旅游地。反映了杓哇土族人生态与技术、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支撑生计的资源日益缺乏的表现,更是边远地区人群适应市场经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土族村落土地利用方式上表现的三重同心圆结构,与信仰层面上三重同心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每一个村落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概念体系是个体化的、局限的,它是村落文化—自然—经济关系的曲折反映;村落景观的形成,是村落社会关系和自然世界在可见的具有边界的空间中相互建构的历程,不同个体的成长状态或心智水平决定着对村落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