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新华社记者周健伟、黄会清报道,被誉为世界文化艺术遗产的贺兰山岩画面积有多大、数量有多少、画种有几类,宁夏岩画工作人员经过近半年的全面普查,终于摸清了。 宁夏银川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的集中普查表明:贺兰山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中方圆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岩画相对集中在贺兰山口1000多米长的南北沟谷两边的岩石壁上,保护区内有单体岩画图3128幅,古代遗址34处。这次普查为贺兰山岩画保护区界线的划分提供了可靠依据。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单体岩画图案中,有人面画像776幅、动物图像1122幅、符号图…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岩画     
岩画,是一种刻凿或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在文字出现以前,作为一种重要的记事方式,先民们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交流都是通过岩画的形式传递给后人的。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和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贺兰山岩画被发现。它分布在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诸山口的山壁和山前的岩石上,整个刻凿  相似文献   

3.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苯教不仅拥有祭坛塔的传统,而且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已经形成苯教塔祭坛的建筑特色。苯教塔祭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于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西地区受到周边佛教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遗产保护高度把握岩画价值内涵,分析国外岩画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主张将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和花山崖刻画作为一个整体以"中国岩画"的名义申报世界遗产,对世界遗产进行扩展保护.  相似文献   

5.
张葳 《中国民族》2007,(12):38-39
2007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报送的《贺兰山岩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支持。这是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以来,银川第一次得到,整个社科界为之欣然!承担这个课题的人是“银川市拔尖人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银川市唯一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得研究员职称的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贺吉德,一个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但又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工作的宁夏历史文化专家。  相似文献   

6.
形象造型普遍程式化,是广西花山崖壁画的突出特点。它明显地呈现出由象形到符号化的过渡状态。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一、何谓程式化所谓程式化,是指将某类事物的形象概括成为相对固定的几何式样。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鱼纹、鸟纹,就是由真实的鱼形和鸟形逐渐发展为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样(《考古学报《1965.1及《西安半坡》)。我国不少地区岩画中的人、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也是由模拟的、写真的形象发展为符号化的几何形图象,形象因高度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31日,笔者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的岩画专题考查团在宝石镇蛤蟆岬大砬山石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岩画。岩画用赭石色绘制在宏阔的石棚内,并向左右两翼展开。经过初步辨识,岩画达百余幅。其内容表现出狩猎、舞蹈、献祭、生殖崇拜、巫觋、飞禽、鹿等众场景。迄今为止,这是大兴安岭地区所发现的较为丰富的岩画,为探索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分布填补了新的空白,更为寻找东北亚地域人类的迁徙与岩画发生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甘肃境内岩画从中国岩画分布格局上看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与新疆三大板块之间,其岩画主体归属于青藏系统,也有北方胡狄系统民族文化部分基因,呈现为"羌胡杂糅"的结合部特色,祁连山岩画亦成为青藏与蒙古两大高原衔接带与转折带。笔者以为中国岩画可大分为北方岩画、青藏岩画、西南岩画与东部岩画四大区域类型;其中青藏岩画系统的岩画制作族群正是古代中国历史文献中的"西羌"或"西戎",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地区及藏北羌塘的岩画主题有很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族学及新史学对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与图像叙事(icon narrative)的研究方法在原始文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专家学者从民族学角度,对传世的、新发现的出土实物与图像材料,诸如原始人所创作的岩画、制作的彩陶等文化符号进行了考察,发现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符号是一种叙事方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用意象的手法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历史.同时,这些文化符号历经数千年的演进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独具特色的意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法和实物分析法,从体育文化的视角研究凝固在中国宁夏贺兰山上的狩猎岩画,与原始体育文化的亲缘性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狩猎岩画的产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民俗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民族尚武精神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愿望;狩猎是一种用身体运动对自己身体进行改造的方式,并创造价值的人类早期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地处鲁南苏北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一处重要的岩画遗址,本文在对将军崖五组岩画简述的基础上着重对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纹"进行了分析。首先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纹与大汶口文化中具有太阳图像的陶文年代相当;其次将其与宁夏、内蒙古的太阳岩画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以太阳崇拜为切入点对将军崖岩画与东夷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说明了东夷史料在将军崖岩画解读中的适用性,一方面通过阐述东夷与先商之间的关系说明先商遗存在将军崖岩画考证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游客踩着3000年以上的岩画向上攀登,这是青河县查干郭勤水库旁的一处岩画点,也是广布在阿尔泰山区的百里岩画长廊的一部分。这些岩画最初的作者,当为3000年前的塞种人。(右图)而后世游牧民族又一代代补续之,终于完成了这古老而生动的艺术巨作。岩画  相似文献   

13.
正作品说明:曾几何试图让画面感觉不断游走在,以抽离表象世界为求,和藉以具象表现形式为主的混沌里,如此反复迂回在抽象是具象的形式语言,具象是抽象的语言形式之间的思索中,在努力探索这些奥妙的理与术的同时,回到了为什么作画的原初问题上。而言语、文字便成了这种保存在我脑子里的意象符号,是在画面上借以寄托更多情思的物象,常常会用"我想"和"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事物,基于这种思想,最初所会运用的单单只是通过隐喻、象征、虚实,  相似文献   

14.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的概念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概括,其任意性的本质决定了它们在语言符号内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特性促成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产生.它们不仅构成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同时,符号能指-所指关系的错位又形成了现代文本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宝华  刘立策 《民族学刊》2017,8(3):76-83,121-125
花山岩画为先秦时期生活于广西左江流域的骆越人所创作.先秦时期,水稻种植已经成为骆越社会主要的经济来源,骆越社会由此形成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皆体现出稻作文化的特征.在花山岩画中,诸多图像元素体现出丰富的稻作文化特征,如"蛙形人""日芒纹"强调对青蛙、鸟的崇拜,"饰羽人"、行船图对太阳、江河的敬畏,以及人们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祈愿.而花山岩画的作画地点选取,则直接与稻作生产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花山岩画本身就是一种稻作生产的祭祀仪式.这些稻作文化记忆,有的形成了民间信仰的仪式活动,有的衍生出了民族节日.稻作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宇宙观,在当代社会依然极具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内蒙古西辽河地区发现罕见彩绘岩画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0月7日电,内蒙古自治区西辽河上游白岔河川发现一幅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彩绘岩画,记载上古这一地区部族的社会动态,展现出上古人类活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幅彩绘岩画位于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的源头白岔河川,川内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达拉奇-查丹(Daraki-Chattan)岩洞中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凹穴岩画,这些凹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基于印度和澳大利亚合作的"早期印度岩画工程(EIP)"项目,通过对达拉奇-查丹附近岩面进行凹穴复刻制作了达拉奇-查丹中出现的各类凹穴,旨在探求古人制作凹穴的方法、过程及其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国民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借助符号来“拟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抽象维度拉入现实世界,进而形成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呈现和照进现实的方式,它处于抽象与现实、本体与意识之间。具体来说,伴随着符号的创制与传播,附着于符号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共同文化、价值体系、历史进程等被国民持续性地感知,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的具象—想象—意象—形象的循环。在循环中,共同体意识融于国民的心理结构上,又再生产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公共知识,并将这些记忆和知识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传播和传递,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持续性地再生、凝聚、强化和铸牢。  相似文献   

20.
没有显赫的声誉,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优越的地位,然而,它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追求着一座大学的卓越。在砥砺中成才,在无声中爆发。短短几年成为国内最有特色的民族大学之一;这里的英藏黑水城文献整理与研究、贺兰山与大麦地岩画研究、粉体材料和特种陶瓷研究,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史学研究方面成果不断,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