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课文中词汇在记载知识的同时,又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传递观点态度。形象是可以感知的,情感是可以感知的,观点态度也是可以感知的。理解它们不能只青睐一套分析理论,更需要主体丰富的感性认识。英语词汇习得并非纯机械训练,要诉诸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感觉去感知、用心去体悟。  相似文献   

2.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有人对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把文学的基本特征归之于表现情感.随着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传播,文学“情感特征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笔者认为,文学“形象特征说”虽属传统文学观念,但不应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从文学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还是从指导文学实践来说,都需弄清楚.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审美对象.文学要真正成为审美对象,它就必须适应美感认识的需要,具备美感认识发生的条件.美感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某个特定对象的美,首先是以感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任何美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人们正是因感知对象的感  相似文献   

3.
认识的起点是感觉,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诸多要素的集合,便是知觉。表象就是感知觉的具体形象在记忆中内化的结果,是头脑中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可以说表象不是思维,也还是感性认识,但它比感知觉前进了一大步,即可以在大脑中保持稳定的形象,这不仅为人们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在表象中有可能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甚至灵感思维可以从表象中直接找到突破口。为此,本文试图对表象作更深的研究,尝试提出记亿表象和想象表象,并对二者的关系及二者与艺术家的创作和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关系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4.
文字在没有成为语言之前只是一种固体符号,当人们以特有的感觉,使文字成为一种心理活动继而上升为思维活动需要抒发时,就产生了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语言。那么何为感知呢?感知即感觉和知觉,指人通过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的综合感觉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判断体味过程。具体到播音、朗读中对语言的感知,指通过语句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进行反映,从而引起播读者思想情绪的波动。比如播读“鲜花”一词时,可以感受到色彩、气味、形象、质地等五官感知,获取语言表达基础。播音中,对语言的感知可以使播音朗读者建立形象思维,使…  相似文献   

5.
感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感觉与知觉是一个同等概念,有时总称为感知。狭义的感觉则是指感性认识中依次发生的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中的前一个阶段。我们现在这个意义上讨论人的感觉的能动性,因为这种感觉往往被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与动物感觉无差别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来,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基本特性的问题,引起了文论界和美学界的热烈讨论。理论界所发表的意见,大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特性”,他们指出:“有情感而无形象可以成为艺术,甚至是很出色的艺术,特别是对某些艺术门类,如音乐、建筑来说,尤其如此”。而艺术如失掉了感情,那便也失掉了艺术自身。这种观点我们可称为“情感说”。再一  相似文献   

7.
(一) 变异的三个阶段文学形象不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形象产生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由于审美情感的冲击,人的感觉知觉都发生了变异,因而作为文学形象的基本单位的意象常常是变异了的,亦即与客观对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不是同质等量的。不管意象的变异怎么超越了现实,也不管意象变异与现实的感知有多少矛盾,就整体而言,感知的变异都是与主体的审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感知变异才与理性发生矛盾。理性之所以不能自由地变异,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它的最高任务是认识,认识的对象是客体,因而主体必须向客体认同,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主体必须与客体统一。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每一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类的认识依据其反映客观对象的深刻程度不同而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对于感性认识过程,人们又依据其把握客观外在对象的不同形式而将其区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反映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形成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知觉,以及暂时脱离客观对象而将其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表象。将感性认识区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表明感性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那么,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理性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是否  相似文献   

9.
有两种世界观,也就有两种对待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世界观是由哲学上的根本观点构成的。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去認識事物,“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这是辯証唯物主义世界观对待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从主观出发,按照主观的想象、感觉或要求去認識事物,以至否認或歪曲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来广州旅游的游客在携程网和蚂蜂窝上发布的网络游记和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游记进行分析,可探讨游客对广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度。研究表明,游客感知的广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可归纳为地方美食、现代都市景点、文化内涵丰富的岭南建筑和古遗迹、独特的街巷景点、便利的交通五大主题;认知形象分析显示,游客对广州的旅游景点、餐饮、住宿、交通和社会氛围有较高的感知,而对"购"和"娱"的感知较欠缺;情感形象分析显示,游客以积极情感为主,中性和消极情感所占比例较小;推荐意向分析显示,多数游客明确表达了推荐的意向。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审美心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实质上就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因此,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即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透彻的审美理解和浓厚的审美情感。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考查。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感知是指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对美的诸因素的直接把握,它是审美感受的第一心理要素,是…  相似文献   

12.
一、审美与感性直观在流行的美学教科书、美学读本乃至美学家的专著里,颇为常见如下的说法:美学是感觉的科学、审美是感性的认识、审美是诉诸感性的、美是感性的显现、美是形象的感性直观与观照……这些观点有其必然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土壤,也即均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仔细研究却又不难发现其偏颇与不足。从历史上看,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过:“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感  相似文献   

13.
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感知价值角度出发,研究了自有品牌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三个利得维度和感知价格、感知风险两个利失维度对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并分析了零售商形象对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自有品牌的情感价值和功能价值对自有品牌购买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自有品牌感知价格、感知风险和社会价值对自有品牌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零售商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价格与购买意愿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精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智慧、经验、情感与想象的结晶体。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时空中的投影,必然要付诸于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感知和体认的形象。智慧、情感和抒情形象,以冈构的方式,表现着诗精神本身的逻辑。形象本体也往往成为一种凝固的情感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一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以前,十七、十八世纪的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和法国唯物主义者,他们虽然承认认识对象不依赖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而独立存在,并且主张事物的可知性;但是,他们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他们以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把握客观事物,不知道思想、认识是有矛盾发展的。黑格尔把这种观点称为“思想对于客观性的第一态度为一种素朴的态度”,他指责这种“态度”“尚没有意识到思想中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自身的对立”,它“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只是执着那抽象的同一性”,它用一些“非此即彼”或者片面范畴去规定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趣味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作为一定阶级的成员而存在的.他们都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去观察事物、认识世界,他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他们都以自己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去具体的对待各种具体问题.世界规、立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对待问题的态度.世界观和立场是错误的,对待问题的态度、观点和方法也必然都是错误的.我们就是要用上述这种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出产生根源、它的错误实质,以及批判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严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是诗化的教育,它以情感的体验为纽带,用形象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带领学生去感知、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让学生产生诗意的美感。诗化语文的最终目标在于激励和唤醒,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心灵碰撞中,感受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人类认识史上和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基本阶段,是必要的。但是,过去流行的观点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作了简单化的理解,片面地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生理学上讲的第一信号系统,等同于动物式的感性直观,似乎在认识开始的初级阶段,只用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根本没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没有分析综合等逻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资料,根据风险感知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模型,实证分析选择新疆作为案例地,来探究自驾旅游者风险感知、自驾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和出游意愿之间的关系,丰富关于风险感知的研究内容,并为新疆自驾游市场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其主要包括,加强自驾游风险管理;增强旅游目的地情感形象建设;提升潜在旅游者熟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