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平广记>中女性精怪形象的产生,受到外来民族文化--佛教的重大影响,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丰富的和谐思想和文化资源.近年来,湖北佛文化得到政界、教界、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从全国佛教文化先进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以及与佛教文化发展比较兴旺、佛教文化作用发挥比较正常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湖北佛教文化资源远未充分开发和利用,佛教文化产品和成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迫切的需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传承、弘扬湖北佛教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相关工作者认真思考,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跨越式发展为路径的西藏现代化进程使西藏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对西藏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西藏民族文化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失调现象,如何使西藏传统民族文化更好地调适于这一变迁过程就显得非常迫切。文章认为,西藏传统民族文化的调适基础在于保护文化,精髓在于文化自觉,动力来源于文化创新。只有高度重视西藏民族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族文化逐渐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入、传播和发展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打算对翻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和它在藏族文化形成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这方面的研究。吐蕃时期的翻经翻译中心主要有两处,即吐蕃本部地区和敦煌,本文主要国绕吐蕃本部展开。译经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大规模传入吐蕃社会的,但也并不排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佛教在拉托托日聂赞时代就已渗入吐蕃的可能性。佛教之所以在这个  相似文献   

5.
西藏佛教对藏区雕版印刷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很深的民族,她们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者根据藏、汉文史籍的记载,仅就西藏佛教与藏区雕版印刷业的关系及其印书院的建立和印刷之版本等若干问题,作一简略概述,不妥不足之处,希望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西藏传统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传递和延续文化的主要形态,它“使文化得以继承而连贯为历史,并成为每个人作新的文化创造的基点”。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951年以前,西藏的主要教育是寺院教育,寺院既是僧人学习、研究佛教经典和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传递文化和培养地方政府官员的教育机关。寺院教育在旧西藏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西藏传统寺院教育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宗教神学的范围,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对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确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研究西藏传统寺院教育并不等于留恋过去,而是为了从它的形成、制度、内容和方法去认识寺院教育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指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随着藏族的发展、变迁而产生的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是以形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在文化的流变中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构建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发挥全新的社会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学术背景、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研究方向及成果、对人类学的前景展望等方面对格勒博士作了详细的介绍.格勒作为藏族人,热爱藏族同胞和本土文化,对藏民族的起源、历史、民族同化、藏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法对西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青藏高原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基于文化的多元性西藏应该建设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传统的佛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等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传入西藏后,融合西藏本土的民间自然宗教和苯教的风俗、仪式,吸收其他多种文化,开始了一整套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影响民俗,熏陶民族性格,其某些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改变了藏族人的文化心理状态。由于佛教在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植根至深,它的兴衰对藏族人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宗教社会学研究表明,特定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强弱,是视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文化传播手段而定。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各种矛盾加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日益堕落…  相似文献   

10.
西藏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民族地区,藏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并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西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使西藏传统文化为西藏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今藏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